-
1 # 羊妹嘮史
-
2 # 歷史小掌櫃
前言
朱高熾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但是性格仁厚,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英明果決的朱棣從內心來說不太喜歡朱高熾,而是更喜歡性格更像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並有廢立太子的想法。
朱高熾得大位源於以下幾點朱高熾是太祖朱元璋親自為朱棣選擇的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王朝,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廢長立幼不符合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嫡長子繼承製度,而成祖朱棣即位後常常以遵守太祖祖制而自稱,如果改立太子,等於失信於天下人,這是他難以下定決心改立太子的重要原因。
朱棣經常率兵四處征戰,朱高熾則留守南京監國,處理國家日常政務,各項事務處理井井有條,廢太子無名。朱棣曾對朱高煦說過,留守之功勝於征討。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後,曹國公李景隆曾率領50萬大軍圍攻北平。留守北平的朱高熾親身登上城樓,率領僅有的1萬餘人,擋住了朝廷50萬大軍,不僅保住了北平,而且這一功勞成為基日後繼承皇位的重要砝碼。
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從小帶在身邊以國君標準培養,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促使朱棣下決心傳位朱高熾。
漢王奪嫡之心暴露,被朱棣斥責此外,漢王朱高煦仰仗靖難之役所立戰功,窺視太子之位,三番五次以軍功向朱棣表白不願去雲南就藩,朱棣念其功勞一時也拿他沒辦法,只好讓他留在身邊。
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棣將朱高煦的封地改在山東的青州,但他還是不願意就藩。朱高煦千方百計尋找藉口,拖延時間。甚至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
朱棣此時也對他的一些違法犯紀的事情也有所耳聞,專門將其訓斥一通,拘禁在西華門內,打算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為之苦苦求情,朱棣才改變了想法,只是殺掉他身邊的一些不法之徒,削去了他兩個護衛。次年,朱棣將他改封樂安(今山東惠民)。這次朱高煦不敢遲緩,馬上就藩。
祕不發喪,順利繼位朱高熾的仁愛、儒雅深受文官集團擁戴。
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朱棣在第五次親征蒙古的歸途中不幸病逝。
隨軍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擁戴朱高熾,為了避免漢王朱高、趙王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商議祕不發喪。
他們將朱棣的遺體裝入入棺材中。為穩定軍心,特意安排人每天照常進膳,避免外人知情,軍中一切事務如常。
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日常兼程趕往京師向太子朱高熾密報。
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
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明朝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於永樂二十二年登極,次年改年號為洪熙,史稱明仁宗。
-
3 # 醉觀滄海
誠如題主所說,朱高煦和他的父親朱棣一樣,能征善戰,並且戰功顯赫,但是最終明成祖朱棣還是將皇位傳給了有些肥胖的朱高熾。
就我說只,朱棣選朱高熾為皇位繼承人,也不是沒有猶豫過,最後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紛爭猶豫以及綜合考量之後,才把皇位傳給我自己的這位皇長子。在我看來,總體細分一下的話,原因大致有三條:
第一條:朱高熾為嫡長子,名正言順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在古代封建社會,為了避免皇子們之間為了皇位你爭我奪,所以祖先們就定下了個規矩,立長子,立嫡子,如果有皇子兩個都是,那基本上皇位就是他的了,只要他智力正常,且能活到繼承皇位。
朱高熾就是這樣的一個皇子,母親徐皇后,所以即是嫡子又是長子,實為嫡長子,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下那是繼承皇位再名正言順不過的了。而朱高煦雖然是朱高熾的弟弟,同為徐皇后所生,但奈何出生的晚了點,就只落得一個嫡子的身份,而與長子無緣,要怪只能怪投胎的時間有點晚。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嫡長子的朱高熾,是可以完敗僅是嫡子的朱高煦的。
第二條:朱高熾雖胖,但不遲鈍,好儒學,性格寬厚仁慈的他深厚大臣支援由於自己的生母,徐皇后是那種喜歡安靜讀書的溫柔女子,還被稱為“女秀才”,所以朱高熾自從上下來後就一直跟隨母親讀書,慢慢也養成了好讀書好安靜的習慣。所以,他經常靜靜的待著,腦袋裡想著自己讀過的書,別人有時候突然叫他,他因為沉浸其中而沒能及時迴應,這就造成了有的歷史書上講他反應遲鈍。
古代,那些大臣們是非常喜歡這個嫡長子的,因為他們認為讀書多的人才華高,再加上朱高熾寬厚的性格,所以大臣們大多數是支援朱高熾為下一任皇帝的。
所以,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援,朱高熾成為下一任皇帝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第三條:朱高熾雖未曾領兵外出打仗,但鎮守北京,也屬戰功卓著。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以“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戰爭,與自己的侄子明惠帝朱允炆爭奪皇位。明惠帝派兵50多萬,進攻朱棣的大本營北京。而此時,朱棣及次子朱高煦都在外打仗,守衛北京這個大本營的正是長子朱高熾。
這時候,一場殘酷的“北京根據地保衛戰”打響了,在只有幾萬守軍的情況下,朱高熾發動城內所有百姓,利用自己在書中學到的謀利,團結部下,最終成功擊退了明惠帝的50萬大軍。而此時的朱棣正率領主力軍隊偷襲永寧,如果這邊朱高熾保衛北京根據地的戰役失敗,那麼朱棣不得不回防,歷史就有可能重新改寫。因為,永寧偷襲戰的成功,是朱棣邁向勝利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打敗永寧守軍後,一下子收編了大批有經驗的老兵,朱棣的實力一下子壯大了。
所以,朱高熾也是有赫赫戰功的,這一切都記載了朱棣和朝中大臣以及天下百姓的心中,他們認為朱高熾未來也將是一個可以依託的皇帝。
總結:總的來說,朱高熾雖然胖,但是他有嫡長子的天賜身份,再加上他寬厚仁愛的性格以及淵博的學識受到朝中大臣的支援,以及北京保衛戰這種重大的戰功,所以,最終在與自己的弟弟朱高煦的皇位爭鬥中他險勝,成為了明仁宗朱高熾。
事實證明,歷史的選擇是正確的,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短,但體恤百姓,將明朝帶入了穩步發展的階段,開啟了歷史上的“仁宣之治”。仁就是指明仁宗朱高熾,而宣就是指他的兒子,朱瞻基,即明宣宗。
-
4 # 我是隔壁小王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因為天性肥胖行動不便,這讓自詡英明神武的永樂大帝很不喜歡,而二兒子朱高煦因為好武且曉通兵事而被朱棣所喜愛,在加上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熾因為肥胖騎不了馬,所以留守北平根據地,朱高煦則是跟隨父親朱棣南征北戰,白河溝之戰斬殺建文帝的大將瞿能,又在東昌之戰和浦子口之戰中奮勇向前衝入南軍之中救出被困在裡面的朱棣,所以朱棣對二兒子的喜愛遠遠超過大兒子朱棣。
那為什麼朱棣要立不喜歡的大兒子做太子呢?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
朱高熾是朱元璋敕封的燕王世子,朱棣雖然起兵反抗建文帝,但在道義上一直是以朱元璋《皇明祖訓》裡面藩王清君側之名起兵,鐵鉉在濟南掛起朱元璋的畫像朱棣都不敢下令攻城,乖乖繞道而走,就是怕在道義上被人詬病,所以對朱元璋敕封的朱高熾也不敢輕易廢立。朱棣是通過靖難之變後奪走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的,深知皇家內部的皇位鬥爭有多血腥,所以朱棣為了杜絕悲劇重演,避免再發生靖難事件,他要更加極力的維護嫡長子繼承製度,而朱高熾雖然肥胖,但穩重冷靜,言行識度具有治國之君風範。他當皇帝肯定比桀驁不馴的漢王朱高煦要強,手足相殘的概率要小很多。再來就是朱棣稱帝之後,靖難武將系的新勳貴勢力大漲,而漢王朱高煦正好被武將系所喜,朱高煦本身也是站在武將系的一邊,如果漢王登基,那麼武將派系將無人能夠制約了,就算朱高煦能壓制的住武將,那他兒子孫子也能壓得住嗎?所以,為了國家日後的穩定,被文官派系擁護的朱高熾絕對是最佳人選,不但能扶植文官勢力抗衡武將,還能讓文武勢力平衡不至於一家獨大,絕對上上之選。以上種種可以看出朱高熾當太子是朱棣為平衡朝堂和避免皇室內部大動亂的決定。
-
5 # 麒麟閣論史
我認為朱棣把帝位傳給朱高熾,源於朱高熾有一個好爺爺、一個好兒子。
首先朱高熾很早就確立繼承人的地位。早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確立朱高熾燕王世子的地位,那時候燕王世子的地位還遠沒有後來皇太子的地位那麼吸引人,競爭也就沒那麼激烈,當時燕王的封地在北平,蒙古經常騷擾,作為燕王要經常帶兵同蒙古騎兵作戰,危險係數也比較高,對於朱高煦,與其作一個危險係數比較高的藩王,還不如作一個安樂無憂的世家子。
另外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喜歡朱高熾討厭朱高熾的態度,也決定了朱高熾能夠當上世子,
據《明史》記載: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
朱高熾生於1378年,朱高煦生於1380年,兩兄弟於1395年分別被明太祖立為燕王世子和高陽郡王,顯然燕王世子要高於高陽郡王,這樣在當時兩人地位已經拉開差距,再想變更就比較困難了。
綜上所述,朱高熾早期所面臨的政治環境決定了他能當上燕王世子,為後來當上的太子打下了基礎。
後來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被明成祖立為皇太孫,這又為朱高熾的太子位置加了一道護身符。朱瞻基生於1398年或者1399,在1411年就被明成祖立為皇太孫,這樣較早確立第三代繼承人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這源於明成祖對朱瞻基的喜愛,也源於朱瞻基的聰穎,據明史記載,明成祖每次北征,都把朱瞻基帶在身邊,並讓最有學問的大學士胡廣去教授朱瞻基,對朱瞻基的喜愛自然就會潛移默化轉變明成祖對朱高熾的態度。而朱瞻基的聰慧又能使明成祖擺脫感情因素,理性的選擇帝國的繼承人,據《明史·列傳六》記載:“朱高熾因為肥胖遲鈍,一次走路時,摔倒在地,跟在後面的朱高煦說道:‘前人跌倒,使後人警覺’,而跟在朱高煦後面的朱瞻基說:‘更使後人警覺’,朱高煦聽後大驚失色”。我讀到這裡,自然就想到,皇位肯定逃不脫朱高熾、朱瞻基父子這一系。
明成祖在心理上喜歡朱高煦,但前有明太祖對朱高熾的喜愛、庇佑,後有朱瞻基皇太孫地位的加持,再有朱高熾早年打下的基礎,使得朱高熾的太子位雖然一度比較危險,最終明成祖選擇了朱高熾,明太祖作為開國皇帝,明成祖一聲所最敬仰的人,對明成祖立儲產生了重要影響,皇太孫朱瞻基的聰慧,又使明成祖感到帝國無憂亦,反觀朱高煦沒有這樣分量的人加持。
-
6 # 完顏翠花
明朝的建立是一段從平民到帝王發展的歷史悲歌,一度是朱元璋通過智謀和戰略,從馬背上打下來的江山。對於來自不易的江山,勢必寄希望於子孫長期流傳下去。那麼,為什麼到朱棣的時候,卻選了一個體態肥胖,行動愚緩的朱高熾當了皇帝,而不是選擇驍勇善戰的朱高煦呢?
朱棣一心為自己正名朱棣的江山,不是一脈相傳的禪讓制制度下得來的,而是通過兵變在自己的侄子手中得來的。在傳統歷史觀念之中,如此弒君奪位的行為通常是不會得到宣揚的,雖然朝臣口中不說,心中依然會有所芥蒂。立朱高熾為帝,就是朱棣為自己正名的一種戰略。早在朱元璋在世時期,就已經欽定作為皇孫的朱高熾為燕王繼承人,因此,立朱高熾就是表示自己對朱元璋的尊重,以為自己正名。
順應傳統繼承規則的發展相比朱高煦來說,朱高熾作為朱棣的長子,根據古代禪讓制的傳統模式,立為儲君也是情理之中。其實,在後期的考察當中,朱棣也在此二人之間的皇位歸屬問題做出過猶豫,但是礙於各朝代順延而下發展的程序來說,朱高熾立為太子是一種大勢所趨的走向,朱棣以發動兵變奪位過一次,當然不願意再做出改變歷史的大動作。
朱高熾在官場當中的表現朱高熾作為皇家子弟,體態肥胖,行動愚緩。但是,這種樣子反而大有憨態可掬之意,對他的官場交道絲毫沒有影響。相反,在他寬厚待人,老實對事的處事方式之下,絕大多數和他交涉的官員都非常的擁戴他。放在今天刻板印象當中的“肥宅”形象,放在他的身上同樣管用。不過,他雖是“宅”卻是“文化宅”,歷史上記載的朱高熾是一個深陷書文不可自拔的皇帝,仁義禮智這一套他一點不含糊,從而確立了自身在宮廷當中的地位,樹立了比朱高煦更高的威望。
同朱元璋一樣的喜歡皇孫朱棣雖然不是很喜歡朱高熾,但是卻和他的父親一樣偏愛自己的皇孫朱瞻基,不知道是處於前文說到的正名錶示,還是單純的喜歡。總之,朱棣希望自己的皇位能夠留在朱瞻基手中,同時,這也是一種對能夠實現千秋萬代統治霸業尋找的第三代接班人。因此,朱高熾的上位,朱瞻基起到了扭轉乾坤的作用。
而在之後的發展道路當中,朱高煦出於對權力的慾望,做出了不少讓朱棣反感的行為。因此,能夠當上皇帝這條道路之上,他反而越走越遠,直至最後,差點淪為布衣。以上就是朱棣選擇朱高熾的原因。
-
7 # 有風物語
說朱高煦戰功顯赫是沒毛病的,說朱高熾肥胖也是對的,但是胖就遲鈍嗎?正相反,朱棣造反的時候,兒子朱高煦跟在身邊衝鋒陷陣,而大本營北平正是有著燕王世子朱高熾的操持,萬餘人就擋住了數十萬大軍的進攻,才讓朱棣沒有了後顧之憂,最後搶了侄兒的江山。
根據史料,朱棣一開始對朱高煦是十分縱容的,甚至總是聽朱高煦的小報告而收拾太子朱高熾的東宮屬官。但是實際上,立朱高熾為太子後,朱棣就沒有了換太子的想法。因為一旦朱高煦準備武裝奪權之後,朱棣抬手就將這喜愛的二兒子打落塵埃。
胖子朱高熾和無賴朱高煦
朱棣不喜歡嫡長子朱高熾,原因就是這個兒子不像他,朱棣屬於馬上皇帝,而朱高熾就是個儒生般的,而且還是大胖儒生,
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恆失足。(《明史》)
就是說朱高熾胖還腿腳不太好,需要兩個人扶著他行走。而這樣走路還要摔跟頭。有這樣的兒子,少長習兵的朱棣自然是瞧不上眼的。
朱元璋雖然是馬上得天下,但是卻不認為能馬上治天下,他就很喜歡朱高熾這個孫子,說他“孫有君人之識矣。”即便是朱棣不喜歡這個愛好舞文弄墨的兒子,可是這世子是朱元璋欽定的。
至於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熙,朱元璋則是十分不喜,“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明史·朱高熙傳》)
所謂“三歲看老”這老話有時候也很對。朱高熾長大後,“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
而朱高煦呢,完全就是一個紈絝子弟兼殺人不眨眼的混賬玩意。
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臨京師。舅徐輝祖以其無賴,密戒之。不聽,盜輝祖善馬,徑渡江馳歸。途中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於是朝臣舉以責燕。
這樣的兒子,朱棣想必喜愛也是有限的。但是當朱棣造反時,朱高煦則表現出了非比尋常的一面,就是能征慣戰。
兩個兒子都在戰爭中成長
“靖難之役”中,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二子朱高煦則隨軍參戰,一時大放異彩,尤其是朱棣一開始總打敗戰,都是他這個兒子前來救駕的。
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明史》)
六月,癸丑朔,燕師將渡江,盛庸扼之於浦子口,敗之。燕王欲且議和北還,適高煦引兵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於是煦率眾殊死戰,庸兵失利,退屯高資港。(《明通鑑》)
可見在白溝河、東昌、浦子口等戰役中,每次幾乎都是高煦率騎兵前來解圍,這才使戰敗的朱棣最終能夠反敗為勝。
這時候胖世子朱高熾也不是在後方吃乾飯。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
可以說北平有這胖子坐鎮,穩了。
年僅42歲的朱棣更看好孫子
朱棣對於這個胖兒子的惡感,後人著眼處無非他登基後幾年沒有立太子,也就是沒把這個燕王世子一起升格了。這二三年裡,群臣一直上書請朱棣立太子以正國本,但是朱棣的回答就是問大臣們覺得誰能當太子。
《明史》記載,當時只有軍中將領,“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
雖然,史書說,“幾奪嫡”,但是實際上,朱棣心有早有打算。這種打算就與先前朱棣給朱高煦畫的大餅有關,“世子多疾”。
任何一個皇帝都希望自己活得久,而他活得久了,太子就礙眼了。理由很簡單,古代生孩子早啊,五十歲的時候太子三十多了,早就有了上位的心思,就算太子沒有,皇帝也擔心他有。
朱棣十八歲有的朱高熾,20歲有的朱高煦。當皇帝的時候,朱棣才42歲。就算他不打算長命百歲,在當個三十五年皇帝的心思總有吧。所以在他心裡,老實本分的朱高熾實則是最好把握的人選。
(朱瞻基)生之前夕,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既彌月,成祖見之曰:“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
(朱棣)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為太孫講論經史。每語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所以,朱棣最後讓朱高熾當了太子,至少方便以後傳位給他喜愛的孫子。
太子之位在朱棣眼中不過就是一個牌坊,而二兒子朱高熙只要鬧得不過分,由他來當刀子遏制太子的勢力正合適。
想當唐太宗問過朱棣沒有
朱高煦因為朱棣在戰場上那個暗示,其後就一直上躥下跳的。不過按照史料所載他的性格,繼位後肯定是一代暴君,甚至是亡國之君,“恃功驕恣,多不法。”
《明史》記載,朱高煦為了搞掉太子,就一直向朱棣進讒言。
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寵於成祖。而高煦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復黨高燧,陰謀奪嫡,譖世子。
成祖數北征,命之監國,裁決庶政。四方水旱饑饉,輒遣振恤,仁聞大著。而高煦、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
既負其雄武,又每從北征,在成祖左右,時媒孽東宮事,譖解縉至死,黃淮等皆繫獄。
在朱棣南征北戰期間,朱高熾就是建國,負責處理政事,他也做得很好,“東宮監國,朝無廢事”,這麼看,這父子兒子是十分互補的。
但只要是朱高煦一進讒言,朱棣馬上就辦,每一次都是處理一大批東宮屬官。但處理歸處理,朱高熾的太子地位依然穩固,可見,朱棣的目的不是換太子,只是想借機削弱和限制朱高熾在朝中勢力的發展,使他不能形成龐大的勢力威脅皇位。
可是朱高煦不懂這些啊,還以為自己是得了無上寵信,於是膨脹的沒邊了,居然要求給自己神策衛,儼然以唐太宗自居。
請得天策衛為護衛,輒以唐太宗自比。己,復乘間請益兩護衛,所為益恣。
唐太宗幹過啥?殺兄逼父得了帝位,不知道朱高煦有沒有想過朱棣的心情。
裝過頭了是要遭雷劈的,
盡得其不法數十事,切責之,褫冠服,囚繫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
其中最嚴重的不法事應該是,“私選各衛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
讓他回封地不回封地,在都城養了這麼多兵馬想幹嘛?所以朱棣沒有給朱高煦當唐太宗的機會,直接貶為了庶人。雖然朱高熾求情之後得免,但也就此失寵。
而這些做法不代表朱棣想要換太子,甚至還想盡辦法讓太子減肥,只不過沒有成功罷了。在位二十二年中一半時間南征北戰的朱棣所提防的不過是帝王與監國間的權力之爭。而正是因為他的打壓,使得朱高熾沒有形成能夠威脅他皇位的勢力,父子一場也算都平安落幕。
在朱棣最後一次北巡時,他說,“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聯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矣。”
可惜,他死在了北巡途中。
而後朱高熾繼位,卻也在位不到一年。廟號仁宗。
-
8 # 這些歷史要讀
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主要是因為明成祖朱棣看中了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希望日後大明的江山能夠傳到他的手上。事實上,相比於體態肥胖,還患有腿疾,走起路來都需要人攙扶的朱高熾,明成祖朱棣著實更喜歡英武不凡的朱高煦。因此,早在靖難之役期間,就流露出欲廢朱高熾而立朱高煦的心聲,他曾摸著朱高煦的背,說道:“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這句話,大有暗示日後將立其為太子的意思,而這並非完全只是朱棣的一句戲言。
後來,朱棣當上皇帝,在選立太子時,一開始也確實有些偏向於立朱高煦為太子。然而,就在朱棣舉棋不定之際,一位大臣的一句話,卻徹底打消了朱棣立朱高煦的念頭,這個人便是明初著名的大才子解縉,他對朱棣說了三個字“好聖孫”。正是這三個字,徹底改變了朱棣的立場。
作為一位高瞻遠矚的帝王,朱棣在立儲一事上自然得考慮深遠。而朱高熾的兒子、自己的孫子朱瞻基無疑是最理想的皇位繼承人。所以,朱棣最終確立朱高熾為太子,很大程度上只是把朱高熾當作是一個過渡,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這位“好聖孫”日後能順理成章的繼位。
而朱瞻基也確實備受朱棣寵愛,就連北征漠北也要帶上他。目的也是為了讓朱瞻基熟悉戰爭、歷練軍事指揮能力。因此,早在朱棣在位時期,朱瞻基就是被朱棣當成是未來的接班人來進行培養的。
除了有一個優秀的兒子外,朱高熾自身也還是有些優點的。他雖然身體肥胖,行動不便,但他為人老實沉穩,寬仁儒雅。因此,朱高熾深得朝中眾多文臣們的擁戴。
加上,朱高熾雖無顯赫戰功,卻也沒啥過失。何況,他本來就是太祖皇帝朱元璋親自選定的燕王世子,理所當然的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而朱棣畢竟是通過發動靖難之役,從自己侄子手中奪權的,得位不正。所以,他即位就是想借恢復太祖皇帝舊制的舉措,來為自己的奪權正名;通過繼續維護封建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來拉攏文官。
因此,在朱高熾並無過失的情況下,廢除他而改立朱高煦,勢必會激起文官集團的不滿和牴觸。而這是朱棣所不面對的。所以,即便沒有朱瞻基這個“好聖孫”,朱高熾的地位也不見得就會被朱高煦替代。
最後,則是朱高煦雖然戰功顯赫,但卻是有勇無謀之流,缺乏足夠的政治素養。其實,拋開文官集團的支援和“好聖孫”的加持不說,有勇無謀的朱高煦,也不見得就能夠完全獲得朱棣的滿意。
在朱高熾被確立為太子後,朱高煦被封為漢王,蕃國在雲南。然而,朱高煦並不想跑到遠在西南邊陲的雲南就藩,要求與自己的兒子留在南京,最終迫使朱棣妥協。此後朱高煦便開始一再挑事,先是索取天策衛為漢王護衛,而且還常以唐太宗自比。後來,朱高煦又請求增加兩護衛,行事變得越發放縱,其不臣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朱高煦的種種不法行為,最後也讓朱棣對他越發反感,一度到了剝奪其冠服,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的地步。
-
9 # 一點點歷史
在我看來朱高煦也是一個可憐人,自己的親爹朱棣為了鼓勵他誓死效命,用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無端拉高了朱高煦的期望值,朱高煦的最終的悲慘結局,朱棣也難辭其咎。
我們先來簡單分析下朱高熾和朱高煦兄弟二人的自身條件。
朱高熾和朱高煦同為徐皇后所生,二人雖然都是嫡子,但是長幼有序,根據封建宗法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年長兩歲的長子朱高熾顯然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
早在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熾就被立為世子,而其儒雅的性格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喜愛,從這點來說朱高熾的儲君之位是非常穩固的。
當然朱高熾也不是完美的,身體肥胖行動不便,且喜好研究經史子集,這讓一生戎馬且尚武的朱棣對於太子人選頗有些想法。
其實在朱棣心中次子朱高煦讓他更加喜愛,因為朱高煦尚武很對朱棣的胃口,雖然經常做出一些荒唐事,但是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朱高煦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
永樂三年,靖難奪來的皇位已經愈發穩固,這時的朱棣開始考慮立儲,早在“靖難”之時朱棣就有意無意的將太子之位許給了朱高煦,而且長子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很可能被權臣脅迫導致皇位不穩固,所以 這個階段皇位的天秤時傾向於朱高煦的。
為何朱高煦最終沒能夠成為太子?
其實立太子此等關乎國運的大事並不完全是皇帝個人意志決定的,如果朱棣因為個人喜好廢長立幼會面臨極大的阻礙,最大的阻礙在於朱高熾自被立為世子以來一直兢兢業業,從未有失德之處,且因其仁愛在朝中有大批文官大臣的擁護,如果強行廢除勢必引發政局大亂動搖國本。
當然還有一個眾人皆知的原因,燕王世子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深得朱棣歡心,當年解縉被招入朝中商議立儲之事,憑藉“好聖孫“打動朱棣,成功保住了朱高熾的儲君之位,永樂九年朱瞻基也被立為皇太孫。
事實證明朱棣的選擇是正確的,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共同開創了”仁宣之治“,奪嫡失敗的朱高煦在宣德元年起兵造反最終被殺。
-
10 # 望風瑟瑟
這個原因在最近的熱劇《大明風華》中有所解釋,不外乎就是因為宗法制的束縛與一個“好聖孫”的原因,最根本的因素則是朱高熾得到朝中文官的一致支援。
但是黃子澄、齊泰等人仍然義無反顧的裹挾著建文帝向削藩的路上大踏步邁進,於是在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打著“清君側之惡”之名,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最終歷時三年多,戰爭最終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就在攻入南京城五天後,朱棣即位稱帝,是為明成祖,明朝歷史翻開屬於永樂朝的一頁。
然而,登基之後的朱棣卻為立儲頭疼不已,他與謹慎的朱元璋不同,朱棣從不掩飾自己對長子的不喜和對漢王的欣賞。
所以“國本”之事本應早定,以安天下人心,但一向做事果斷的朱棣在這件事上卻是一拖再拖,猶豫再三,久而未決,他甚至還拍著次子朱高煦的肩膀說:“勉之,世子多病”,這給漢王帶來無限希望。但是到了永樂二年二月,朱棣突然冊封朱高熾為太子,是什麼原因讓朱棣下定決心將朱高熾立為儲君的呢?
首先、從明太祖朱元璋立建文帝為儲君時,便定下了宗法制立儲君的規矩,也就是說朱高熾的儲君之位,有很大的可能得益於祖制。
自我創天下而以天下傳之庶孽,萬世而下有庶奪孽抗宗者,我開其亂也。亂傳而萬世之傳,足慮焉!
這種制度的好處就是避免朝局動盪,確保皇權的平穩過渡,在這一點上朱棣與朱元璋一樣,都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這樣一來,可以確保自己打下的江山社稷在他百年之後可以平穩過渡,更可以避免“兄弟鬩於牆”的悲劇發生。這樣一來,有了名正言順的太子,不會讓其他的皇子藩王有著非分之想,這是朱棣理智而無奈的一種選擇,也絕對算的上是一個正確的決策。
從以上可以看出,朱高熾被立為儲君,絕對是朱棣深思熟慮後得出的結果,事實上朱棣還是眼光不錯的,無論是朱高熾還是朱瞻基,在繼位後為政清明,與民休息,終打造成大明朝第一個盛世——仁宣盛世。
回覆列表
延伸閱讀
首先,這句話就說的有點問題,朱高煦確實戰功顯赫,但是朱高熾肥胖卻不愚鈍!
實際上朱高熾的太子之路走的頗為艱難。
1、太子之位來於朱棣的迫不得已!
朱高熾性格仁厚內斂,做事小心謹慎,而且到中年之後,身體越加肥胖,疾病也越來越多,到最後連走路都很吃力!因此朱棣有些嫌棄他。
而朱高煦悍勇有力,敢作敢為,性格上跟朱棣頗有些相似!特別是在“靖難”中,朱高煦多次在危難中解救朱棣,不免讓朱棣心生更多歡喜!
因此靖難成功之後,朱棣並沒有急於立太子,因為他內心深處還在搖擺不定。當時朝中大臣都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紛紛上奏請求建儲!其中除了淇國公丘福和駙馬都蔚王寧等人主張冊立朱高煦以外,其他大臣基本都建議按照嫡長制度冊立朱高熾為太子,特別是大臣解縉極力勸諫冊封朱高熾為太子。而嫡長制度對朱棣來說也非常敏感,因為他自己是奪位登極的,如果再違背祖制廢長立幼,恐怕更要招怨於天下!另外還有兩件大事幹擾著朱棣:1是朱高熾早就被朱元璋封為燕世子;2是朱棣是真心的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於是在這種種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於1404年正式冊立朱高熾為太子!
2、千迴百轉的太子之路
a、心懷鬼胎的弟弟們
也並不是冊立了太子之後,朱高熾就高枕無憂了!實際上他被冊立太子之後,前路更加艱難和凶險!因為他還有兩個心懷鬼胎的弟弟。
1410年,發生了立儲以來的最大案件!
本來在立儲之初,朱高煦就挑事說解縉洩露禁中密語,到1405年,又指揮別人汙衊解縉廷試讀卷不公,將解縉降為布政司參義!
到1410年,解縉回京奏事,恰巧碰到朱棣外出安排北征之事,因此只拜見了太子朱高熾之後就回去了,朱高煦抓住這次機會向朱棣參奏解縉“伺機外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震怒,下令將解縉入獄!因此受到牽連的官吏還有大理丞湯宗、宗人府高得暘、編修朱紘、李至剛等人,最後很多人病死獄中,解縉也於1415年在獄中被害死。
1417年,樑潛、周冕等人協助朱高熾監國南京,當時一個陳千戶因為擅取民財被告發,朱高熾得知後將其貶摘,後又因為軍功將他的罪名改為輸粟戴罪。支援朱高燧的宦官黃儼謊稱“上所摘罪人,太子曲宥!”朱棣一怒之下殺掉陳千戶,將樑潛等下獄,最後也被殺掉!
1423年5月,朱棣病重,宦官王射成等人商議後認為現在是奪嫡的大好時機,準備偽造假詔,然後下毒害死朱棣,再通過假詔傳位趙王。這事後來被一個叫高正的人告訴了外甥王瑜,王瑜聽後嚇的魂不附體,勸高正不要參與這等滅族的大事,高正不聽,後來王瑜進宮告發,朱棣得知訊息後下令逮捕了宦官等人,果然得到一份偽詔,他質問朱高燧,朱高燧恐懼的說不出話來,最後還是朱高熾站出來為他辯解說:“此下人所為,高燧必不預知!”後來,一干人等被處死,朱高燧從此更加謹慎,再沒有過非分之想!
b、更加任性的漢王朱高煦
在朱高煦,朱高燧積極栽贓陷害的時候,朱高煦顯的更加不安分和任性。
首先他不僅不去雲南就藩,還明目張膽的增加王府護衛,學著朱棣曾經的樣子自詡為唐太宗。
太子之路千迴百轉,可惜的是朱棣死後,朱高熾只當了8個月的皇帝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