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天晴了的時候》這首詩裡,詩人的心情是輕鬆、淡然且愉悅的,但是在《雨巷》這首詩裡,詩人傾瀉的情感是失落、惆悵、迷茫。
原文:
《在天晴了的時候》
戴望舒(現代)
在天晴了的時候,該到小徑中去走走:給雨潤過的泥路,一定是涼爽又溫柔;炫耀著新綠的小草,已一下子洗淨了塵垢;不再膽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試試寒,試試暖,然後一瓣瓣地綻透;抖去水珠的鳳蝶兒在木葉間自在閒遊,把它的飾彩的智慧書頁曝著Sunny一開一收。
到小徑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時候:赤著腳,攜著手,踏著新泥,涉過溪流。
新陽推開了陰霾了,溪水在溫風中暈皺,看山間移動的暗綠——雲的腳跡——它也在閒遊。
賞析:
全詩用擬人手法和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雨過天晴的景色,勾畫出了一幅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圖。作者借雨後初晴的喜悅與舒適表達自己對“晴天”(和平、統一、解放)的熱烈嚮往和由衷的讚美之情,並且想要去體會那種美好生活,感受那種清新環境,對光明到來的信念十分強烈。
創作背景:
1944年6月,抗戰即將勝利,作者心懷期盼,渴望和平,守望戰爭結束。所以詩人寫這首詩就是歌唱光明和解放的。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悽清,又惆悵。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像夢中飄過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靜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在雨的哀曲裡,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運用象徵性的抒情手法。狹窄陰沉的雨巷,徘徊的獨行者,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傷的情緒,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肅殺的美感。
1927年夏天,籠罩全國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的白色恐怖。使本來熱烈響應革命的青年墮入黑暗迷霧失去方向,陷於彷徨迷惘又渴求著新希望,糾結著摸索著革命的前途。
作者簡介:
戴望舒(原名:戴夢鷗,1905年-1950年2月28日),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翻譯家。戴望舒的詩繼承發展了後期新月派、20世紀20年代末象徵詩派的詩風,開啟了現代詩派的時代,因此被視為現代詩派“詩壇的首領”,他也因為詩作《雨巷》一度被人稱為“雨巷詩人”。
在《在天晴了的時候》這首詩裡,詩人的心情是輕鬆、淡然且愉悅的,但是在《雨巷》這首詩裡,詩人傾瀉的情感是失落、惆悵、迷茫。
原文:
《在天晴了的時候》
戴望舒(現代)
在天晴了的時候,該到小徑中去走走:給雨潤過的泥路,一定是涼爽又溫柔;炫耀著新綠的小草,已一下子洗淨了塵垢;不再膽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試試寒,試試暖,然後一瓣瓣地綻透;抖去水珠的鳳蝶兒在木葉間自在閒遊,把它的飾彩的智慧書頁曝著Sunny一開一收。
到小徑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時候:赤著腳,攜著手,踏著新泥,涉過溪流。
新陽推開了陰霾了,溪水在溫風中暈皺,看山間移動的暗綠——雲的腳跡——它也在閒遊。
賞析:
全詩用擬人手法和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雨過天晴的景色,勾畫出了一幅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圖。作者借雨後初晴的喜悅與舒適表達自己對“晴天”(和平、統一、解放)的熱烈嚮往和由衷的讚美之情,並且想要去體會那種美好生活,感受那種清新環境,對光明到來的信念十分強烈。
創作背景:
1944年6月,抗戰即將勝利,作者心懷期盼,渴望和平,守望戰爭結束。所以詩人寫這首詩就是歌唱光明和解放的。
原文:
《雨巷》
戴望舒(現代)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悽清,又惆悵。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像夢中飄過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靜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在雨的哀曲裡,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賞析:
運用象徵性的抒情手法。狹窄陰沉的雨巷,徘徊的獨行者,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傷的情緒,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肅殺的美感。
創作背景:
1927年夏天,籠罩全國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的白色恐怖。使本來熱烈響應革命的青年墮入黑暗迷霧失去方向,陷於彷徨迷惘又渴求著新希望,糾結著摸索著革命的前途。
作者簡介:
戴望舒(原名:戴夢鷗,1905年-1950年2月28日),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翻譯家。戴望舒的詩繼承發展了後期新月派、20世紀20年代末象徵詩派的詩風,開啟了現代詩派的時代,因此被視為現代詩派“詩壇的首領”,他也因為詩作《雨巷》一度被人稱為“雨巷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