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磨巖老農
-
2 # 書揚文化
首先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樓主問的這個問題“漢隸書都是起筆藏鋒為多,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漢簡,漢簡入筆尖鋒,按漢碑寫法對嗎?”是很有學術性的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清代人雖然在隸書的發展上在漢代的基礎上把隸書又推上了一個高峰,無獨有偶,篆書在清代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種現象被當代的理論泰斗叢文俊教授成為“篆隸中興”的現象,但其實我們現在的人學習隸書可以參考的材料要遠遠的好於清代的學者,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是因為樓主所提到的漢簡的出現。
清代人雖然是一直在研究隸書,但他們大多是從流傳下來的漢碑來學習,幾千年的流變,這些漢碑已經是破破爛爛的了,很難恢復到漢代的原貌,而我們可以看到樓主提到的漢簡,這是最為真實的漢代的樣子,這是我們這個時期絕無僅有的一個發展。
所謂的藏鋒其實就是把筆鋒開啟的一個動作,並不是一種必須的行為,我們在書寫的過程中,露鋒能把筆鋒開啟為什麼還要去多做一個藏鋒的動作呢?這是一種高階的筆法,樓主可以做一下對比和參照,試著嘗試一下。
-
3 # 中州耕牛堂主
寫大篆、小篆和隸書,用筆大多為“逆入平出”,逆入,也就是道內人常說的藏鋒和回鋒。近年來,不少習隸的書家為了突出書寫的靈動性,其書寫時都在自由的狀態下進行,時不時的就把漢簡和楷書的筆意融了進去,其中不乏有“空中回鋒”(注:空中回鋒也是回鋒。雖然筆的回鋒沒直接入紙,但筆意已到)。還有的習中隸書家把“草意”也融進隸書之中了。
我的觀點是,既然是寫隸書,特別是初學者,就應該嚴格按照隸書的筆法進行書寫,不宜摻雜其它書體的筆意,寫隸書就寫隸書,寫漢簡就寫漢簡,別寫得似像似不像的,讓人看起來極不舒服。按俗語來說,這叫“不純!”
有不少書者,還沒學會走,就想學跑,一股腦的只想著跟風,這是不可取的。
-
4 # 千年蘭亭
關於隸書,在漢代達到頂峰後,清代又重現輝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出土的大量碑刻和墨跡文物,讓人們對隸書有了新的認識,突破了古人關於隸書的一些理論。
關於簡帛上的露鋒,與漢隸的起筆藏鋒,我們要考慮一些內在原因與外部因素。
1、簡帛尤其是秦簡,這是隸書的萌芽時期,其筆法必然與成熟期不同。
2、書寫工具不同。現在流傳下來的漢隸基本上都是碑刻,是刀斧產生的作品。而簡帛是用筆寫出來的,二者肯定有較大區別。
3、字形大小不同。漢碑刻於石上,字形較大。而簡帛書寫於竹簡或帛上,字形小,二者筆法肯定有所區別,正如大楷不同於小楷。
4、書寫人員不同。漢碑作為碑刻流傳下來,其書寫者大多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藝術水平較高。而簡帛作為一種記錄資料流傳下來,書寫者水平參差不齊,並不是每一件藝術價值都很高。
-
5 # 太宗講藝
透過刀鋒看筆鋒,是啟功先生的話,很有道理,寫隸書也是一樣,藏鋒露鋒都要巧妙,有意蘊才是高手,至於漢簡露鋒多,是抄書匠為了速度,咱們學習要思考。
回覆列表
漢簡是用來記事的,寫起來自然隨便,隨意。是篆書演變的,但是起筆藏鋒還是比較多的,知不過是寫的比較草率收筆隨意,但更能顯現多變性。碑刻是用在正式場合的字型當然比較工整拘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