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ZJ353

    人類對時空的科學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歸納起來可分為四個歷史階段:1.遠古平面(直覺經驗)時空觀;2.古代球對稱時空觀;3.牛頓絕對時空觀;4.愛因斯坦相對性時空觀。

    1一 遠古平面(直覺經驗)時空觀

    在遠古時代人類的活動範圍很小,生產力低下,只知道上有天,下有地,平平的地面向四周延伸,大地是平直的概念也就從經驗中產生了。一個容器,最切身的體驗是居住的房間,上有頂,下有地,四周有壁,於是又構成了頭腦中的上下四周的“空間”概念。高山從平地升起,地窯在平地以下,可見空間是可以上下沿伸的。在房間裡或天地間,我們既可以向前走,也可以向後走,既可以向左走,也可以向右走。也就是說平面上的方向是相對的,哪一個方向都是可以隨意運動,無限沿伸的,但上下的方向卻有些特殊。高處的東西可以下落,直至掉進井底,而井底的東西卻不能反“掉”上來,因此“空間”的上下是不可顛倒的。

    一切自然現象都在運動和變化之中,“過程”的流逝是一切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的基本特徵。盤古開天,耶酥創世,都代表記時的開始。人類從“過程”的流逝中又抽象出了時間概念。我們的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一切週期變化的過程都可以用來作為時間的測量單位。古人觀察到的最簡單的週期變化有日出日落,月圓月缺,有四季的週期變化。於是測量時間的記時單位是日、月、年也就產生了。也許古人從泉水滴漏中得到了啟示,於是古人又創造了滴漏計時器,時間的計時單位一下子縮短到了一滴水滴下的過程,這就有點接近今天的分與秒了。在古人眼中,“鍾”是相同的,測量結果也應一樣,要不“鍾”的發明就沒有意義了。古人對事物具體“過程”的長短也認為是固定不變的,或者用今天的話說,古人在日常經驗中看不出“時間”與物體“運動狀態”有什麼聯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新吃吐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