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白詞清
-
2 # 煙雲浩淼道
文字的產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和生產生活密不可分。
畲族,也是少數民族的一個代表,我認為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中族內應該也出現過創造文字的人,只是後來感覺文字的應用範圍和使用文字的頻率,比不上口耳相傳所學習民族語言的效率。於是捨棄文字本身只用發音來進行代代相傳。
從清朝開始,在外在因素的影響下畲族逐漸的加強了與外界社會的聯絡,並接觸了漢字。在近代社會這種趨勢更是得到了加強,使用漢字更為熟練,只是族內交流還是以民族語言為主。這種現象隨著年輕一代接觸現在網路社會 ,讓族內語言的延續也面臨了危機。
其實,全球範圍內,擁有自己語言卻沒有文字的民族也有很多。原始部落不提,日本北韓兩國受中國影響深遠(還有越南),漢字已經是兩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各種文物文獻,甚至現在使用的法律法規都是漢字為主。一方面說明漢語及其漢字的成熟,一方面又說明人總是認可對自己有利又方便的事物。
畢竟在現代社會,沒有民族文字不是什麼大事情,如獨龍族直接完成了從原始社會轉向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跨越。生在這個時代,幸甚!
-
3 #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第一,需要聚居區。偏偏在強大的北人前,時刻存在被打散的命運,如原住地古潮州。第二,與那些本不是漢人,而現在化成漢人的土著漢一樣,接受並習慣使用商字。就沒必要新再創文字。第三,不斷髮展的商字適合畲族語音,語言。因為都是單音節有聲調的語音系統。第四,產生的文字無法與發展到極端優秀的漢字(現代商字)抗衡。即使產生了也無法推廣。如,商人創造的文字系統,周人就不用再創,借用改造即可。畲人當然可以借用這種已發展很好的商字來用。第五,畲人與北人自古以來就接觸多,甚至不分你我,語言又特別接近,所以用商字比較方便。
文字是人們用以記錄語言的符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逐漸孕育、演化、發展出來的,是為了方便生存和生活,是勞動力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用以記事的符號和圖畫,即圖畫文字,經過三千多年的逐漸演變,由圖畫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以至於現代的電腦字型。
現在發現的最早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它們已經是一套比較完整的記錄和表達漢語的符號體系。至西周,漢字字型進一步方整,表現出線條化,平整化。再到秦朝統一文字,華夏民族有了共同的規範的文字傳承。
畲族的來源說法有多種:東夷說、南蠻說、“武陵蠻”說、“越人”後裔說、“閩”後裔說,追溯年代較久遠的是東夷說的春秋時期。可見,無論哪一種來源,畲族文字是早有成型,與其他民族同根同源,而且在不斷遷移過程中與大環境中的外族並沒有隔絕互通聯絡,也會吸取外界優秀文化改進自身。
此外畲族人數不多,為生活所需已經耗去幾乎全部勞動力,自然不會再浪費精力去全新創造一種文字。
畲族語言可分為山客話、東家話、活聶話三種,主體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系,連語言上跟其他族也是共通,何況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