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暴風雨123321

    周代禮制完整地講應稱之為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礎和前提,後者是制度執行的形式和保障。

    起源

    社會背景

    關於禮樂起源的因,古代經典多有論述,而以荀子所作《禮論》和《樂論》最為典型。

    荀子的禮源論是:“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

    荀子的樂源論是:“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

    經濟背景

    禮樂文化的起源與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密切相關。世代定居的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是禮樂文化產生和發展的經濟社會基礎。這種經濟社會基礎與西方文明賴以產生和發展的遊牧經濟和城邦社會基礎根本不同,因而造就了中華禮樂文化與西方宗教文化的根本區別:前者強調孝道尊祖與和諧合作;後者則強調信奉神與自由競爭。

    政治背景

    從夏到商,五帝時代的巫祝文化發展至極盛並由盛而衰,與此相伴隨的是禮樂文化的孕育和成長。古代文獻的有關記載和大量考古發現,特別是殷墟卜辭和西周金文的出現及對其所作的研究,呈現出一幅從巫祝文化稱盛到禮樂文化孕生、確立的歷史場景。夏人“遵命”;殷人“尊神”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因此而稱夏文化為“遵命文化”,殷商文化為“尊神文化”。

    形成演化

    周朝建立伊始,周公旦將從遠古到殷商時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即禮樂成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領域的重要文化結構,並在其統轄範圍內全面推行禮樂之治。《禮記·明堂位》記載:周朝初年,“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諸侯朝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漢古墓挖出仙藥,世界上真有長生不老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