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補位
-
2 # 6293228045君君
古代天熱,只能用扇子。
買不起的用大樹葉弄得象把扇子,好的則是蒲扇,再好的團扇,紙扇,羽扇。
諸葛亮用的是鵝毛羽扇,非常輕盈,呈大弧形,姿態優美。
開初肯定是用來扇風解天熱的。
後肯定愛思考問題,卻又總不能坐那一動不動去思考慮問題。
也許無意中拿起一旁的扇子,無意識扇了幾下,風輕涼爽吹走煩躁,令思考也更清醒,何況還能轉移別人目標,令別人看不出你真正的喜怒哀樂,更察覺不到你心裡到底在想什麼了。
不妨試看下,有人緊張不是來回走動,便是坐立不安,有人則不停喝水,有人則把玩什麼東西,有人還不停捏衣角等等。
諸葛亮是有大智慧的,他想什麼他或緊張他或思考,怎能和凡夫俗子相提並論,自是別出心裁,棋高一著。
當年劉備一顧茅廬,諸葛亮早神機妙算到,輕輕揮揮羽毛扇,讓劉備註意力轉移到羽扇上,讓別人看不出他的真正意圖,而讓劉備以顯誠意,一而再,再而三。
而空誠計對生性狡詐多疑的司馬懿來說,不可謂是萬分冒險,可說是險中求險。
諸葛亮輕輕地搖著手裡的羽毛扇,心裡肯定是海水般洶湧澎湃,可諸葛亮是誰?異於平常人,輕輕來回搖晃著手裡的羽毛扇,那把扇把諸葛亮心裡的慌張,不安都輕輕地搖走吹散了。
若說金箝捧是浩瀚大海里的定海神針,那這把輕如鵝毛的小小羽扇,在今日上演的空誠計中,成了諸葛亮心中的定心神針。
看著諸葛亮神色自若,揮舞羽毛扇,令生性多疑的司馬懿找不出半點破綻,而致以諸葛亮一人一琴一扇,兼身後滿城空空如也,演繹前無來者,後無追者之鼎鼎大名空城計。
為了形象,為了迷惑,為了遮蓋,為了掩飾,為了夏涼,更為了心靜。
你們說,諸葛亮這把扇子重要不重要?
肯定是扇不離手,手不離扇了。
眾所周知,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個手不離扇的角色。作為一種道具的鵝毛扇,對於塑造人物形象的智謀過人和神態飄逸,無疑起著畫龍點睛作用。但也有人不解,火燒赤壁明明是農曆十一月嚴冬,諸葛亮仍然扇不離手,涼快乎?造作乎?當時也曾有人在報上撰文,指責諸葛亮“拿起羽扇不再放下,那是失了分寸,不能不說是失誤”;並找出宋代蘇軾的《赤壁懷古》作為論據——“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論證說歷史上拿鵝毛扇的應該是周瑜,而戲曲中硬是張冠李戴,把扇子給了諸葛亮。實事求是地講,熒屏《三國演義》基本上是忠實於小說的。原著對諸葛亮的手搖鵝毛扇是肯定的,如第九十三回《武鄉侯罵死王郎》中就有描寫:“其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搖羽扇,乃孔明也。”然對其“扇不離手”似無強調,最有說服力的是第三十八回孔明出場時只寫道:“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至於在赤壁戰中,更無搖鵝毛之舉。故曰電視劇中孔明的“扇子是從戲曲中借來”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可就此推斷其不分季節而扇不離手是“矯揉造作”或“弄巧成拙”,則似欠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