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區柯克1

    我覺得“只有愛自己,才會愛他人”這句話,一半說的有道理。

    試想,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怎麼又能懂得去愛他人呢?

    但是,一個人,倘若心裡老是隻裝著自己,不懂得“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的道理,那這個人不僅是地地道道的自私,遲早定會被人看不起,還會遭人唾棄!

    只愛自己不會關心他人,不會替他人著想的人,是不配被愛的。

    記得曾經就有一位科學家說過:“誰若是能夠為我的一日三餐操心著急,我就會為誰傾其所有!”

    這句話道出了人與之間的相互尊重與愛戴!

  • 2 # 女心理師獨白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怎麼可能去愛別人”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馬斯洛需求原理,如圖所示。非常清楚的說明了人的需求層次。愛別人,與他人共建歸屬感是在第三個層級。

    一個人“愛自己”意味著瞭解自己的需要和底線,知道如何合理呼叫資源,滿足自己的基本生存和安全需要。只有自己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滿足,也即人有了愛的自我滿足感的體驗,才有足夠的能量和信心去惠己及人,幫助別人也獲得同樣的滿足感。

    反之,如果一個人明知道自己有需求而不去滿足自己,那他哪裡來的能量和信心去愛別人?即便他的很多行為看上去很像“愛”,卻也是空洞和難以持久的。更多時候,他在期待著一種回饋。倘若被“愛”的物件沒有給出他期待的回饋,他可能馬上就會變得不滿足、委屈甚至暴怒。

    那不是“愛”,通俗點說,那種不愛自己反而去愛別人的行為,叫“沽名釣譽”

    古人也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要掃天下,先學會把自己的房間打掃乾淨。

    要愛別人,先學會如何愛自己吧。

    但若有人拿此話當標籤(其實是當“擋箭牌”),處處愛自己。卻是把這句話用得斷章取義,閹割肢解了。

    因為人是社會化動物。人生命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融入群體,並在群體中獲得發展的動態平衡。既貢獻自己成就他人,同時也吸收能量發展自己,最終實現自我超越。

    而如果人處處愛自己,並拿“愛別人要先愛自己做標籤”為自己開解,那隻說明他的內心匱乏得太厲害,深層自我從沒得到過滿足。但隨著生活經驗和年齡增長,為了防禦來自外部的批評和內部的愧疚,又發展出了“貼標籤”等防禦模式。

    不敢面對的真實,無論貼了多少美化的標籤。它都始終存在,羸弱且醜陋。

    愛自己沒錯。但請真愛,別錯愛。

  • 3 # 兒童繪本小書蟲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怎麼可能去愛別人!

    我很不喜歡這句話!像我們的媽媽們都是很愛我們的,可是很多媽媽對自己卻是很隨意的!所以我不認同這句話!我覺得一個人的愛是有量的,也就是一個人的心力是有限的!當一個人花大量心思去另外一個人身上的時候,對自己是比較隨意的。當一個人不是很愛另外一個人的時候,也就有些心力花在自己身上!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愛就是平等的愛!不要太深,點到為止,這樣的愛也就是相敬如賓,相濡以沫!不要卑微,也不要自傲的那種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年派》鄧小琪生氣可以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