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強哥新語
-
2 # 煙雨樓收藏
地方不一樣,習俗就不一樣,現在給你簡單介紹一下各地的共同習俗:
1、立秋節氣的習俗: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友表示,現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裡已經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2、立秋節氣的習俗: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立秋節氣的習俗: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4, 立秋節氣的習俗:吃“福圓”。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
5、立秋節氣的習俗: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
3 # 春風沉醉的晚上504
我的家鄉的習俗是這樣的~~
立秋我們那裡通常叫做交秋。
立秋以及立秋過後,家家要進補,弄點葷菜吃吃。因為夏天太熱食慾差,而出汗多,身體虧空了。
家鄉的說法,立秋之後還有十八天地火,並不能立刻涼下來,但是,有早晚涼了,秋蟬也開始鳴叫了。一場秋雨一場寒,要下雨才能涼爽。真正的涼快,大約要到白露。
小時候被大人騙,說交秋的時候,天上有個人在吊秋秋(就是吊鞦韆的意思),還說那天晚霞特別好看。結果,晚霞不醜,可惜始終沒看到吊秋秋的。哈哈。
-
4 # 學文說話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季節交替的節點,立秋當天,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在我們冀南主要的習俗有以下幾種:
一是吃餃子。立秋當天,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家常,餃子大多都為肉餡餃子,既取貼秋膘之意,同時也包含全家老少對過去的夏日的追憶之情。
二是咬秋。立秋當天,全家不分男女老少,由家中長者分給每人一個梨或者蘋果,隨後每人各自獨處一室,將水果吃掉,這就是我們當地的咬秋習俗。
回覆列表
習俗二:咬秋——吃秋桃
古代,在立秋這天要吃桃子,然後將桃核儲存到冬天,到除夕那天投入火中燒成灰燼,比喻舊的一年災禍併除,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習俗三:貼秋膘——吃肉
夏季炎熱,不想吃飯。立秋之後,天氣逐漸涼爽,人們食慾大增。因而在立秋這天要吃肉,補補膘。不過呢,吃肉也要適量,高血壓糖尿病的人就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