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合縱不要談了,這兒是長平不是邯鄲,受地形限制,聯軍不是想往哪兒佈防,就往哪兒佈防,合縱也沒那麼容易。
8
回覆列表
  • 1 # 刮晉風

    長平之戰前 ,廉頗到長平接受防務,廉頗知道敵強我弱,便採取了三項措施,一、迅速沿丹河東側的蒼龍嶺修築百里壁壘,準備利用地理優勢打防禦戰。二,整修丹河西側的光浪城,和原地嶺和高廟山工事 ,並分軍駐守。三是在大糧山囤積大量糧草。隨後他又將指揮部紮在丹河西部的王保村,表示了血戰到底的決心。這個佈局是高明的,此時阻擋秦軍的是三道防線,一是光浪城 及外圍工事。二是滾滾的丹河水,即便秦軍突破兩道防線,還有蒼龍嶺百里壁壘,還能居高臨下打擊敵人。但趙括接防後,他讓趙軍離開壁壘去攻擊敵人,喪失了自己的全部優勢。秦軍此時又採取了兩項毒招 ,一是攻佔蒼龍嶺,二是掐斷趙軍的糧草供應,這樣置趙軍於死地,此時趙軍只有失敗和捱打的份了。

  • 2 # 六千年

    長平之戰的雙方的防線包括第一防線和第二防線。主要防禦戰基本都是以河為主。

    趙國的防線主要是漳河,秦國的主要防線是沁河。丹河防線只是戰場上的一處比較小的防線,主要阻止趙軍西突。而丹河防線的形成是在戰爭過程中逐步鞏固的。

    當東面的山嶺成為天然屏障之後,趙軍在被圍的一個月以內並沒有大的動作,也沒有企圖突圍的動向,丹河防線顯得並不重要,這個時間段趙括似乎一直在等待援兵的到來。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趙軍和秦軍因為搶奪丹河的水源,有區域性小型戰鬥,趙軍並沒有在這裡再有什麼大動作,其實,這裡已經成為趙軍的生死線,倒是白起在這裡加強了重兵佈防,慢慢將河邊的趙軍蠶食,主動佔領了丹河西岸,成為趙軍最後突圍的生死線。

    丹水防線的形成,其實是白起的一種自保式防線,如果秦軍失利,丹水便是第一道撤退防護罩,這點正是白起的高明之處。趙括卻在一味等待趙孝成王的援兵,沒有過多考慮突圍路線,最後導致一敗塗地。

  • 3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我們先來看一下丹水防線形成後的戰場態勢。廉頗先是沿丹水建立了一條防線,這條漫長的防線必然消耗大量的兵力,尤其是中間一段東岸地處開冶闊帶,容易渡河,再往後就是是故關了。為了保險,廉頗又在北面東面的山上建立了第二道防線,這樣兵力就真的所剩無幾了。

    從故關沿著開闊帶往下來過了丹水不遠就是白徑西段在南上黨內的出囗,沿著山谷往西經高平關出南上黨,這條山谷是秦軍來時的路也是他們回家的路,其他出口都在趙軍手中,這條山谷是秦軍的命脈和真正的七寸,這也是秦軍一直保持攻勢的原因,趙軍一旦堵住了山谷的入囗秦軍將全軍覆沒。廉頗在秦軍沿丹水展開之後,沒有積極尋找戰機而是又怱忙在身後建立了二道防線,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很明顯,缺乏趙奢那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豪氣。軍人就應該為國家犧牲,為民族流血,榮辱成敗拋一邊。我們知道了秦軍的七寸在那兒就好辦了,先把二道防線的兵力撤下來集中在白徑西段入口最近的對岸,估計用來做突擊兵力略顯薄弱,再從北上黨調五萬人進來。

    丹水防線的兵力用來掩護趙軍調整佈署,戰時合圍秦軍,從北上黨調兵距離近,不易被秦軍察覺。堵死秦軍回家的路,將秦軍南北攔腰截斷,衝擊山口的過程中趙軍不要戀戰,儘快堵死山口將秦軍南北分割,丹水沿岸趙軍全線渡河攻擊秦軍,降低中央突破部隊的壓力,為最後的勝利而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客觀的評價下張作霖,具體的以帶有時代色彩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