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點學堂

    我們家鄉中秋節沒有拜月的習俗,我們那邊主要是走親串友,送點雞鴨魚肉、油鹽醬醋之類的,鄰里百家也可以,只要關係不錯。有點和過年差不多,但又區別於過年。

    其次就是和家人吃團圓飯,吃月餅。其他沒什麼特別的。

  • 2 # 麟哥說

    中秋節拜月亮像拜神一樣,有其歷史淵源。中秋節源自古代對月神的祭祀,他是好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早在周朝,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習俗。皇家祭月早在《禮記》中有記載。所謂“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先人的觀念中,日月代表著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正常生長的保證。《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流傳到漢族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為變成了大眾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動,並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沿續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習俗開始成為求月神賜福,男人求功名利祿,女人則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編醉翁談》卷四“八月”中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明清時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祭拜儀式。明代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風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描述的是中秋節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設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而後焚燬月光紙,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動在民國期間仍然風行,只是四九年後才因形勢的變化而逐漸消失,所以現代人中秋節只知吃月餅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幾年來又重新開始出現由官方或漢族民間組織的祭月活動。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而著稱。孔夫子有“不學禮,無以立”的庭訓。祭祀禮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排在中國傳統“五禮”首位的祭禮,就是祭祀天地神靈之禮。

  • 3 # 雨松閣

    記得小時候,中秋節我們老家有祭月,就是像拜神一樣拜月亮,要設上香案,擺上月餅,蘋果,紅棗之類,好似還有香燭。祭完月之後,在長輩的帶領下,朝月亮拜一拜,然後一家人圍在桌子邊,一邊聽大人講嫦娥奔月的故事,一邊吃著香甜的月餅。

    大人指著月亮上的陰影,告訴我們上邊就是桂花樹,桂花樹下有嫦娥,嫦娥抱著玉兔在思念她的郎君,一邊感嘆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要我們好好學習,將來過上更好的生活。

    隨著老一輩老人漸漸離世,這些傳統習俗漸漸消失了,但中秋節家人不管在哪工作學習,都會盡量抽時間在中秋節那天,一家人開開心心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飯後一起賞月,吃月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2019msi上,你覺得各隊最過譽的選手分別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