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訥於行

    老人進入養老院,最適合的選擇。

    人老了,退出了社會生活的主流,應該減少與年輕人爭奪資源。比如公交車爭坐位、廣場舞擾民、公園內搶健身場所…老人去養老院生活,減少了許多無謂糾份。

    中國進入老年社會,有的城市60歲以上老人達到15—25%,應著重加大養老院硬體建沒,加強養老制度軟體夯實。採取稅收優惠減免,鼓勵養老院完善設施,降低收費,保本微利。

    養老院經營者不能把老人當唐僧肉,當親人做不到,起碼也得當客戶當消費者,熱情周到服務,不許店大欺客。監管部門嚴格督促檢查,高效糾正處罰。志願者經常到養老院開展敬老親老活動,陪老人聊天,幫老人打理生活瑣事。醫院為養老院開闢醫療綠色通道,及時為老人治病。

    父母進入養老院,不是兒女推卸責任的理由,要保持與老人密切聯絡。定期探望,或不時陪老人會親訪友,暢遊山水,讓老人身心愉悅。

    敬老尊老是中華民族美德。《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得到貫徹實行,養老院成溫馨之家,何愁老人不主動積極去養老院養老。幾個興趣相近愛好相同的老人相伴,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又不拖累兒女,又不致老來寂寞。

    人老了去養老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發展趨勢,我與老妻說,待到70多歲,就去養老院吧。

  • 2 # 陽光明媚暖我心

    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我覺得我老了也應該去養老院,因為這是生活發展的必然趨勢。

    小時候我們家在農村,我奶奶就和我們一起生活。那時候的人們都秉承著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不管窮富都是老少同堂。在農村老年人身體硬朗的時候可以幫孩子們乾乾農活,喂喂家禽。幹不動農活了,可以在家看看小孩,摟摟柴草,招呼著門戶。農村人活多,老年人多多少少都能幫上些忙,還能把自己在勞動中積累的經驗技巧傳授給晚輩們,所以說:家有一老,賽過一寶。老人們在家和自己的兒孫們說話,出得門來又能和鄰居們嘮嗑,逢年過節又有親戚來串門。所以他們過得一點也不孤單,還很有存在感。

    等到我父母步入老年,情況就不一樣了,那種幾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已經被打破了。我們兄妹三人分別在相距幾百裡的地方安了家,母親仍住在老家。幾年前,母親因病情嚴重,弟弟就把她接到了鄭州,滿心滿意要照顧她,孝敬她。但隨之矛盾就來了,因母親是一個極度節儉的人,她的生活習慣讓弟媳根本無法接受,於是他們之間就出現了不愉快;幫忙照顧孫子吧,思想落後,也不夠合格;八九十平米的屋子讓她覺得悶氣;身體不好,上下樓不方便;出得門來,盡是不認識的人;稍微走遠一點,又會迷路。所以城市的生活讓她痛苦不堪,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多餘的人。

    雖然現在我們兄妹三人都儘量找理由把她接到自己家來住,說是需要她的幫忙,不讓她覺得自己是子女的負擔,但母親還是不開心,她覺得自己沒有家,是在到處流浪。

    所以我就想,等我老了,我就去養老院養老。這樣既避免了和孩子們同住有可能產生的種種矛盾,也不會讓他們擔心我獨居會發生意外。雖然我愛我的孩子,也堅信孩子們是愛我的,但社會在發展,養老的方式也必然要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7年洗碗機銷售增長108%,未來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