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諱莫如深1112
-
2 # 吳九傾談世界
在東漢末年,有魏蜀吳三個國家,對原本的大漢王朝進行了分裂,他們的目的自然都是一統天下,其中以曹操為首的魏國一直被人們稱為汗賊,而吳國則是一直偏安一隅,一直宣稱自己的漢朝的臣子,而以劉備為首的蜀國是最能洗腦的,不管說什麼事都要帶句中興漢室,久而久之也就被認為認為真的是中興漢室了。但是,這其實只是在《三國演義》中罷了,而在《三國志》中,卻並非如此。在《三國志》中魏國才是正統,至於為什麼魏國是正統,我想大家或多或少也都瞭解一些。《三國志》是陳壽寫的,而陳壽編寫的這本書的時候,天下基本上已經是司馬家族的了,也就是是西晉的了。而西晉皇帝則是從曹魏那裡禪讓過來了,實際上就是司馬懿和他兩個兒子搶過來的,所以陳壽就必須說魏國是正統,不然書還沒有寫完呢,腦袋先掉了,這豈不是很虧?所以可見《三國志》也不是特別正的正史。
-
3 # 老王亂燉
曹魏和蜀漢到底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一般來說,西晉、隋唐、北宋的觀點是以曹魏為正統。東晉、南宋、元、明、清的主流觀點是以蜀漢為正統。造成這種爭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也是法統和道統之爭。
曹魏受漢帝禪讓,享法律授予之統治權,是為法統。而且西晉受魏禪讓,隋受北周禪讓,北宋受後周禪讓,否定曹魏政權的合法性,就是否定自己的合法性。
蜀漢以興漢室為夙願,天下道義之所繫,“正名分、反僭亂、明紀綱”是為道統。所以到東晉時,中原陸沉,定都建康,偏安一隅,而且權臣恆溫大權在握,企圖稱帝,已經威脅到東晉政權時,習鑿齒作《漢晉春秋》,記三國史事,以蜀漢為正統,認為曹魏雖然禪讓於晉,但晉朝應該是繼承漢祚,不應繼魏。否則,晉朝國統不正,不能昭示後世。用來挾制桓溫的野心。同時也開啟了蜀漢曹魏千年的正統之爭。
南宋時,政治形勢更是嚴峻,中原之地落入金人之手,最可怕的是向金人納貢稱臣,在各方面都處於被動狀態。為了給南宋王朝尋求正統性的法理依據,避免讓金國奪走正統性,理學大師朱熹作《資治通鑑綱目》 ,拋棄了司馬光的 《資治通鑑》 承襲陳壽的帝魏偽蜀的正統觀,改尊蜀漢為正統,以蜀漢紀年,認為蜀漢是“正統之餘,漢朝之延續"。此後 , 宋人蕭常作 《續後漢書》,進一步承認了蜀漢的正統地位。之後元明清尊崇提倡程朱理學,朱熹在思想界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的正統觀自然也佔據統治地位。元朝的姚隧說:“至《綱目》書出,始日漢中王即皇帝位,統斯正矣。 ”名儒郝經在《續後漢書》中,也以蜀漢為正統。
透過上面,可以發現歷史就是個小姑娘,根據不同的政治需要,任人打扮裝飾。
回覆列表
不用講的肯定是曹魏是正統。
首先從勢力範圍來講,天下九州魏佔六州,吳有二,蜀只有一州。雖然三分天下但魏國其實佔了三分之二,吳蜀之佔三分之一。從人口上說魏國有人口千萬左右,軍隊維持在四五十萬,而蜀國只有九十萬人口卻養著十萬軍隊。從地理上來講,北方是中原,曹魏佔據中原,自古一般佔據中原的是正統。從法統上說,曹魏是東漢禪讓來的,劉備卻是自己稱帝的。從後世影響來看也是曹魏是正統,曹魏政治文化對後世影響最大,吳蜀較小。最後史書記載也是曹魏是正統,陳壽稱呼劉備孫權為先主,吳主。而稱曹魏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