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城觀點
-
2 # 張鐵軍158
人性亦善亦惡。
有安全感,則激發善;缺失安全感,則激發惡。
孟子本意是“人性非盡善”,而非“性本善”。
“生之謂性”即“生而固有於人者”是言其初生時具有的內因,但以後有善惡消長,則取決於外因——安全感的構建。而其為本質的具有,無論時間多久將永不磨滅,人在善時,惡並沒除掉,只是沒有發揮作用而已,此所以“善惡可以轉化的緣故”,亦即必然的存在。
在原始氏族部落,以血緣為紐帶維繫部落的原始共產生態。青壯年男性狩獵,女人哺育、稼穡、採摘,老人幫助看孩子,並口口相述傳遞生存經驗和史詩。
青壯年人捕獲的獵物由酋長操刀平均分配,平均分配的意義在於:
兒童有充分的營養得以生存,並壯大勞動力的儲備;
婦女有充分的營養得以繁衍後代,使部落生生不息;
老人有充分的營養得以生存,以傳遞生存的經驗和史詩;
青壯年食物不充分帶來的飢餓感會激發狩獵的動機,而非掠奪族內弱者的食物,否則族群就會消亡。
基於安全感、歸屬感,在部落中善待族人就是純真的心地,就是人性的善。與此同時,部落以外的人意味著危險和獵物,捕獲、殺掉乃是最直接、最充分的選擇,這就是人性的惡。
有研究顯示,黑猩猩在遇到別的種群落單兒的雄性猩猩時,如果感覺到力量足夠,就會群起攻之將其殺死以防患於未來的危險以及對食物、配偶的競爭。
事實上,人性亦善亦惡。
在有安全感時,就會煥發出純真心地,就是善;
在沒有安全感時,就會激發狹隘、怨恨乃至仇恨,這就是惡。
正如雷鋒所說:對待同志就如同春天般的溫暖,對待敵人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殘酷無情。
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需要構建的是安全感,需要構建最佳的心境,如此就會激發純真的心地,就會促進善的傳遞。
-
3 # 生如夏花well
我贊同洛克的白板說,因為我認為人本來出生就是一個白板,需要教育者去填補,這個教育者是教師,父母等等,所以我認為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
我比較贊同洛克的“白板說”,而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都把後天的因素考慮進去了,其實,人在剛出生時,心理是純真的,沒有與天俱來的善惡觀念,心理上是白淨的,沒有傾向性的觀念,之後,隨著人的生長,才漸漸受環境因素和親人師友的影響,特別是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漸漸地有了善惡觀念,人才有了心理傾向性,才有了態度和價值觀念等。
中國明代著名哲學家李贄提出了“童心說”,用以反對儒家的傳統觀念,欣賞“童真”,其實就很像是“白板說”。人心本來就像是一塊白板,原本是沒有道德觀念的,只有在後天因素的影響你,才逐漸有包括道德觀念在內的認識。
所以,從小就應該對孩童進行體育,培養他們的善的道德觀念,防止惡的價值觀對他們的影響。
儒家提倡教育、教化,重視禮樂等藝術道德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心如一張白紙,受到善的教育,是有利於讓孩童們變善的。
“白板說”和“童心說”對於現代教育來說,是比較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