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王松林

    歐陽修為什麼上瑯玡山,是因為宋仁宗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

    一天歐陽修上瑯玡上,寫下醉翁亭記,而名揚四海。“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歐陽修在任職期間,歐陽修內心非常抑鬱,但仍然努力工作,在滁州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政績。而這篇《醉翁亭記》就是在這個時期寫的。

    醉翁亭位於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首,始建於北宋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後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

    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裡古樹婆娑,亭臺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不虧是隱居避世的好地方。

    遙想千年以前,一代文豪歐陽修常常在工作之餘,與友人們在這裡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真可謂是談笑有鴻儒,而一篇篇傳世佳作也因此才得以誕生。

  • 2 # 梓元小維

    宋仁宗慶曆五年至六年這個時間段,在中學的《中國歷史》書上只有寥寥幾筆,在有些歷史書中甚至都無相關內容,但在中學《語文》課上卻被多次提及,究其緣由,主要是由於兩篇千年傳頌的美文—《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

    慶曆四年(1044年)春,滕子京由於被告發在涇州濫用官府錢財,而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咬住不放,被貶巴陵郡,為范仲淹做《岳陽樓記》埋下伏筆。轉過年來的慶曆五年,參知政事范仲淹因“慶曆新政”遭當朝保守派大臣賈昌朝、陳執中、王拱辰等的攻擊而由參知政事貶謫為鄧州(今河南南陽市)知州。當時,歐陽修認為事有不公,上書替范仲淹等人分辯,結果不幸連坐,被貶到滁州做了知州。《醉翁亭記》就寫在他滁州知州任上,想來也就是慶五六年的事。在我們感傷天道不公時,也深有“草蛇灰線,伏延千里”的感概,如無范仲淹,歐陽修二人的這一段人生失意,我們又怎能有機會拜讀兩位的大作呢。

    歐陽修到任以後,想來是內心抑鬱的,但是他卻未因此而自暴自我,終日哀怨,反而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用心本職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政績,頗有些應證了范仲淹所推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憂”的心態。滁州地處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部,蘇皖交匯處,毗鄰南京和揚州等地。因滁河(塗水)貫通境內,又“塗”通“滁”,故名為“滁州”。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說,更有“形兼吳楚、氣越淮揚”、“儒風之盛、夙貫淮東”之美名。即使今日看來,都是一個風景優美,觀光旅遊之佳地,更何況千年之前。作為當地政府首腦的歐陽修自然身臨其境,頗有心得。在政務之餘,他深入當地,考察民情,探尋與民同樂,同遊之樂趣,興之所至,自然會“作文以記之”,即可感懷於地方風物宜人,又可削減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的難言之苦。正當壯年的歐陽修自號“醉翁”,透過“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語句表明了他即醉心於山水美景之中,又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似有幾分自得,給人一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灑脫和責任感,讓人不由得生出敬仰之情。

  • 3 # 福榮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北宋文壇的領軍人物。也是發現蘇軾這匹千里馬的伯樂。他詩、文具佳,尤其散文,繼承了唐韓愈的風格,文風清新靚麗,非常優秀。

    歐陽修江西廬陵(現吉安)人,生於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自小家境貧寒,懂得民眾的疾苦。長大出仕後一身正氣,不威權貴,正直敢言,得罪了朝廷的當權者,被貶滁州。但他並非就此頹廢,而是勤政廉政,為地方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政績。

    他非常親民,我們從《醉翁亭記》就能看出端倪。他去琅琊山遊歷,與民同樂。太守周圍:"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待到夕陽西下時,"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從文中可以看出,老太守與民同樂,他是那麼的平易近人。人到天地山水之間,心情迴歸自然,一下子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藥材蒼朮怎麼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