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凱哥學長
-
2 # 書書老師
在幼兒階段,應該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在培養良好的習慣的同時培養孩子的各方面綜合能力:學習能力,整理歸納能力,傾聽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羅輯思維,注意力等
-
3 # 欣遇的文字小屋
幼兒階段的孩子看似不懂事,實則像海綿一樣對周圍發生的事情全盤吸收。
這個時期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育起來也更加容易,如果這個階段注意培養孩子,對他們以後的發展都是頗為有益的。
幼兒階段的孩子,並不一定要學習多少知識,但是一定要懂得一些基本的道理,對學習有興趣,並且有學習的能力。
父母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培養和引導孩子:
1、父母要對幼兒階段的孩子傳達足夠的愛意與信任。
父母的愛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前提。對於誇獎和認可自己的父母,孩子可以完全開啟心扉,更容易聽父母的話。
這樣孩子不僅會有成就感,也會感覺到父母濃濃的愛意,並且形成良性迴圈,成為聽話講道理的孩子。
2、父母要培養孩子遵守社會規範,不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當他慢慢成長為一個社會的一份子,就需要學會遵守社會規範,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我們的社會是由各種規則構成的,如果孩子們沒有學會遵守規則,將無法適應社會。
如果孩子一直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夠產生同理心,也將導致在日後的交往中無法融入集體,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的人。
3、父母要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幼兒階段的孩子並不需要學習多少知識,但要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其實求知慾是孩子的本能,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鼓勵和引導,不要打壓就可以了。
當孩子問你一個奇怪的問題的時候,不要不耐煩地打發孩子,可以先鼓勵孩子:“你的想法真棒!”同時引導孩子自己探索答案。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查書、一起做實驗來得到答案,在這樣探索的過程中,孩子的求知慾受到了很好的保護,下次再有新問題,他就可以學會自主探索,這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4、父母要培養孩子積極面對挫折的能力。
人生總是起起伏伏,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
在幼兒時期,也會遇到許多挫折,比如:小朋友不和自己玩、沒有得到老師的小紅花、期待的事情落空了等等。
我們要教會孩子正確處理這些負面情緒,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孩子一些補償安慰等等。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意識到,挫折是經常會發生的,我們應該勇敢面對挫折,想辦法解決它、戰勝它,讓挫折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一個小插曲,而不是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在幼兒時期父母能夠教給孩子這些能力的話,相信在以後的學習和成長道路上,將會順利許多。
父母如果用心陪伴幼兒時期的孩子,也必將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
4 # 你的好心情會感染到我
幼兒階段,比學習更重要是玩,在玩的過程中進行一些思維邏輯性疏導和一些性格上的培養,這一階段的孩子是屬於隱藏期,也就是隱性記憶,這是性格的基礎,在將來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程度改變,所以這一階段不要過急的,違反常規的人性的硬性強化性灌入,在孩子理解接受的前提下進行,對人什麼是最重要,性格是首當其衝的。
-
5 # 小小孔成長記
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而是讓孩子形成終生受益的品質、態度、情感、能力,這非常重要。當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技能,但這並不是幼兒階段最主要的任務。
說教的方法不適宜培養孩子,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方法是“遊戲”。孩子可以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商量。
可以適時將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引入課程。孩子回到家還會向家長宣傳,如果看到家長亂扔垃圾,就會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垃圾要分類。連很多家長都說,垃圾分類的遊戲讓他們很受益,以前他們都不懂得垃圾還要分類,以及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還有“關愛他人”的教育,組織孩子們到敬老院、開智學校慰問、表演木偶戲,使孩子從小懂得同情和關懷弱者。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應關注孩子的可持續發展。什麼樣的孩子才有發展潛力?熱情大方,會關心同伴,這樣的孩子人緣更好,以後也會有更多鍛鍊的機會;同時,這樣的孩子求知慾強,思維很活躍,學習(行為)習慣比較好。幼兒教育就是在潛移默化中造就孩子健全美好的心靈,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幼兒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生活、行為、衛生習慣。孩子的潛力非常大。小班的孩子經常玩交通安全的遊戲,已經懂得走人行道要靠右走,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等交通規則。
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學校,家庭、社會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而且,由於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但是又不懂得選擇,就把在家庭和社會中看到、聽到的一切現象都模仿和表現在遊戲中了,比如有的孩子會模仿大人醉酒的樣子。
家長無論是說話,還是行動,實際上就已經在教孩子怎麼做了。家長經常跟孩子說,對人要有禮貌,不能亂髮脾氣。可是家長自己說話的時候,經常大呼小叫的。孩子怎麼能不受影響呢?要孩子做到,家長首先要做到。有些家長說,我們要是早知道這些就好了,可以讓孩子早點養成好習慣。
有人說,小孩子還不懂事,以後長大了再慢慢教。不要小看孩子,他們已經懂得很多事情了。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教他更容易接受。如果錯過了幼兒期的教育,以後再糾正就難了。
家長們常常是口頭上說很重視子女教育,但
具體到小事上,就做不到。現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儘量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過於嬌慣孩子,孩子就不懂得謙讓。
幼兒教育要從實實在在的小事做起,才會見實效。還有很多家長喜歡替孩子包辦。比如幼兒園請家長 一起觀看孩子比賽繫鞋帶,可有些家長卻一面對孩子說“這很容易”,一面就替孩子把鞋帶給系起來了。家長應該多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不能讓他事事依賴.
-
6 # C先生愛生活
1、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階段,主要學習一些基本的生活技巧:吃飯怎麼拿勺子;如廁如何脫、拉褲子;怎樣洗手、喝水、係扣子、鞋帶等等。2、學習獨立做事。小班階段孩子主要學習在自己穿脫衣服、鞋襪;學會飯後收拾自己的餐具,學會在規定時間內排隊,知道上了洗手間之後要洗手。這些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給了孩子相當的自信。 3、學會運動(幼兒園裡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有戶外活動,跑步、滑滑梯、攀登和球類遊戲,在這些活動中,孩子的身體機能和協調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鍛鍊。也鍛鍊了孩子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和社交能力,他們學會了真正對自己負責。)小班階段主要學習用正確的姿勢走、跑、跳、爬,會聽教師的口令做出相應的動作,並且學會正確遵守遊戲規則。 4、學會自我保護:小班階段主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東西是危險的如:火機、煤氣、電插座不能摸,不能到水池邊去玩;遊戲中怎麼保護自己不受傷;什麼是危險的事情,遇到危險該怎麼辦?安全電話怎麼打等。 5、學會熱愛周圍的環境和社會(在各個年齡階段,老師都會根據不同的教育目標,根據孩子的認識水平,帶孩子瞭解我們生活的環境,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例如:各種各樣的節日、家長們的職業、郵局、醫院、圖書館、超市等公共場所。也會要求家長們帶孩子去收集一些相關的物品,來增強孩子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認識與理解。) 6、學會欣賞美(通過音樂、舞蹈、繪畫、手工活動,讓孩子生活在藝術空間,樂意感受各種美的事物,學會表現美的方法。) 7、學會做人 ;在幼兒園裡孩子們要學會了禮貌、學會自控、學會分享等等。進了幼兒園,孩子知道向老師問好,課堂上知道聽老師的口令,知道老師上課的時候,不能隨便在教室裡走來走去,不能隨意打斷老師說話。 8、學會守規則(進了幼兒園,孩子學會了把玩具放回原處,學會了離開教室的時候,聽老師的口令排隊,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裡,什麼時候午餐,什麼時候午睡,什麼時候吃點心。學會了自控,知道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不能隨在教室裡走來走去,不能隨意打斷老師的話。 9、學會交朋友(幼兒園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教他們怎樣保持友誼,教他們在沒有教師和媽媽幫忙的情況下自己怎樣獨立解決小夥伴之間產衝突。學會怎樣參與別人的活動,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幹什麼呀?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默默看別人玩,或者一個人自言自語。這樣的社交對於孩子長大之後融入集體大有幫助。) 10、學會求助(孩子在操場上玩的時候摔疼了,沙子飛到了眼睛裡去了,尿褲子了,但是怕難為情不敢告訴老師。這是許多初入園的小朋友都發生過的情形。幼兒園老師會鼓勵孩子大聲說話,有話告訴老師。學會求助於學會交朋友一樣重要。) 11、學會交往,其實,許多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社交經驗,幼兒園又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教他們怎樣保持友誼,教他們在沒有教師和媽媽幫忙的情況下自己怎樣獨立解決小夥伴之間的衝突。孩子學會怎樣參與別人的活動,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幹什麼呀?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默默看別人玩,或者一個人自言自語。這樣的社交對於孩子長大之後融入集體大有幫助呢。
-
7 # 史萊克英語
來來來,這個問題容易解答:
1,閱讀的習慣。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同樣重要。影響一生的深度和廣度
2,生活能力。能照顧自己,不要到了大學還不會洗襪子。
3,責任感。小到對自己的責任,大到對社會的責任。
4,安全意識和能力。每天都有很多孩子失蹤,溺水的,這是對一個家庭打擊最大的事情。除了有危險意識,還要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迅速解決。
5,愛的能力。能學會愛別人,以後自己婚姻的幸福就基於這個。
太多了,總之習慣陪伴一生。
-
8 # 文沐春風
先界定一下題幹上的學習。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學習課本上的文化知識為今後升學奠定基礎的學習吧,這可以理解為狹義的學習。廣義的學習那當然是所有的吸收與提升。
各個年齡階段應該做好適合那個階段的事就行,大可不必往前衝得過多。
幼兒階段就做適合幼兒的事,玩耍,遊戲,保持其天真活潑的個性。在日常生活中,在父母家人的陪伴下,在與人交往中,讓他們感到安全,讓他們學會與人相處,懂禮善良,為做一個高情商者奠基,為形成正確的三觀鋪路,為他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所需要的態度習慣打好基礎。當然,學一些適合幼兒的知識也不錯,只要不過頭就行。
俗話說:三歲看長。幼兒的教育引導很重要,素養為主,文化次之。 -
9 # 千里課堂
比學習重要的是學習的方式,孩子需要有穩定的情緒才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學習,如果孩子大量時間拿來和父母進行對抗,肯定會大量消耗孩子的時間和精力。
還有就是建立作息規律,有規律的生活就會形成規律的習慣,包括學習習慣。
-
10 # 瓷致雅贍
知識技能等寶寶大腦發育成熟後再學更好
寶寶大腦腦重在6歲左右時相當於成人的90%,即上剛上小學的年紀。
那在此之前家長該做什麼呢?
第一不焦慮:不管孩子語言 社交 情緒 數學邏輯 藝術等發展情況與同齡人比是否跟得上,跟隨孩子自身的步伐,給他們足夠時間去自由探索發現,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探索欲。不比較,不否定,不貼標籤。
第二陪伴:這個時期對孩子的陪伴是不可逆的,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陪伴孩子愛孩子幫助他們構建積極自尊,獨立自我意識,穩定內心力量比帶他們參加各種培訓活動有意義的多。
當然還有很多原則這裡不一一例舉,家長需要長遠眼光看待孩子的發展,學習能力才是是一切技能培養的基礎。
-
11 # 陪著孩子一起學
在幼兒階段比學習更重要的是什麼?
在幼兒階段,孩子是以,玩為主,同時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拓寬孩子的認識事物的層面,更多的是讓孩子對新鮮事物有興趣。
我們家老大在幼兒期間我就以散養為主,從來沒要求和關心過他的學習,但我給他買了很多拼圖以及少兒的圖書,還有畫報等,讓他自己去看,自己去玩兒,小的時候他也非常有耐心和願意做這些事情。
如今孩子上一年級了,我讓孩子的重心轉移到學習上,目前還沒看出他學習有多麼優秀,但也沒發現學習有多麼不好,他的學習我也主要培養靠他自覺性。
幼兒階段培養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哪些是自己必須自己來完成的事情,哪些事情是,只有自己才能完成的,這個不是來說道理讓孩子懂,而是在孩子玩的過程中慢慢的培養孩子。
因為家長培養孩子,最終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而學習就要對學習有興趣,所以家長培養的是孩子的興趣好奇心以及給孩子有一個夢想。
我家孩子小時候我們就引導著讓他說出他想要的夢想是什麼,並且現在我告訴他,如果你想實現你的夢想,必須的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之後才有可能實現你的夢想,如果你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就實現不了,這樣他就有時候即使不願意學習有情緒,他也得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
總結來說就是幼兒時期不要逼著孩子去學習,讓孩子對學習有一個好奇,讓孩子對學習有一個興趣兒就可以了,開拓的是孩子的思維,拓展的是孩子的視野。
-
12 # 易趣程式設計
在幼兒階段,比學習更重要的是什麼?
幼兒階段是每個孩子在人生階段的基礎,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有助於孩子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比如說在日本的很多幼兒園學校裡面並不會給孩子傳授很多純知識,聞名日本的Buddy Sports幼兒園,主要以體育教育為主,學校裡每學期光是體育課程都有20多種,每個孩子都會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活動做為自己的課程。該園長認為,幼兒階段是孩子成長的基礎,通過體育這些課程,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堅韌不拔的品質,這個有助於孩子日後的成長和學習。
的確如此,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人品質對日後孩子的成長會起到一個助推劑的作用。所以在幼兒階段真的不能小瞧孩子的玩耍力,因為在玩耍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小孩子的各種能力,比如說抗挫折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
-
13 # 曉嚶聊育兒
幼兒階段,比學習更重要的是什麼?我想您說的這個學習應該是“知識類”的學習。
其實,孩子除了知識,其他的不管是習慣、人際交往,還是思維,也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幼兒階段,反而最不重要的就是知識的學習,最重要的是以下幾方面:
思維的養成主動思考的能力,羅輯思維能力的開發,探索欲的保護是深入並影響孩子一生的能力。
有對知識的探索欲,有主動思考的能力,日後家長就不會害怕孩子不愛學習。
好習慣的養成成功人的生活,一定是有無數的好習慣組成的!
幼兒時期養成的好習慣更容易伴隨一生。比如:每天睡前閱讀的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遵守時間的習慣(準時上學)。
人際交往的能力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孩子以後上學,走上社會的基礎。
幼兒園就是微型社會,是孩子們學習人際交往的起初階段,是形成人際交往模型的階段。
所以,家長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與他人的交往模式,不要過於保護和干涉,以免孩子能力無法得到提升。也不要放任不管,而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指導和幫助。
家長可以多提問,多觀察,如果孩子主動求助,可以提供建議或意見。讓孩子感受到您對他能力的信任,才能激發他更大的潛能!
在日常中,一般家長更注重看得見的“會背唐詩”、“會跳舞蹈”、“會認字,寫字”,但是很容易忽略這些背後的能力培養。
-
14 # 終生成長growing
玩!很多很多的玩,很多很多正確的玩!
陪玩的第一條,永遠不要先想著“教”,先確保孩子內心的大門願意對我們敞開。
玩只是手段,我們養育孩子得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全面的人”,一個全面的人一定是從全面的孩子開始成長的。
-
15 # 津豫家庭生活
在幼兒階段,小朋友要學什麼?
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學什麼內容,而是用什麼方法來引導兒童學習。因為兒童最開始習得的這些學習方法,會影響其餘後的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把小朋友的每個方面的發展分開來看,是很不科學的。因為小朋友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分裂開來。在學習剪紙的同時,可以鍛鍊小肌肉,可以鍛鍊眼手協調性,可以鍛鍊注意力,可以鍛鍊審美,如果剪得漂亮,可以跟同學炫耀一下,又鍛鍊語文能力了,要是剪得仔細,會比對老師給出的模板,在比對的時候,看是長是短,數學思維可以得到鍛鍊。
能說,這個活動中,每種能力佔到的比例是多少嗎?當然不能,每個小朋友都不一樣。在培養小朋友自理能力的時候,也可以訓練小朋友的思維發展。比如,中午吃飯,請小朋友吃完飯自己收碗,把勺子放在勺子籃裡面,碗放一起,杯子放在杯子處,對於3-6歲小朋友,這就是在訓練歸類。
3-6歲孩子最最重要的、會影響他們一生的是以下3個方面:
1、社交能力。孩子和孩子的性格脾氣差別很大,在幼兒園期間有不同的場景地點和內容。所有孩子之間相處,有合作有衝突有理解有矛盾。孩子學會和不同的同伴在不同的情況下相處,溝通協作,無論是順利還是不順,學會相處之道以及處理衝突。3-6歲是個關鍵,這對於孩子一生都很重要。
2、認識和學習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每個人都有各種情緒,自得快樂憤怒沮喪等等。很多時候,孩子不會表達。面對自己的情緒,特別是不舒服的情緒,不知道怎麼面對和處理,因此常常會通過哭鬧的方式發洩。如果家長和老師一直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就無法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就更無法慢慢學會去管理自己的情緒。很多成人有情緒管理的問題,其實根源在於童年的時候沒有機會去認識和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3-6歲是個重要的階段,家裡還是學校都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氛圍,讓孩子能夠平靜之後,認識自己的不同情緒,熟悉了之後也就自然而然慢慢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了。
3、認識和體會快樂的感覺。孩子在3-6歲的時候,很容易感覺到快樂的,比如玩沙子或者畫畫,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之後的快樂的感覺。家長和老師要創造機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快樂感,慢慢地他們就記住了內心真正快樂的感受是什麼樣的。這樣,等他們成年了之後,那就更容易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體會,更容易找到曾經體會並熟悉的快樂感。這對於孩子一生的幸福感非常重要。
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孩子有感覺的時候給予對應的詞彙和概念,他才能學習的更順暢。2歲時期進行的顏色、形狀的分類和配對,3歲時期進行相同物料的分類和規律總結,4歲時期進行數的規律的探索,5歲進行的簡單運算等等。很多的行為都是一種思維方式,是靠兒童自身摸索出來的,而不是成人能夠主動改變的。但是成人的作用也很大,需要了解幼兒成長規律這樣可以引導幼兒思考,讓兒童到達形成自己思維的點。當然,這對爸爸媽媽的耐心和專業度要求高。
-
16 # 豌豆媽媽育兒
在幼兒階段,比學習更重要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在幼兒階段,嬰兒其實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在學習,《兒童心理學中》提到:嬰兒出生後並不是一張白紙,相反孩子的大腦會根據需要自主的從外部環境中進行探索,也就是說孩子的學習能力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了。
幼兒階段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幼兒指的是0-6歲的孩子,根據孩子的認知能力,孩子的學習可以分為2個階段。
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0-2歲,感覺認知階段
皮亞傑把0-2歲的孩子分為感覺認知階段,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孩子是通過自己的感覺來認識世界的。孩子的這種感官認知是自主的,比如孩子吃手、用眼睛去探索環境,甚至用耳朵去聽不同的聲音。給予孩子感官刺激越多,對孩子早期的學習探索能力也會越好,體現在嬰兒的發展上,就是孩子的認知能力比同齡人更好。
如何去做:2歲之前,給孩子創造豐富的感官環境,讓孩子儘量可以多動手去觸控一切安全的東西,儘量讓孩子體驗更多的感官刺激。
2-7歲前運算階段
2歲之後,嬰兒開始進入前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的孩子有著一些共同的特性。前運算指孩子學會運算前的一段時間,這個階段孩子的思維方式很奇怪,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不能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比如問孩子你有哥哥嗎?他會回答有,如果再問,你哥哥有弟弟嗎,孩子會回答沒有。這些並不是缺點,這是說孩子要學會正常思維過程都會經歷這一過程。
如何去做:這一階段孩子開始出現故事思維和符號化思維,他們喜歡講故事,可以讓孩子多去閱讀,加強這兩種能力。
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
兒童心理學中指出,孩子幼年時和母親的依戀關係,是孩子一生中處理親密關係的基石。如果在幼兒期,目前幫助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係,孩子的內心是滿足且安全的,他對於這個世界的感覺也會是安全的,最終呈現出來的是孩子更願意去接觸陌生的環境。相反,如果孩子和母親沒有建立起健康的依戀關係,孩子的內心是不安的,他會拒絕接觸新的世界。
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嬰兒期孩子是否有良好的依戀關係,不在於母親陪伴孩子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是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迴應孩子的需求。尤其是嬰兒階段,孩子的哭鬧背後都有需求,如果可以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進一步滿足孩子的安全需求,這樣的嬰兒更容易和媽媽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
《兒童心理學》中指出,擁有良好情緒能力的孩子,他們的人際交往會更好,這些孩子在人群中成為領導者的可能性會更高。所謂的情緒能力,就是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
首先,要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想要理順情緒就需要先認識情緒,不管孩子開心還是傷心,父母都可以指明這種情緒,讓孩子知道。其次,讓孩子學會表達情緒。學會正確的表達情緒,才能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第三,學會讓孩子感知別人的情緒。想要讀懂別人的情緒,瞭解別的孩子,孩子需要感知別人的情緒。幫助孩子建立起固定的生活習慣
幼兒期孩子的焦慮主要來自於於環境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這種環境改變並不僅僅指生活環境,孩紙孩子的一日三餐、睡眠時間、主要撫養人等。當孩子的生活習慣越穩定,孩子的內心也會越穩定。所以父母要努力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且固定的生活作息。
培養孩子基本的人際交往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我們最終的歸宿是融入到整個大社會中,所以說,人是群居動物,想要孩子更好的適應集體生活,就要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孩子這些能力的學習有兩個途徑。
一個來自於家長的教育;另一個來自於和同齡人互相之間的學習,所以,可以多帶孩子和同齡人之間進行玩耍。
以上6個能力,雖然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這就好比在打地基,只要具備以上7種能力,孩子才能提高學習能力。
-
17 # 兒童小玩家
在幼兒階段,比學習更重要的是什麼?
1.好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要從小抓起,基礎底子好了,後期就更便於學習了,可這時更多的家長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健康、安全、為人處事、尊敬長輩等方面的教育也尤為重要。
2.家長給孩子的第一課應該還是讓孩子學會獨立,比如孩子不小心被絆倒了,爺爺奶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趕緊跑過去抱起孩子來,然後說一句別哭寶寶,咱們一起來打地吧,怎麼把我們絆倒了,這樣更容易讓孩子變得嬌氣,遇事就抱怨。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如果你不嚴重,就是絆了一下,完全可以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並對他說明為啥絆倒了,下次注意啥,讓孩子認清事情的根源,學會獨立照顧好自己。
3.家長給孩子的第二課是如何保護好自己,孩子正是認知事物的時候,對接觸很多事情都新事物,我們應該告訴他日常接觸的事物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危險的、自己的身體部位哪些是別人不可碰觸的,同時父母照看好自己的孩子,讓他有安全感。
4.家長給孩子的第三課應該是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當孩子說出來一件事情時,不要根據自己的經驗立馬否決,如果是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嘗試著做一下,只有犯過錯了,才知道後果,才不會有再次的發生,或許孩子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不能憑經驗泯滅了孩子的思維。
5.家長最重要的要教會孩子尊重長輩,這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永遠不能被遺忘的。
每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找到孩子的長處將它發揮到極致不是更好的選擇。好孩子是自己學出來的,不是被逼出來的,當然家長是他們做好的榜樣。
-
18 # 鈺兒媽的啟蒙課堂
在幼兒階段,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發展,要關注孩子以下三個方面:
一、健康的自主意識和安全感自主意識會隨著孩子長大,在不同年齡有不同表現。一歲多的孩子產生的是身體的獨立意識,通過東爬西走進行物品和環境的探索。身體獨立後孩子會爭取心理的獨立,比如看路邊的螞蟻、研究各種玩具等等。在這個階段父母如果能夠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會意識“我可以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我可以探索更多東西”。
擁有健康自主意識的孩子,未來能夠發展成為頭腦清醒、觀察敏銳、善於判斷的人,不會人云亦云。但是自主不等於為所欲為,不聽話,真正的自主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引導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孩子才能擁有健康的自主意識,知道自己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如果孩子不能理解規則,就表示自主意識還處於混亂無序的階段,有待完善。
有安全感的孩子善於和別人相處,也願意接受挑戰,把挑戰變成學習的機會。安全感來自於父母和孩子之間長期的無數次的反覆積極互動,讓孩子確定自己是被愛的,有價值感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穩定、持續有愛的環境。
語言還能幫助孩子認知和調節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能夠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情,養育者也能夠更快速的給予適當的迴應,調整環境,幫助孩子緩解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養育者的引導下,孩子能夠學會更多調節情緒的工具,比如更復雜的語言、繪畫、遊戲等,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也會得到增強。能自我調節情緒的孩子,行為的自控能力也會隨著時間而增強。反之,無法順暢的表達情緒,且沒有得到正確引導的孩子會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會影響到學習和生活。
結語人類基因賦予了孩子一個發展各種能力的時間表。大約什麼時候走路、說話、懂得數字的含義、解決抽象問題、瞭解別人的意圖、學習遊戲規則,這些都是人類基因已經設定好的。前一段的發展是為後階段的發展做準備。後階段想要達成的行為在前階段是以不同能力作為鋪墊的。
世界越來越一體化,在高度資訊化、物質豐富、重視精神發展的環境中,孩子需要獲得在快節奏、多變化的社會中生存的能力。這種社會生存的最重要基礎就是健康的心理,思維的精確和深度,所以需要在幼兒時期就為這些能力打好基礎。
-
19 # 慧樂熊關注兒童成長
在幼兒階段,比學習更重要的是什麼?
人的生命成長本來就是有階段的,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而是讓孩子形成終生受益的品質、態度、習慣等,這非常重要。當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技能,但這並不是幼兒階段最主要的任務。那在幼兒階段,孩子應該學會什麼呢?
1. 學會做遊戲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最適合培養孩子的方法。對於孩子來說,說教的方法並不適合。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方法是“遊戲”,比如:孩子可以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商量,學會如何照顧病人,如何當個優秀的老師……
2. 學會合作和人際交流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無法建立朋友關係,在家中是眾星捧月般的存在,這就使孩子容易產生自私、不喜歡借東西、不愛與他們分享、不關心他人等壞習慣。所以,在幼兒階段,應該多帶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相處,提供充分交流的機會。在家長的引導下,學會同“同齡人”交流、分享。
3. 學會良好的習慣
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為習慣對於人一生的重大影響。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注重這一時期各種習慣的培養,是為孩子將來成功走向社會壘下的第一塊堅實的基石。
幼兒時期主要是養成孩子良好的基本行為習慣、培養他的合作意識,學會與他人相處交流等,對於孩子來說,什麼階段就應該做什麼事,切勿揠苗助長!
-
20 # 青青草的小棧
在幼兒階段,比學習更重要的是什麼?
1.安全感的建立
家長的充分陪伴,情緒平和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聚焦才能更好的聚焦學習等更高一層級的能力的發展。
2.歸屬感
關注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的建立。
幼兒新入學,面對新環境的變化,開始時不適應是在所難免。
這個過程中需要及時和老師及孩子溝通,掌握孩子的情況,並進行合理的引導,讓孩子慢慢接納並喜歡學校。
3.好奇心、學習興趣的培養
幼兒階段的學習不是以掌握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以滿足孩子好奇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
另外對學習的理解也不應該窄化,認為只有上培訓班,學習各種才藝才是學習,其實低齡的孩子更多是在玩耍中學習。
4.對孩子天賦的覺察與發掘
每個孩子,喜歡、適合的東西不一樣。孩子對哪些東西感興趣、更擅長哪一領域,哪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發展等,都是需要家長不斷在尊重孩子的情況下去試錯、總結的。
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情況家長首先要心中有數,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育也才能更有針對性和底氣。
5.運動習慣培養和玩耍時間保證
感統系統的發育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現在孩子普遍存在活動空間受限、運動量不足等情況,不利於孩子的生長髮育。
家長要有意識培養好孩子的運動習慣,保證其每天的玩耍時間和活動量。
總結,幼兒園的孩子,主要是做好學習的生理和心理準備。
受限於其身體和心理的發育成熟度所限,一些純知識技能的學習活動可能還尚不能較好的參與,家長且不可因為心急而揠苗助長。短期看習得一點知識確實可以帶來暫時的成就感,但是孩子的學習生涯是一場長跑,搶跑優勢進入小學不久以後就會消磨殆盡。如果孩子生理和心理上沒有做好學習的準備,那知識上的領先優勢很快會被其他孩子追平甚至超過。
當前各國的教育體系中都是到了小學再讓孩子系統的進入知識學習,這種設計是有其科學和合理性的。
願題主能在幼兒階段培養陪伴好自己的寶寶,做好那些比學習更重要的事!
回覆列表
1
前幾天,一位媽媽和我吐槽,女兒上五年級,以前都很乖的,現在變得越來越不愛學習了,總是要催著才去寫作業。
前兩天她下班晚,孩子自己在家一個多小時,作業沒寫幾行,還偷偷摸摸玩遊戲,把她氣壞了。
這位媽媽說,週末本來計劃帶孩子出去玩,因為這事,活動也取消了,讓她在家補落下的功課,同時好好反思反思。
我倒覺得,如果一個孩子,週一到週五,每天晚上除了寫學校作業,還要做英語課外班和奧數作業,週末兩天,有一天半的時間要趕去上興趣班,剩下半天寫作業,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過上幾年,孩子變得不愛學習,該反思的人應該是父母啊。
其實,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都要反思的一個問題:
在小學階段,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學會了多少知識,會做多難的題,會背多少單詞。
而是——
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摸索出好的學習方法,同時,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熱情。
而要做到這三點,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卻也被很多父母所忽略,那就是——
能力、感受和自我認知的遷移。
2
什麼是遷移?
簡單說,就是我們在A事中獲得的感受、能力,會運用在B事中。
比如,當我們面對一件比較困難的事,缺乏信心的時候,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可以想一想之前是否有過類似事情的成功經驗,想想當時自己是怎麼做的,有什麼感受,把這些經驗、感受複製過來,就會讓自己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氣去面對當前的事情。
這就是遷移。
事實上,我們每一天都在做著這件事,都在把過去的經驗、感受遷移到此時此刻,只不過,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識的。
對於小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他們對這個世界的體驗、對自我的認知都還單薄,需要大量地積累經驗、感受,一點點形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自我的概念。
在玩耍、遊戲中,他們獲得了愉悅感、滿足感、成就感、創造意識、自主意識;
他們學會了專注、自控、分享、互助、觀察;
他們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敗,變得更加自信、有勇氣、有韌性……
這些正面的、積極的感受、能力和自我認知一旦形成,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遷移到其他事情上——包括學習,也包括他們成人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
有一次,和一位50多歲的朋友聊天。她說,她非常感謝她的父親。在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她形成了很多好的品質,是一筆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
比如,自信。
這位朋友有一種迷之自信,她相信自己就是可以把事情做好。
有困難嗎?有。遇到過挫折嗎?遇到過。
但她就是覺得自己可以做好,沒有什麼理由。
這種自信也確實幫助她無論在體制內還是創業中,都做得風生水起。
這種莫名的自信從哪裡來?
也許就是從幼年時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形成的,慢慢內化成自己的品性,也遷移到所有的事情中。
3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能力品性的養成階段,也是孩子形成自信的關鍵時期。
當孩子越多地體驗到自己的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的積極反饋,他越會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事情的,也就越激發他努力做得更好的內在動力。
女兒不想去幼兒園,這位媽媽是這樣做的。
從早上開始,就有意識地讓孩子幫她做些事。比如,媽媽要晾衣服,就對孩子說:寶貝,你能不能幫媽媽一個忙,給媽媽遞晾衣架。這樣,咱們就可以很快地晾好衣服了。
孩子覺得可以給媽媽幫忙了,覺得自己很能幹,乾得很開心。
接著,媽媽開啟衣櫥:寶貝,你今天打算穿哪件衣服啊?你自己來挑好嗎?
下了樓,媽媽問:寶貝,你來決定,媽媽今天騎哪輛電動車啊?
這樣一路鋪墊下來,到了幼兒園和媽媽分別的時候,孩子雖然有點不情願,但還是和媽媽說了再見,像個小大人似的走了進去。
這就是感受的遷移。
幫媽媽晾衣服、挑選衣服、選擇電動車,媽媽不斷地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讓孩子感受到自信、對事情有掌控感,感到自己是一個有主見、能負責的人。
那麼,在面對上幼兒園這件事時,她自然就把這些感覺遷移過來,由原來的“我不得不去幼兒園”轉變為“我決定去幼兒園”“我可以面對去幼兒園這件事”——這種狀態就完全不一樣了。
4
話說回來,不僅正面的感受和認知可以遷移,負面的感受和認知同樣也可以遷移。
當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感受到太多的挫敗感,這種感受和認知也會遷移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他會覺得自己就是很笨,就是馬虎,就不是學習的料,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不如別人……
當一個人時時刻刻被這樣的負面認知所籠罩,他的人生可能都是灰暗的。
可惜,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焦慮的家長會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學習上。
這類題不會做?那就多做題,熟能生巧!
總是馬虎看錯題?那就罰抄10遍,100遍!
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那就減少玩耍的時間,寫不完作業不準玩!
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總是開小差?那就從頭到尾嚴防死守地陪讀。
……
總之,學習中的所有問題,都要通過更多的學習來解決。
他對學習越來越厭煩,問題越來越多,家長也越來越焦慮,雙方陷在死迴圈中掙脫不得。
甚至,孩子對自我存在的價值,都會產生懷疑。
心理學家、北京大學的徐凱文教授說,這些年,他接觸的大學生自殺案例越來越多。他發現,很多大學生自殺的原因,並不是想死,而是不知道為什麼活著。
他們覺得活著沒意思,沒價值,人生了無生趣。
因為,他們從小到大的人生中,幾乎只有學習這件事。
5
所以,學習這件事,並不單單是學習這件事。
要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就不能只孤立地盯著學習。
而要看到,學習和玩耍、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遷移。
當我們為孩子的學習焦頭爛額時,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做——
儘量給創造孩子玩樂的空間,給他無所事事發呆的時間,給他多一些選擇,創造更多的情境,讓他體會到愉悅、自信、滿足、價值、創造。
這些,會在不知不覺中塑造著孩子的品性、能力,他會這樣看待自己:我可以專注做一件事,遇到問題,我可以想辦法解決,這個世界太有趣了,我好想去探索……
當孩子具有這些積極的品質和自我認知,他會以更好的狀態面對學習,面對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