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任男友,相處四個月,前兩個多月以朋友方式相處,感覺非常輕鬆快樂,幾乎每天都在微信上聊天,見面也是他主動。但是確定關係之後,幾乎是瞬間跳到另一種狀態——就是幾乎都是我主動找他,氣氛也蠻不錯,但是心裡總覺得有點怪。後來我們聊過這個問題,他說他覺得在同事和普通朋友面前有說有笑的他不是真實的他,確定親密關係後就像有個開關一樣,會啪的打到冷淡狀態。他說自己能說心裡話的朋友只有兩個(他的兩個在異地的同性同學)。他跟我說感覺跟同性朋友建立比較親密的關係比跟異性容易得多,他說自己不會愛人,覺得我會太辛苦,希望跟我會到之前朋友的狀態。同時,他非常不願說自己的事,他媽媽前一陣生病住院,他也不願說;他生病發燒,我關心他,他也會說“謝謝,沒事兒的”,感覺對人超級客氣。以上的情況,都是在溝通中他自己講的話,感覺大部分是真心的。最近因為他的緣故,剛開始從心理學方面尋求解答。大白菜一個,想了解下他的情況是迴避型還是恐懼型?感謝各位~
9
回覆列表
  • 1 # 戴韭菜

    菇涼,如果你說的“確定關係”是你倆透過做不可描述的事情來確定的,然後開關啪的一聲就切換了,那隻能說你想多了。特別是他說希望回到過去朋友的關係,這更讓本老司機忍不住要猜測,他只是想啪一次而已。

  • 2 # 青音約

    迴避型依戀是想要與人有親密關係,渴望被關心被愛護,但是又害怕在親密關係裡受傷害,所以是矛盾的心情和行為。和恐懼型是獨立,不渴望有親密關係。你想知道的,無非是你男友是哪種依戀型別,以這個來了解他,沒問題,但是如果你想用這個或者其他的心理學知識來分析他,或者寄希望於點醒他,希望他改正,我認為是誤入歧途了。

    每種依戀型別都有產生的原因,都是我們應對過往經歷的措施,可能這個措施在和你的愛情裡是阻礙,但是在他的別的方面,是一種保護。你需要的就是了解他,然後去關心愛護和尊重,這是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是評價他人的,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想變得更安全,更多是透過經驗,去感受和經歷,你知道是什麼,怎麼回事,這種認知的內容也不會幫助你或者他變成安全型依戀。更多要去在關係中體驗不同的安全模式,讓他知道原來親密關係的安全性是這樣的,一個女生可以給我這樣的安全感,他才會自己慢慢會變得安全。

    不要只沉迷於琢磨和鑽研心理學的知識,很多新入門的人都容易這麼做,但是什麼樣的理論都比不上真正用心的去影響。更多的幫他去發現自己的擔心,找到自己的安全模式,喜歡的親密關係模式,你們才會更好。至於定義,知道就行了,多去做和溝通,比別的都強。

  • 3 # 心理諮詢師四四

    迴避型依戀屬於非安全依戀。當孩子與母親分離時,她們很少表現出抑鬱,甚至當母親想主動引起孩子注意時,孩子依然表現得非常冷漠。迴避型嬰兒對陌生人相當友善,但有時會像忽視自己母親那樣迴避和忽視這些陌生人。發展心理學家發現用承認依戀安全性的個體差異為指標研究承認的人際關係時,也有相似的情況,兒時和母親的依戀關係會在成年後和伴侶的關係中再現,所以人們經常把迴避型依戀也用在兩性交往上。

    親密關係恐懼症,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人際交往中刻意保持距離,拒絕過度親密,很難融入某個圈子。他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卻又擔心自己的感情付出得不到迴應,導致焦慮,慢慢地迴避親密的關係,與每個人都難以交心。

    並且親密關係的引發原因也不同,可能是早期關係受挫;被重要的夥伴傷害;缺乏人際技巧等等原因。

    再來看看題主描述的男朋友的狀態,在確定關係前以朋友相處時很融洽,但確定關係後反而對題主冷淡起來,並且表示自己的知心的朋友不多,說自己不會愛人。這些描述並不能得出任什麼結論,任何的心理相關疾病的判定都需要綜合考慮當事人的過往經歷的,並且需要多重量表進行測量最後才能得出一個趨向。建議題主可以帶著男朋友去做一下心理諮詢。

  • 4 # 知我心理學

    想知道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什麼是親密關係恐懼?看下影片,馬上了解迴避型依戀是什麼樣的吧。

  • 5 # 王國峰

    到底是迴避型的還是親密恐懼,從情緒的角度來看,迴避型的相對來說喜歡獨處,情緒相對比較平穩,性格傾向於內向,對於兩個人之間的互動不願意去主動的表達,和不願意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另外一個型別往往情緒化和情緒不穩定,伴隨著痛苦,撕裂恐懼擔心。想得到愛,又害怕吞噬自己。

    一方面你可以你可以使用這樣的方式,他定一個型別,另外方面也可以瞭解一下原生家庭的經歷。

    除了瞭解對方到底是什麼型別,不如學會如何跟他相處。如果在成長過程當中有創傷的話,在他本人有意願的前提下可以找心理醫生幫他療愈。如果你想跟他繼續交往下去,就要學會如何滋養對方。

  • 6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其實,根據題主你描述的情況,這並不是簡單回答一個你男朋友到底是迴避型依戀還是親密關係恐懼能夠去答疑的問題。

    我感覺你困惑於男友“確定關係”前和確定關係態度180度的變化;

    困惑於男友表示“自己難於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這樣的態度是否屬實?

    是否真正是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還是難與“某個人”建立親密關係。你一方面覺得他是真誠的袒露內心,另方面因為你可能沒有這樣的感受或者說這樣的問題,所以你難以理解、難以感同身受。

    困惑於男友表示自己好像“不會愛人”,怕你受傷,所以想回到朋友的狀態。跟上一個一樣的問題,你覺得他是真誠的,而你是難以去理解的。

    困惑於男友不愛說自己的事,是他的成長經歷造成的嗎?是他的個性嗎?還是什麼……

    你知道最棒的是什麼嗎?你對他說的這些,也許你不能理解,不能感同深受,甚至傾向於不太想去接受這樣的想法,但是你沒有為難自己也沒有為難他。

    你把他說的這些觀點、感受,默默的放在心裡,去尋找答案,是否真的會有這樣的心理狀態、相處模式存在?

    你有很多疑惑,你也選擇了很正確的道路去尋找答案,我們從小與母親的依戀關係與我們的親密關係息息相關,我們的原生家庭,特別是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方式以及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對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有著很大的影響,潛移默化的、且不易覺察。

    關於依戀的型別,早期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分類,現在普遍使用的是 Ainsworth 的分類。 Ainsworth是透過陌生情境測驗( strange situation test)來評定 1歲嬰兒對其母親的依戀的安全性。(實驗就不詳述啦~~有興趣可以去網上搜一搜很多滴我個人是很喜歡心理學的實驗設計,覺得是心理學蠻好玩的一部分~)

    所以Ainsworth的透過這一陌生情境測驗將嬰兒的依戀關係分為三類:

    ① 全依戀 (Secure),也稱安全型,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地玩玩具,並不總是依附母親,當母親離去時,明顯地表現出苦惱。當母親回來,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很快平靜下來並繼續玩遊戲;

    ②迴避型 (insecure- avoidant),也就是題主問到的這個,這類兒童在母親離去時並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出忽視及躲避行為,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別;

    當然,在實際工作中還發現一些兒童的行為不符合以上三種類型的任何一種,只是大多數兒童能夠在歸到這三種類型中。

    至於兒童是這樣形成不同的依戀型別的,我在這裡不進行贅述,只提一點,母親對嬰兒所發出的訊號的敏感性和其對嬰兒是否關心是對依戀影響最大的方面。

    那麼依戀原理與成人的親密關係之間是怎樣聯絡的?

    通常認為,嬰兒的依戀功能包括:

    1、維持親密:試圖尋求和保持與依戀物件的親近

    2、抗拒分離:尋求與看護者的親密,拒絕分離

    3、安全基地:把依戀物件作為其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港灣

    4、避風港灣:當受到威脅的時候尋求依戀物件的幫助,獲得安全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早期的人際經驗會影響個體後來人際關係發展軌跡: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快樂地與他人交往,很容易與他人發展出輕鬆信任的人際關係;迴避型依戀的兒童經常懷疑和遷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係;反抗型依戀的兒童與他人的關係常會變得緊張和過分依賴,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貪求。

    當依戀理論發展到成人依戀領域的時,研究者發現之前所提出的迴避型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迴避型,他們認為人們之所以要避免和他人親密接觸,是因為存在兩種不同的原因。一種情況是人們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對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絕和欺騙。另一種情況是人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歡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願意與他人發生緊密的依戀關係。這就將成人的依戀型別分為了四種而非三種。

    1.安全型(secure)或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omous),和兒童的安全型依戀基本相同。這種型別的人認為自己是值得愛的,他人也是值得愛和信任的。

    2.痴迷型(preoccupied),這是給予反抗型的新名稱,因為這種型別的人依賴於他人的讚許來獲得內心的安適坦然,所以他們過度地尋求認同,沉溺於人際關係。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愛的和沒有價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總是努力贏得他人的接納,並以此支援消極的自我形象。

    以下是兩種不同的迴避型的衍生,迴避型依戀常常表現出懼怕親密關係和拒絕信賴別人的傾向。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在關係未能向好的方向轉變之前就開始退縮,他們對愛情多疑且冷淡,認為別人不可靠或過分急於要承諾。結果是,他們覺得難以完全相信和依賴別人,只要有人試圖在感情上親近他們,他們就開始緊張。從根本上講,他們在迴避親密的關係。

    3.恐懼型(fearful)的人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都是消極的,這種型別的成人可能出於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雖然他們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但更擔心自己因此離不開別人,而一旦建立了親密關係,又往往會過度擔心伴侶會離開自己,整天提心吊膽。有時想到與伴侶親密相處時他們就會感到恐懼。

    4.疏離型(dismissing)的人對個人的看法相對積極(自己是有價值的),但是認為他人會拒絕自己,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得不償失。這種型別的成人會以避免與他人發生聯絡來作為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手段。他們拒絕和他人相互依賴,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他們會更關注替代選擇,會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愛情選擇,更容易被新結識的人所吸引。同時,他們往往希望將來的伴侶不給他們提供幫助,因為他們不打算反過來做任何報答。

    所以,他到底是哪一種型別呢?

    其實從有限的資料上來看還是難以做判斷,何妨直接把問題拋給他,讓他對自己也有越來越多的覺察,說不定他也願意去探究自己~

    我們要的其實不是去給他定義,而是幫助我們覺知、理解和改變~

    如果對依戀感興趣,推薦閱讀《心理治療中的依戀》。

    對親密關係感興趣的話,相關的書也有很多,也相對會更通俗易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人,和老年人控制高糖不許吃糖甜食品,那蜂蜜算高糖食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