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全坤書法
-
2 # 翰墨書道
這是一個非常有深度問題,回答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美文,二是美書。美文表現了王羲之的魏晉風度和以入世的方式出世的矛盾的思想情感。《蘭亭序》中表現出王羲之雖為祓除不祥而來,他卻又完 全陶醉於暮春三月和暢惠風的江南景色裡,因此王羲之在詩中寫道:“仰視碧天際, 俯瞰淥水濱。寥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太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詩詞和文章裡的思想情感非常接近,充滿了對於清新鮮活景緻的熱愛和對愜意舒暢春風的迷戀,同時,王羲之把這種暮春和風的感覺一併 與自己思想、觀念、道德、哲思、對生命的感悟感嘆融為了一體。
從思想上看魏晉人和王羲之,宗白華的認識非常深刻,他認為,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 了自己的深情,王羲之可以說把宗白華的認識發揮的淋漓盡致。魏晉門閥士族自永嘉亂之後,名士南渡,美麗的自 然環境和他們追求自然的心境結合起來,於是山水美的發現便成 了東晉這個時代對於中國藝術和文學的絕大貢獻,抱著愛好自然 的主觀思想,面對應接不暇的美麗山水景色,自然會對藝術有所創 造,於是便產生了王羲之的美文《蘭亭序》。王羲之用嫻雅細膩的格調和筆致 在微酣的酒意下,一揮而就寫出了這篇文章書法俱經典的作品,不是偶然的。
《蘭亭序》充滿了王羲之對於暮春明快又極富清韻的感受,和對美景和風的情思韻致。這種韻致突出在一個“清”字,有清空鮮明,有清明虛靜,也有清品高潔。
《蘭亭序》書法和文章通篇恬靜的如同月光下的湖面,浸染在光明潔淨之中,又似乎是作者以澄澈心鏡反撥著當時無常多災的人生境遇,讓後人一觸目即看到朝陽出生的新鮮,也反映出王羲之其內心的清幽和靜謐。
-
3 # 大墨孤煙
晉穆帝永和九年,農曆三月三,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與名仕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流觴曲水”各抒己見,臨流賦詩,抄錄成集。由大書法家王羲之寫一序文,於是就出現了中國書法的第一行書《蘭亭序》。
《蘭亭集序》描繪的是蘭亭的景觀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整篇文章隨著王羲之的感情變化,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文章前面主要對本次集會環境的描寫,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之美的熱愛。後半段由本次集會聯想到當今人們的為人處世,相處往來各自不同,從中提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作者對時光流逝,人生苦短髮出感慨,暗含了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最後也由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批判當前士大夫,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
回覆列表
古時候,書法,是富家子弟的娛樂方式,他們不愁吃,不愁穿,吃飽喝足了,用書法打發時間,在悠閒之中玩玩高雅,《蘭亭序》把悠閒而高雅表達得到了極致。王義之後來又寫了幾遍《蘭亭序》,但總是寫不出流觴曲水那天的效果,何解?因為後來帶有功利性,不是悠閒狀態,當然就寫不出悠閒狀態的字。現如今,書法家靠書法發家致富,臨一萬遍《蘭亭序》,也臨不出那種悠閒和雅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