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峰暖氣片

    有吃知了猴的習慣,很好吃,我們這方言叫“節溜龜”,我每年吃不了幾個,自己懶得去找,買一個要一塊錢,又不捨得買,有人每年這個季節能找幾千個,吃不了就賣給飯店裡,

  • 2 # 一直都在921

    首先自己去捉比較好玩,就是有點熱。想想小時候拿著手電去一棵一棵樹上找,找著一個就好高興,還找到過嚇人。找幾個知了猴(我們那叫古蛹)回去拿鹽水泡起來,第二天早上拿油炸一下,我只吃背上的那點肉,肚子真心吃不下去,捉這個就是好玩

  • 3 # 走在路上亦是風景

    面對“你們哪裡有吃知了猴的習慣嗎?你認為知了猴好吃嗎?”的問題,我談些個人的看法:

    “知了猴,是兒時的最愛……”

    我的老家在魯西南的一個鄉村,鄉村的風土人情給我留下無限的回憶和懷念,當時好多童年趣事,優如發生在昨天,讓我仍然記憶猶新。然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泛著“肉香兒”味的知了猴。

    知了猴在我們老家也稱作知了龜,可能是爬行時比較向龜一樣慢悠悠的緣故吧。到了夏天,知了猴便從地下破土而岀,待它爬到樹上,迅速成熟,慢慢的脫去外殼便蛻化成“蟬”,剛出殼時幼蟲為白色,它見風既變,很快展開翅膀,它的翅膀呈白色、很薄,後來有一個成語叫“薄如蟬翼”,就是說的它。蟬除翅膀是白色的,全身變成黑色的時候就成年了,我們便稱之為:知了。知了的叫聲也是書上描述的“蟬鳴”。知了有“雄”、“雌”之分,在農村稱之為“公”、“母”。“公”蟬有鳴的功能,“母”蟬則沒有,天氣越熱“公”蟬的叫聲越響,並且不停歇的叫,以此吸引“母”蟬的注意,求愛交歡。在農村稱之為“配對”。“公”蟬在與“母”蟬交配後就完了他的歷史使命,便慢慢的死去,受孕的“母”蟬便飛到細小的樹技上,大都是柳樹枝,沒有柳樹的就飛到楊樹枝上,用它的尾針刺破小樹枝的皮,然後將受精卵生在小樹技體閃,“母”蟬便也會死去。體閃帶有蟬卵的枝條也會死去、變成乾枯的技條。在雷雨天氣枝條便落在地上,蟬卵便會沉入地下,經過漫長的三年,便又是知了猴一個生命的輪迴。當時,爹在外地工作,娘領著我們兄妹四人在家過日子,沒錢買肉吃,成天盼著“夏至”到來的日子。農村裡有句彥語:高梁杆沒(mu)牛知了猴露頭,意思是農田裡種的高梁比牛身高了,知了猴就開始出來了。到了夏至村裡人就拿上手電筒,帶上土罐子,便三三二二的岀去,到樹林子裡,大路兩旁,凡是有樹的地方就有知了龜岀沒。每天夜深了我們才回家,把“摸”到的知了猴帶回家,娘就及時的用水清洗完,用鹽水泡上,不然知了猴很快會脫殼變成蟬,就不能吃了。第二天做飯時娘便在鍋裡滴幾滴油,把知了猴控幹水放到鍋裡,用鏟子不停翻炒,知了猴的香味便在廚房裡散發開來,我們貓著身等著娘把煎熟的知了猴端岀來,嘴裡吧唧吧唧著。把知了猴放進窩頭,一口咬下去,就象過了年……。後來,知了猴“摸”的多了,娘就用一大罈子鹽水淹起來,等家裡來了客人就煎一碗知了猴算一個菜,孩子們實在“饞”肉了,就煎小半碗讓大家解解“饞”。

    有了知了猴的話題,便有了兒時的回憶,

    那“肉香兒”的味道永遠是那樣的純香,那純香和著童趣,便也是永遠消散不去的鄉愁,在記憶中,在心靈的深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佳能RF的鏡頭可否轉接到EF卡口的相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