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木tutututuabc123

    清朝明朝一個樣,

    都為出頭把榜上。

    個個學子有壓力,

    考上才能把心放。

  • 2 # 共賞五千年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平民百姓們能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就是“科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在“全國一盤棋”的環境下,科舉有多麼勞心勞力、激烈殘酷可想而知——“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頭懸樑、錐刺股”……

    諸公皆一生都在為理想執著地追逐著,痛並快樂著——如果不能功成名就,在眾人眼中就是窮困潦倒、不務正業、一事無成!

    有“苦心人”大半生都得靠家裡女人“供著”的:

    不但盡不了丈夫應盡的責任——賺錢養家,奉老教幼;

    甚至連男人的責任也盡不了——挑擔砍柴,花前月下……

    被妻子兒女輕視——就連大名鼎鼎的李白也不能倖免,雖然其只是為了仕途!

    被左鄰右舍嘲笑——如孔乙己穿的再“人五人六”也阻止不了成為“美談”,都是科考制下的犧牲品!

    科舉總的來說要分“四關”——

    院試

    又叫童試,童生(指未考過試的,無關年齡)參加,很多還要先經過縣、府兩級選拔或考試,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

    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

    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員

    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大家看看就知道有多複雜了吧!

    能走到進京趕考這一步的要麼是天才兒童、超級學霸;要麼就是“數十年磨一劍”的“枯禪道達人”……

    蒲松齡觀其一生也只是個“秀才”;

    范進年近花甲也僅是個“舉人”!

    無論如何,總算跑到最後一關了,到了“臨門一腳”的地方總該放鬆一下了吧!其實真不是這樣:

    赴舉者劉蛻曾訴說了他趕考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去長安近四千裡。膝下無怡怡之助,四海無強大之親。日行六十里,用半歲為往來程,歲須三月侍親左右,又留二月為乞假衣食於道路……況有疾病寒暑風雨之不可期者,雜處一歲之中哉!是風雨生白髮,田園變荒蕪。”

    可以得知進京趕考對於路途遙遠的舉子來說無疑是一次“苦行僧”體驗!這個可以參照我們以前坐“綠皮車”的時代——再想想步行或騎驢的時代,那畫面真的太美……滋味太酸爽哪……

    中途迷路的,生病的,逃荒的,逾期的——進京考試者十剩六七……

    考前

    有憧憬,有興奮,有緊張,有恍惚,有恐懼——人生百味……

    考後

    演繹了一出出活靈活現的世間百態(參照高考壓力十倍以上)……

  • 3 # 春華秋實是我心

    如果問清朝舉子進京趕考的感受,感覺就是在追夢的路上!一日高舉得中變光宗耀祖,八面威風。一旦名落孫山,就想賭徒失意見不得人。過去有人考了幾十年不中,幸運的皇帝開恩賜個功名。不幸就在鄉間教個書,做個師爺,或者失意的流浪……現在的高考狀元的感覺類似清朝的科舉進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燈泡”組合在今夏會分道揚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