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uan遠

    時代不同,教育的樣子也不一樣了。

    以前的書塾以讀為首要,先通而後曉義。

    父母輩認字學的是毛主席語錄。

    我是80年代的教育,感覺十分輕鬆愉快,沒有優差班,成績好的當班長,沒有一味強調成績,下課就瘋玩,都是就地取材廢物利用的自己做的玩具,好懷念。

    我兒子是00後,用學生成績考核老師,老師或多或少迎合上級,學生的校內外活動都是吃快餐。

  • 2 # 雨相

    根據我的經歷,我認為教育縮影不是父母童年成長的樣子。

    一、毋庸置疑,父母童年經歷的人和事,會對父母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要的影響,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或多或少地把他們的“三觀”傳遞給孩子,但是父母的“三觀”是伴隨著人生成長而逐漸形成的,童年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

    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和經驗來指導孩子之外,很大一部分教育知識是從書本、老師、親戚、同事、朋友等身邊的人獲取教育孩子的思想和理念。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顯然不是父母在童年成長過程中獲得的。童年的記憶在人的腦海中總是片段式的呈現,而且長大之後,大多數人在回憶自己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時,會與現實相比較,能夠明辨是非。

    三、如果要說教育的縮影就是父母童年成長的樣子,那就不會出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人這個群體也就不會發展和成長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沒有那麼重要的意義了。

  • 3 # 洛夕0101

    看到這個問題,我特別想來回答一下我的經歷。

    我覺得不是的。

    教育的縮影只能說是國家現行教育體制下或者社會發展的縮影,所以學生呈現眾生相。

    我的父母都是60年代那一批在很艱苦的政治經濟環境下長大的,他們都只讀書讀到了初中。他們沒有條件去讀書,同時客觀環境也沒有創造良好的氛圍。如果換個環境,假如他們生活在這個年代,我想他們是非常願意讀書的。

    然而,到了我們這一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客觀環境對年輕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大家會選擇用最傳統的方式來謀個生路——— 讀書。因為可謀生的優勢資源在眾多人口的競爭下,變的可望不可及,所以大家都選擇用最保險最傳統的方式來給自己謀個差事。

    儘管我父母沒有讀過書,但是我很喜歡讀書,他們也一路把我送到國外去讀大學。本來我是讀文科的,但是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能有個好差事,我棄文從理,學習了當下最熱門的專業,起初特別難,但是透過不斷努力和學習,還拿到了不錯的成績。我覺得這都是努力的結果。慢慢的也愛上了自己的選擇。不知未來如何,但是最重要的是堅持,努力和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

    和西方國家相比,他們的年輕人同樣都是會選擇教育這條路來謀個差事。儘管歐美國家的福利體制都很好,但是大多數人都會去上大學。至於未來做什麼,那是另外一回事。這是整個社會在執行過程中,對年輕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教育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

    為了順應每個階段發展的需求的不同,教育機構同樣也會順應社會的發展,而擴大或者培養某個領域的學生。就像當下,網際網路時代潮流趨勢下,大部分人都去選擇學習IT CS 人工智慧等專業。 從而能讓自己有更大的機率謀件差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按著吉他的弦卻彈不出聲音,這是怎麼回事?怎樣彈好吉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