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天的山峰
-
2 # 趣觀歷史
▲一戰義大利軍隊舊照
首先是歷史遺留問題。法蘭克國王路易一世去世時,由於對於三個兒子的領土及權利分配不均,導致三人相互攻伐。最終,三人於公元843年簽訂《凡爾登條約》將王國一分為三,形成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而這三個國家便是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和德意志第一帝國的雛形。雖然當初三國分立的初衷是為了保持彼此和平,不過歷史上三國統治者總有渴望統一的心願,彼此之間更是齟齬不斷,拿破崙時期法國更是攻陷了義大利,“幹翻法國”也因此成為義大利參與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動機之一。至於德國又一心推崇血統論,想要恢復法蘭克的昔日榮光,兩個國家因此一拍即合。
▲法蘭克王國分裂示意圖
第二,兩國在意識形態上高度一致。直到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德國是“血統論”的發源地,其實真正“發明”血統論的人是墨索里尼,當時義大利身為一戰戰敗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時,墨索里尼靠著血統論成功竊權。而在德國,一位充滿野心的青年參照這一思路,發動了著名的“啤酒館暴動”,最後也奪權成功,德國與義大利的國家意識形態達到空前一致。正是這種高度的一致與歷史遺留問題,使得義大利成為德國盟友的第一人選。
▲墨索里尼舊照
第三,德國當時也別無選擇。首先由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蘇聯是肯定不會和德國結盟的,而同屬“歐洲四強”(歐洲人看不上俄羅斯)的英法兩國在嗅到戰爭氣息之時已然心照不宣地抱團取暖,雖然彼此沒有公開宣佈結盟,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曖昧,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有兩種選擇——要麼與同屬“四強”的義大利結盟,要麼就與歐洲小國組成同盟或者遠交近攻。
▲二戰德軍舊照
不過對德國而言,與小國結盟不符合本國利益。首先,歐洲小國們無法保證能夠給德國提供充足的後勤物資,甚至很可能還需要德國救濟,反觀與義大利結盟,後者不止可以提供物資,整體也算是兵強馬壯,雖然其實力不如英法,但好歹也算是歐洲老四。
▲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孩童領取救濟
第四,則是經濟方面的聯絡。英國和法國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底蘊比較深厚,義大利和德國則算是後起之秀,屬於新興列強。在經濟大蕭條席捲全球后,英國和法國尚且可以依靠自我調節和吃老本來度過危機,但德國與義大利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實力,他們只能另想它法。在這樣的背景下,兩中國產業又高度融合,義大利既需要來自德國的資源,又需要德國市場,因此兩國經濟聯絡緊密。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上的聯絡和融合,也決定了兩國在政治及軍事上的合作。就這樣,兩國聯手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參考文獻:
《歐洲通史》《列國志:義大利》
回覆列表
因為德國和義大利都是法西斯主義當政,政治形態相似。再就是放眼整個歐洲,除了義大利以外,再也找不出一個能和他結盟的大國,英法絕不可能,跟德國都是世仇。另一個邪惡軸心蘇聯更不靠譜,時時刻刻把德國當成潛在的最大敵人,只是時機和條件不允許而暫時和德國進行合作。大洋彼岸的美國盛行孤立主義,也不可能和德國結盟。所以能給德國選擇的確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