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喻之
-
2 # 人走茶涼194120723
我覺得好像沒什麼用,現代戰爭武器才是決定因素,再用計謀都沒用。就拿伊拉克戰爭來說吧,美國完全是靠武器的先進打贏這場戰爭的。
-
3 # 強武堂
中國兵書體系中將軍事紀實類兵書稱為“戎事筆錄”。日本、蒙古包括中國曆代的指揮員都有仿造《春秋》《左轉》等歷史著作中記錄的戰例制定作戰計劃的例子。到明末包括李自成和努爾哈赤等人都在參考《三國演義》等小說來學習戰略戰術。這樣的形式利於傳播,也便於剛剛接觸兵書,尚未獲得軍事經驗的青年閱讀和學習。中國史家推崇“春秋筆法”,像宋代張預的《百將傳》雖然記錄了大批名將的戰例,但對戰例細節記述仍然不夠詳細。而同樣創作於宋代的《何博士備論》評論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得失成敗,更多是從政治和大戰略角度,對具體戰例和實戰指導論述有限。這就導致對漢語言文字瞭解有限的將領無法直接去閱讀軍事紀錄作品,而演義小說雖然是文人創作,但至少是部分基於戰場戰例,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
4 # 我的故鄉在廟莊
對於現代戰爭,不光是智謀計策,而武器是最主要的,但指揮能力還是要運用智慧,《三國演義》的戰例肯定是有參考價質的。
-
5 # 戰地手套
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但要根據實際靈活運用,融合現代戰爭規律和趨勢,不能按部就班的用到實際中不然就是紙上談兵了。
-
6 # 張永科38
謝邀請。巜三國演義》中的事例對於從政經商,用兵打仗等都很有用,尤其在軍事方面。OO一,在中國古代以弱勝強的十大戰例中,三國演義中就佔了三個。①公元前684年春齊魯長勺之戰。②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城濮之戰。③公元前354年圍魏救趙之戰。④公元前203年十月楚漢成皋之戰。⑤公元前204年韓信破趙之戰。⑥公元23年一月新漢昆陽之戰。⑦公元382年十月秦晉淝水之戰。三國時期,⑧公元199年春袁曹官渡之戰。⑨公元208年十月吳魏赤壁之戰。⑩公元222年吳蜀彝陵之戰。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的第三節中,充分引用了巜三國》中的三個以弱勝強的戰例,為我軍制定了誘敵深入,以弱勝強的戰略方針!OO二,《三國演義》中的很多例項都再現了《孫子兵法》的精髓。孫子說,兵之情主速。也就是兵貴神速。在三國中,孟達欲在上庸舉兵,不聽孔明之言,以為司馬懿從宛城到上庸需一月有餘,誰料司馬懿用兵神速,八日已到新城,孟達措手不及為司馬懿所殺(第94回)。兵書雲,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諸葛亮安排關羽去華容道埋伏,並說燃幾堆煙火引曹操來華容,正是運用了兵法中的,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孫子云,兵者,詭道也。就是說用兵之法,必須使用計謀,迷惑對方。在赤壁戰中,周瑜先後用了,將計就計,苦肉計,連環計。曹操戰馬超時,用了反間計。王允殺董卓用了美人計,連環計。三國中用謀用計之例不勝列舉!總之,三國中所使用的計謀,在實際戰爭中都是有用的,難怪有人說,一部《三國演義》,等於半部兵書。
-
7 # 使用者102769689538
這不能片面的來說,三國涉及到許多戰爭,人物的性格智慧,以及謀略對戰爭的影響極大,在現代戰爭中,依然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三國中很多戰術思想還是很有用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今的戰爭相對於古代發生了巨大變化,列如,古代兵力是個重要因素,而現在,人海戰術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三國中的很多戰爭思想已經不可再用了
-
8 # 不懂別亂講
應該有用 不管科技怎麼發展 都是人來主導這一切 所以計謀這些不會被淘汰 ,只不過要隨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兵法只是原則,關鍵在於指揮者能不能活學活用。
-
9 # 瘋一樣的啦啦啦
肯定有用啊,不管科技怎麼發展但總歸是人來控制的,怎麼去合理利用這些科技就需要計謀,更別說在三國時期了,就像率土之濱裡體現的一樣,只有懂得謀略的人才能統一天下,這更能說明在古代謀略的重要性,歷史上還沒有純莽夫統一天下的,就算一些本身謀略能力不足的人家也懂得怎麼去用人
回覆列表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三國演義》中的計謀不一定就是三國時候使用過的,但也必然是在其他歷史時期發生過,而小說家加以文藝創作的結果。《三國演義》中的計謀不但適用於軍事領域,也普遍應用在政治、經濟等領域,其實用性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