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毛火榮

    東漢末年劉熙在《釋名》一書中解釋說∶"笏,忽也,備忽忘也。”說白了,笏板就相當於現在我們使用的備忘錄或者記事簿,只不過古代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這個記事簿罷了,只有大臣才能用

  • 2 # 宋效田614

    笏板的作用就是大臣在上朝前把自己要說的話的重點提前寫在上邊,避免在應答中有所遺漏或出現偏差。就是發言大綱。

  • 3 # 郭來說歷史

    笏板是古時候大臣上朝面見皇帝時用的,一是將要奏報給皇帝的事情記上,二是將皇帝交代的事情也記上。防止遺忘。

  • 4 # 塔邊讀史

    笏板在紙張普及之前是用來記錄聖旨和自己將要上奏的話,以免忘記,在紙張普及之後持笏板上朝成為了一種禮儀形式,不在擁有原來的功能,在清朝時笏板逐漸被棄用!

  • 5 # 玄門妙道

    古代大臣上朝手持笏板有兩個作用:一是記錄。將皇帝聖旨或言論記錄在上,將自己要言奏之事也記之於上,有備忘錄作用。其二是有遮擋遮蔽作用,皇上的聖顏,大臣不可直視,此為不敬。

  • 6 # 回首方辨鏡中人

    鏡中妖不請自來~

    大家在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大臣們在上朝的時候手裡拿著一塊兒狹長的板子,時時刻刻捧在手中,不免奇怪那板子到底是何物,又有什麼用呢。

    其實呀,那板子就是笏板(笏,音同戶)。笏板,是古時候大臣上朝所使用的手板,多用玉、象牙、竹片製成,上面可以記事。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主子說的話或者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相當於現代開會時候用的筆記本。

    不過除了作為記錄作用以外,朝笏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禮儀的存在,尤其是紙張普及以後,笏的實用性就更大大下降了。古時候大臣上朝言事,用笏板擋住自己的臉,同時也擋住君主的龍顏不讓自己直視,從而表示對天子威嚴的尊敬。

    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它的價值貴重與否取決於它的材質。笏板出現的時間很早,春秋以前就已出現,一些史學家認為早在商代笏板就已經開始被應用了。同時笏板也可以被私用在普通場合,用作記錄,即是“無案牘之勞形”中的“牘”。

    紙張普及以後,笏板更多成為了身份的象徵,唐代武德四年以後,對於笏板的材質和型制有了明確而嚴格的規定,譬如五品及以上官員用象笏,而六品及以下只能使用竹笏。笏板在清朝時開始廢棄不用了,所以如果大家在看清宮廷劇時看到大臣拿著笏板那是不對的喲。

    關於笏板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的時候,殿中大臣們沒有武器,於是就用手中的笏板進行投擲來攻擊荊軻,多多少少也給咱們的千古一帝拖延爭取了點時間~

  • 7 # 歷史中簡堂羚羊飛渡

    我們來看看笏(hu)板在古典書籍上的解釋:

    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說文》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啊,這件禮器,天子用玉製的笏板,諸侯用象牙制的笏板,大夫用竹片制笏板就可以了。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笏板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作用:作為禮器,明確等級差異,是維護禮治制度的需要與體現。

    可見笏板雖小,但具有典型的政治意義與象徵意義,承載的是“禮”的這一儒家體系的核心思想。

    至於後來發展為在笏板上記事等功能,這些只是些小功用。

    如果大家把笏板當成只是朝臣為面見天子而記事的工具,那就是本末倒置,貽笑大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夜間行車,怎麼應對刺眼的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