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孟冬二九
-
2 # 百丈之溪
我認為龐統之死對三國格局影響深遠。
劉備麾下頂級謀士本來就不多,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徐庶卻最終不得不離他而去,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又得到了龐統,臥龍鳳雛在手加上法正,劉備原本可以大展巨集圖了,龐統卻意外死於雒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龐統之死間接葬送了劉備的巨集圖霸業。
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攻取了荊南四郡,自此有了一塊穩定的地盤,諸葛亮《隆中對》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的戰略也有了實現的可能;211年應劉璋之邀入川,214年入主益州,劉備坐擁一個半州的實力,三分天下有其一,可是龐統之死卻為劉備和蜀漢的衰弱埋下了禍根,為何這麼說?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三大謀士最好的安排就是一人坐鎮荊州,一人坐鎮成都,另外一人隨軍參贊軍略,龐統和諸葛亮兩人勢必有一人會和關羽一同鎮守荊州:龐氏本來就是荊州大族,諸葛亮的夫人出身荊州黃氏,岳母出身於蔡氏,兩個姐姐一個嫁給蒯氏,一個嫁給龐氏,可以說荊州幾個大族都和諸葛亮沾親帶故,諸葛亮本人又和荊州當地士族多有交往,無論他們兩人誰留守荊州,對關羽來說都是如虎添翼。
另外一方面,憑他們兩人的能力地位和影響力,219年襄樊之戰打響之後,劉備應該會從益州派兵支援,不至於讓關羽的荊州兵團獨自面對曹操和孫權,即使劉備來不及派出援兵,有他們在的話,傅士仁和糜芳也不至於不戰而降,至少能支撐到關羽或劉備主力大軍的到來。
荊州不失,關羽不死;關羽不死,劉備也就不會伐吳;劉備不伐吳,也就不會有讓蜀漢國力大損的夷陵之戰,蜀漢後期也不至於人才凋零,三國的歷史或將被改寫。
-
3 # 使用者李森
《三國演義》你爭我鬥精彩絕倫,不談大的戰役,一個小小事件的得失,都會引起歷史走向的轉折。
我認為青梅煮酒論英雄是曹操的最大失誤,是放過了劉備。這一次失誤,猶如放虎歸山,給劉備成就帝業提供了機會。
本來曹操請劉備喝酒,明擺著的是鴻門宴,雙方都心知肚明。
曹操以論天下英雄為話題,引誘劉備上鉤,名正言順的殺之。誰知劉備裝苶賣傻,弄的曹操狗咬刺蝟沒處下口,錯過了一個除掉劉備的絕佳機會。而後又聽信了劉備攻打袁述的請求,並撥紿劉備五萬人馬。
劉備得到人馬後,慌忙連夜出發,關、張不解問:“兄今番出征,何故如此慌促?”劉備說:“吾乃寵中鳥,網中魚、此一行如魚入大海鳥上青霄、不受籠網之羈絆也!”
曹操這邊郭嘉,程昱得知曹操委派劉備為督軍率兵攻打袁述,程昱說,以前劉備領豫州牧的時候,我就請求您殺了他,丞相就是不聽。今天您又與他兵權,這是放龍入海,縱虎歸山啊,以後再想制服他,還能辦得到嗎?郭嘉也說:丞相既使不殺劉備,也不能讓他出去。一日縱敵,萬世之患。丞相您好好想想吧!曹操晃然大悟,急忙派許褚帶五百精兵,務要把劉備追回來。
劉備當然是不能從命了,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了許褚。
正是曹操對劉備的網開一面,才給了劉備發展的機會,成為與能與曹魏抗衡的蜀漢之君。這是曹操早己經預料到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又不得不面對現實。歷史就是這樣不經意間就改寫了。
曹操一個失誤,成就了劉備從弱到強的歷史轉折,為三國鼎立的大戰拉開了序幕。
-
4 # D老闆說
東漢末年以後,連年征戰群雄並起,一個個能人異士紛紛在這樣的舞臺上,將自己畢生的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在一場場你方唱罷我登臺的戰役中,強者被弱者打敗的戰例很多,因此每一場戰役後充滿了懸念,也留下了很多讓人稱道的戰役,也正因為這一次次戰役,最終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而在《三國演義》中,大小戰役都被刻畫的很出彩,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戰役,這三大戰役將天下大勢重新劃分,也成了三國曆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那麼這三大戰役究竟有什麼出彩的地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這三大戰役的經過和原因。
第一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也正是這場戰役讓曹操在北方有了統治力,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只有袁紹十分之一的軍隊,但是兵多將廣的袁紹還是敗給了寡弱的曹操,也因此讓後世對這場戰爭充滿了爭論。其實在我看來,官渡之戰的失敗,正是袁紹為人的失敗,曹操的成功,正是因為曹操做人的成功。
袁紹把所有的功績都攬在自己的頭上,把所有的錯誤都怪罪於手下的謀臣,他在乎的是虛名。而曹操將所有的罪責都攬在自己的頭上,將所有的功績都分給手下,曹操在乎的是實利,也正因為他們兩個做人的區別,讓他們在這場戰役中為此見到了差距。
袁紹為人自視甚高,他的身邊謀臣良將不比曹操少,但是袁紹對於這些人的意見基本都聽不進去,執意分兵去進攻曹操,田豐阻止他,他不但沒有聽從,兵敗後還殺了田豐。對於許攸的意見更是不屑一顧,覺得自己實力出眾,看不起曹操,導致了許攸的叛變。然而曹操對這些謀士不但言聽計從,更是置若上賓,哪怕殺死自己兒子的張繡投降,曹操也不念舊仇,欣然接受。
第二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曹操離統一天下最近的一步,在曹操統一北方兵強馬壯之時,而劉備還寄人籬下沒有根據地,孫權偏安江東,也只有防守的軍力。曹操號稱百萬雄師準備一舉平定天下,但是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被諸葛亮和周瑜巧妙化解了,也使得曹操只能留下了終身遺憾。
赤壁之戰的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曹操的北方陸軍,對於和江東水軍作戰經驗的不足,還有曹操對於黃蓋的輕信和他多疑的性格所致。孫劉聯盟雖然實力不如曹操,但是他們脣齒相依,全力抵抗的話,曹操也不會輕易取得勝利,火燒赤壁最終成了這場戰爭在小說中最關鍵的一環。
第三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發起的一場為報私仇不該發起的戰爭,在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陸遜殺死以後,劉備可以說和東吳結下了大仇,而一直以來的孫劉聯盟是曹操最大的威脅,而劉備和孫權撕破臉這無疑是曹操最想看到的,也正因為夷陵之戰的失利,讓劉備在白帝城抑鬱而終,從此蜀漢集團開始江河日下。
在夷陵之戰中東吳名將陸遜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博聞多識,在周瑜死後頂替了周瑜在東吳的地位,成為大都督統領三軍,也正因為夷陵之戰將他的軍事才能彰顯無疑。而這種戰爭前後,劉關張先後去世,劉備帶領的蜀軍已經被仇恨矇蔽了雙眼,早已經不顧用兵作戰的忌諱,也因此被陸遜看出了破綻,從而導致失敗的後果。
在三國的眾多戰役中,這三大戰役可以說是造成的後果最為顯著的戰役,將天下大勢重新劃分,強弱往往就是一念之間,其中有惋惜有遺憾,但這才是歷史該有的樣子。
-
5 # 千古浪
這個問題很小,但是又很大,屬於一個以小見大的問題。
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答案,有著自己的看法。
那麼, 除去三大戰役,那個影響事件對三國影響最深呢?
我認為是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重要不重要,很重要,而且非常重要,可以說,在三國的文戲歷史中,還從來沒有其他故事比這個更具有轉折性。就算是荀彧奔曹操,劉備借荊州,黃忠陣斬夏侯淵等都不能與之相比。
三顧茅廬,劉備請出諸葛亮,諸葛亮一出山,天下就已經註定了三國鼎力的局面。那麼,如果劉備沒有請出諸葛亮,後果會怎麼樣呢?
不得不承認,劉備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一點都不比曹操差。只是劉備發家較晚,基礎薄弱,出身低微,既沒有傑出的謀士,也沒有大批傑出戰將,所以,一直以來混的比較差。
從劉備一生的履歷來看,在諸葛亮幫他之前,他在對抗曹操的過程中是沒有一點勝算的,最後的結局必然是覆滅。劉備覆滅,那麼,東吳的命運也是被消滅,這樣天下就會被曹操親自統一。
正是諸葛亮的出山,才幫助劉備穩住了局面,才讓曹操徹底沒有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可以說,諸葛亮的出山,稱得上是影響三國曆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
-
6 # 閒談三國
這個問題我喜歡。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就對此有很深的感慨,並且寫了日記和我的老師一起分享。
首先我的答案:我認為就《三國演義》而言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是龐統死於落鳳坡。
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當時的感悟。
個人情感--尊劉抑曹初讀《三國演義》時,我和大多數人的情感一樣,喜歡劉備,討厭曹操。所以每次讀到曹操勝利時,心理萬分焦慮。而劉皇叔勝利時,則拍手稱快。我的所有精力全部被劉備集團所吸引,所以我對蜀漢最後沒有統一全國非常失望。在讀完第一遍後我就開始分析蜀漢集團失敗的原因。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當時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當劉備既得臥龍,又得鳳雛時,我認為劉備統一天下穩了,可惜事與願違。所以當我開始考慮劉備失敗的原因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龐統為了搶功勞,而在入川之戰中死於落鳳坡。直接導致了荊州守將的更換,引起了連鎖反應。
我自己的深度分析龐統死後的連鎖反應:
首先,劉備無奈只能派遣關平將諸葛亮從荊州調入益州。讓關羽這麼孤傲的人鎮守荊州。然後再襄樊之戰時,關羽大意失荊州,並且死於東吳之手。再有張飛每日以淚洗面,鞭打士兵,導致士兵把張飛暗殺。最後劉備為了兩個兄弟,不聽諸葛亮的話,結果兵敗夷陵,同時在這場戰爭中老將軍黃忠戰死。
結論:
蜀漢的主要人才如下。謀士:龐統和諸葛亮;將領: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和趙雲。而龐統的死引起的連鎖反應中,死了五虎將中的三個。劉備直接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實力。所以我時常感慨,如果當時龐統不貪功,那麼蜀漢將是多麼好的未來。可惜沒有如果。
結語《三國演義》刻畫了很多經典的橋段。而我對龐統死於落鳳坡念念不忘。我認為在《三國演義》中,這為蜀漢失敗埋下了很深的伏筆。
-
7 # 格物圖書
我個人覺得應該是“長阪坡之戰”了。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帶兵進攻荊州。
八月,劉表病逝,他家老二劉琮繼任荊州牧。
但是劉琮二話沒說就直接投降了曹操。
這個就有點坑爹了。但是坑爹還不算,還坑“叔”。因為劉琮沒敢把投降的事情告訴劉備。結果,曹操的大家軍到宛城的時候劉備才知道。這時候,估計連罵一句“MMP”的時間都沒有,就趕緊帶著數十萬百姓逃亡了。
於是在逃亡的過程中,就發生了很多事,對後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糜夫人和劉禪被曹軍圍困,糜夫人投井自盡,趙雲殺個“七進七出”終於救回了劉禪。但是,為了“邀買”人心,劉備把劉禪的“腦子”摔壞了。要是當時摔死了,說不定歷史就改寫了。
2.張飛率領二十騎斷後,在長板橋上橫握長矛一聲吼,“吼斷了橋樑水倒流”。不僅嚇死了夏侯傑,曹軍更是無一人敢前進,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才倖免於難。
3.戰後,東吳弔唁劉表的使者魯肅勸說劉備聯合孫權共抗曹操。諸葛亮被派往東吳商談聯盟事宜。於是就有了後面的“赤壁之戰”。
-
8 # 不管寫啥你別罵我就好
蝴蝶的翅膀影響了南美洲的天氣。但是睡了別人老婆,害死自己嫡長子、侄子與愛將,這種事估計影響比蝴蝶大多了吧?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正月,曹操率軍討伐張繡,駐在水,張繡率部眾投降曹操。哪裡知道投降酒會後,曹操把張繡族叔張濟的遺孀鄒夫人給睡了,還納為姬妾,張繡就惱恨了。曹操又送金銀給張繡部下的繞將胡車兒,張繡得知後,疑慮不安,決定反水。
大毒士賈詡當時還在張繡這邊,於是他出了一計給張繡,讓張繡駐紮到曹操中軍附近,夜晚又讓胡車兒趁典韋酒醉,偷了典韋的雙戟。於是報仇時刻到了,曹操慌亂中,座騎絕影因為張繡軍的伏擊而身亡,嫡長子曹昂為了掩護曹操,不幸身亡,於是整個三國,就此改變。
第一:作為嫡長子,曹昂是當之無愧的繼承人,而且曹昂自幼跟在父親身邊學習,能力上毋庸置疑的。如果他在,根本不會發生七步成詩這件事,曹丕沒機會的。
第二:曹丕沒了機會,漢朝雖然最終會滅,但是估計不會與歷史事件吻合了,三國開啟的時間表就整個打亂了。
第三:最重要的是,如果曹昂在,也許會堅持他父親的唯才是舉與培養新貴族的政治理念。而不會像曹丕一樣又倒向門閥與舊士族。加上曹家子弟沒有了嫡長之爭,也許就不會有後期曹氏子弟凋零的局面。這樣司馬氏為代表的舊士族還能否造反?不得而知!或許連陳群的九品中正制都有可能不會被採納了。
所以這才是整個三國中,對歷史走向影響最深刻的一件事。
-
9 # 歷史趣聞008
首推官渡之戰
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當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大將顏良,敗文丑。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謀士郭嘉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燬全部囤糧。訊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餘,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
-
10 # 弦驚起舞
哪個轉折對三國最終走向影響最深?個人認為關羽大意失荊州對三國的最終走向影響最深!
三國時期應該從公元220年曹魏廢漢算起,到公元280年東吳滅亡結束,經歷的時間並不算長,也就是六十年的時間,期間英雄輩出、風起雲湧,發生過許多影響當時局勢的事情,但是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當時曹魏、蜀漢、東吳之間相互制衡,雖說曹魏的實力最強大,但是在孫劉聯盟抗衡之下,一時間也沒有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攻打樊城,開始關羽水淹七軍將曹仁死死圍住進展順利,但是一直都對荊州懷有野心的東吳卻從關羽背後出兵,一舉襲佔了關羽的大本營荊州。按理關羽此時應該趁東吳軍立足未穩回馬奪回荊州,但是自負的關羽卻繼續攻打樊城最終導致敗走麥城,自身死於東吳之手。
關羽的大意失荊州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夷陵之戰,致使劉備集團徹底被封鎖與長江三峽之內,使諸葛亮之前隆中對的方案宣佈破產,導致日後只能從蜀中北伐而無力“遣一上將率宛、洛之兵直趨中原”了。
此戰之後孫劉聯盟直接破裂,隨後三國之間的平衡慢慢開始打破,最終還是以蜀漢、東吳的覆滅結束了三國鼎立,天下歸晉!所以關羽的大意失荊州是對三國最終走向影響最深的轉折!
-
11 # 閒敘春秋
按照題主所問,僅以《三國演義》為背景,只談一個小轉折的話,鄙人以為“失街亭”對最終的走向影響最深。
而兵力和糧草供應也同樣如此。隨著一次次的北伐,諸葛亮培養的那批精銳的老兵逐漸消耗殆盡,就算新招募了再多的兵士,也難以在短期內達到最初那波精兵的效果。後勤供應也在蜀國連年征戰後變得越來越難,蜀中百姓到了後期已經難以支撐起巨大的戰爭消耗。這才導致蜀國日後的北伐經常性的因為供應不足而撤軍,哪怕諸葛亮和姜維採取了屯田的方法來緩解這項壓力,依然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2、第一次北伐是讓曹魏措手不及的唯一機會,“失街亭”浪費了這次機會蜀國會進行北伐,對於曹魏來說這是早晚必會發生的事兒。只不過,隨著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戰”蜀軍的大敗,以及劉備的駕崩都會讓曹魏一方放鬆警惕,認為蜀國短期內無力發動戰爭。偏偏諸葛丞相就是這麼有能力,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就讓蜀國又有了北伐的實力。這第一次的突然出兵,還真的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很快就拿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對方甚至連援軍都來不及派出。
然而,街亭的丟失讓第一次北伐也以失敗告終,也就浪費了這唯一一次突襲的機會。之後的曹魏有了這次經驗,加強了對西部地區的防禦力量,也做好了隨時增援的準備。這就讓蜀國日後的北伐再也沒有了突然襲擊的效果,只能跟實力更強的曹魏拖入到長期的消耗戰之中。當然就越來越沒有成功的可能,註定了蜀漢無法統一天下的結局。
4、諸葛亮的計謀隨著第一次北伐失敗,被曹魏所掌握縱觀諸葛丞相統領的5次北伐,其攻城佔地的目的性並不是很強,而是尋找一切戰機要消滅曹魏的有生力量。孔明的計謀很明確,只要把曹魏的主力消滅光,之後佔領土地就很簡單了。所以,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佔領了三郡之後,並沒有繼續推進、佔地,反而佈下了一個“大口袋”,等著曹魏的援軍自投羅網。而曹魏一方也很配合,派張郃率領5萬大軍前來支援。要不是馬謖丟失了街亭,讓張郃衝出了包圍,相信一員大將的陣亡和5萬兵士的犧牲,會給曹魏帶來巨大的打擊。結果若真是那樣的話,諸葛亮趁勢繼續推進到長安,將最有可能匡扶漢室。
綜上所述,看似“失街亭”只是一場區域性戰役的失敗,也似乎只影響了蜀國第一次北伐。但因為首次北伐是蜀漢拿下曹魏,甚至統一天下的唯一機會,使得這個“小轉折”的影響力被無限放大,最終影響了整個蜀國的結局,也影響了整個三國發展的最終走向。
-
12 # 暢談國學生活
《三國演義》可以說每一個轉折都對最終的走向有一個深遠的影響,下面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個人觀點。
一 孫策死之後當初討伐,孫策作為十八路諸侯之一,打了無數次勝仗,而且孫策英勇過人,麾下更有太史慈,黃蓋等大將。
後來因為袁紹疑心太重,逼得孫策不得不反,在江東自立為王,建立了東吳,那個時候的曹操還沒有太大的作為。
孫策在一次打獵的時候,被刺客所殺,而後孫權繼位,我覺得如果孫策不死在當時的那個局面,三國的走向會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因為在那時,曹操還沒有起步,劉備也沒有什麼作為,而孫策有兵有將,憑藉自己的勇猛,相信可以有一番作為。
二 龐統之死劉備奪取荊州之後,就派關羽為主將,諸葛亮為軍師鎮守荊州。
而龐統則跟隨劉備制定奪取西川的大計,龐統向劉備獻三策,最終劉備選擇第三個策略,劉備走大路,龐統走小路,分兩路奪取西川。
在經過落鳳坡的時候,龐統中箭身亡,在龐統死之後,諸葛亮不得不回到劉備身邊,留關羽一人守荊州。
而關羽因為沒有諸葛亮的輔佐,再加上自身性格的原因,引來曹操,孫權的雙面攻擊,最終呂蒙白衣渡江,佔領荊州。
也因為這件事,引發夷陵大戰,劉備病死白帝城,張飛,黃忠戰死,也影響了諸葛亮北伐中原的大計。
從龐統之死可以看出,假如他不死,諸葛亮就不會離開關羽,荊州也不會丟失,從而也能完成諸葛亮《隆中對》中一統中原的計劃。
回覆列表
1.真正的大佬賈詡在路上偶然遇到逃命的李榷郭汜,一碗迷魂湯灌下去勸說他們應該為董太師報仇雪恨,自此天下大亂徹底開始。
2. .曹操睡了張繡的嬸嬸導致了一大串連鎖反應。首先張繡很生氣,又反了,典韋,曹昂都死了,典韋,可以說是曹操手下第一大將,他的死對後來的各次戰役影響巨大,然而最重大的是繼承人曹昂的死,曹操多年的苦心培養付諸東流,才會有曹丕即位,後面才會有熟悉的魏國史。另外還有一點,宛城之戰,于禁因維護軍紀而攻擊了縱兵劫掠的青州兵,讓他在曹操心中的形象高大起來,後位列五子良將,之後才能領兵救樊城,所以有了後面關羽的水淹七軍,才會有關二爺威震華夏,導致孫權擔心蜀一家獨大,才會有呂蒙的白衣渡江,才會有敗走麥城 。曹丞相,背鍋吧!
3.曹真病死,作為後期魏國最重要的也是在能力上和資歷上可以制衡司馬懿的人,它的死使得魏國再也無法壓制司馬懿,要是他們兩個壽命互換,可能久沒晉國什麼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