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rass搬磚
-
2 # 湖北老衛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這是中國傳承歷史文化的幾個重要載體。
編修地方誌,在中國有歷史傳統。有人認為,地方誌源起漢代;沿及宋代,修志盛行;明、清時期,達到頂盛。各朝代的省、府、州、縣,均留有志。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倡修志。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成都會議上倡議:全國各地要修地方誌。同年的八月,周恩來總理曾指示:中國是一個文化悠久的大國,各縣都有縣誌,縣誌中就儲存了不少關於經濟建設的有關資料,……要做到古為今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興起修志熱潮,形成盛世修志的局面,一大批志書相繼編纂出版。
地方誌“乃一方之全史"。它比較全面地記錄了一個地方自然環境、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被形象地比喻為“百科全書"。編修地方誌,不論今古,我覺得它的意義就體現在它的功能上,即為六個字:資政、教化、存史。
-
3 # 靜虛觀復
我個人比較推薦《中國地方誌整合》這一套,是一套國內外選收方誌最完整、覆蓋面廣、實用性強的大型方誌叢書。 80年代後期,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和巴蜀書社三家出版單位在全國各大圖書館的協助和支援下,啟動了影印出版1949年以前各類舊志的專案,做成了一部《中國地方誌整合》書目。從1991年起,《中國地方誌整合》就以省為單位分輯,擇優選擇資料性強、內容最豐富的志書逐年推出,至今已經連續不間斷地出版了25個省的《府縣誌輯》和一個《鄉鎮志專輯》。
-
4 # 山東梆韻魯西南
修“地方誌”是記錄一個地方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和山川地貌。對後世的人們研究和考察這個地區概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經濟,建設和軍事都有很大的幫助。過去所修的地方誌是現在所修地方誌的模本,現在所修的地方誌都是以原來的地方誌為基礎,加以擴大內容,敘述詳細具體,資料資料豐富。修“地方誌”也是一個地方經濟繁榮的具體表現。
在《白鹿原》中,劉軍長問朱先生,縣誌裡都是啥。
朱先生說:上自三皇五帝,下至當今時下,凡本縣裡發生的大事統都容納。歷史沿革,疆域變更,山川地貌,物產特產,清官汙吏,鄉賢盜匪,節婦烈女,天災人禍……不避宮紳士民,凡善舉惡跡,一併載記。
劉軍長又問:我軍圍城肯定也要記入你的縣誌了?
朱先生說:你圍的是西安府不是圍的滋水縣,因之無權載入本志。你的士兵在白鹿原射雞徵糧及糧臺失火將記入本志;你的團長進駐本縣嚇跑縣長,這在本縣史蹟中絕無僅有,本志肯定錄記。
朱先生後來在縣誌“歷史沿革”卷的最末一編“民國紀事”裡記下一行:
鎮嵩軍殘部東逃過白鹿原,燒燬民房五十七間,槍殺三人,姦淫婦姑十三人,搶掠財物無計。
朱先生修的是《滋水縣誌》,這自然是陳忠實虛構的。然而朱先生是有原型的,那就是關中大儒牛兆濂,朱先生半截牛形,朱先生身上所有的元素,基本都是參照牛兆濂而成,牛兆濂是《續修藍田縣誌》的主編。
宗族有譜,州縣有志,國家有史。
目的只有一個:記住。
作為對照,古印度也有自己的文字,但族無譜,縣無志,國無史。印度的歷史一片空白,誰都不知道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什麼,有過什麼可歌可泣的故事,有過什麼令人無法釋懷的過往。印度歷史,最終還是是英中國人拼湊起來,他們從中國和阿拉伯史料裡翻出零星有關印度的往事,來組成印度國史模糊的輪廓。更不要提一個縣的歷史,這個縣有過什麼了不起的人(《人物列傳》),出過什麼了不起的事(《忠義》),山川之名如何而來(《山川》),有過怎樣的曲賦歌謠(《藝文》)……
而我們翻閱縣誌,就會知道:
某鄉有一山,現名是什麼,原先叫什麼,為什麼這麼叫。曾經有多少人,用了多少工,修築了山下的那條路,方便幾村人的行走。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村的某民,姓甚名誰,以血肉之軀阻擋盜賊殘殺婦孺,被捕後咒罵不絕,被盜賊錘碎了牙齒,割掉了舌頭。
這不僅是一種單純的記錄和介紹,更是一種延續千年的精神傳承,記住雪中送炭的善意與溫暖,記住血流成河的痛苦與屈辱,有誰曾經篤行明志,有誰曾經殘害無辜。山依然是那座山,只是名字不同了,有的更是被夷為平地。
但他們的往事,總不能一起永遠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