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鋒朔有文
-
2 # 每天一個小音訊
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清廷頭面人物是這麼說的,更是這樣做的。洋人之所以支援清廷,就是因為清廷不要逼斂。
異議的聲音寥落,但仍有一些在當初就質疑本國介入政策之依據的人,在戰後繼續表達不以為然之意,儘管他們當下明知這類異議不再受到歡迎。英國駐華領事富禮賜曾走陸路遊歷太平天國領地,在南京城外的小船上住過數個月。他在一八六七年為《皇家亞洲學會華北分會會刊》(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Asiatic Society)所寫的一篇文章,就以極為尖銳的口吻表達這類觀點。文中,富禮賜駁斥英國境內的傳統觀點,認為消滅太平天國並未使中華帝國走回正軌,且哀嘆“事實再怎麼形諸文字,都無法掃除偏見……而我在太平天國統治區的經驗,儘管得自在該國京城的長住,只要與既有的看法背道而馳,就永遠得不到正面看待”。他指出消滅太平天國後對華貿易的衰退,然後語重心長地說道,英中國人民於這場戰爭期間仇視叛軍,但“如果明天投票,會有多少外中國人不希望他們回來?”
事實上,誠如他親身體會到的,太平天國從不是外人眼中的怪物或蝗蟲,但他知道他的同胞沒人想聽真相。他寫道:
但如果要我說說南京真正的主流秩序,那的確很像華沙條款,但仍有其秩序——天王的軍官裡有一位特別厲害的將領……在未淪為戰場的地方,土地得到充分耕種——太平天國部隊的行為絲毫不比清軍的行為惡劣——且紹興與杭州之類城鎮的居民,在太平天國治下過的日子,比起那些城市被清廷收復、落入蠻族官員之手後居民的不幸遭遇,要好上太多;——如果我言之鑿鑿說出這些事,我會被斥為叛軍,被斥為在詆譭如今正籠罩該帝國的燦爛政治黎明。
一九一一年清朝終於覆滅時,中國將落入新一代反滿革命人士之手。這些人非常清楚他們的反清前輩的作為,其中有些人剪掉辮子,留起長髮,看起來就像典型的太平天國分子。還有些人寫宣傳小冊,痛斥曾國藩是古往今來最大的漢奸,為了保住滿清異族王朝殺了不計其數的漢人同胞。這批新一代革命分子最著名的領袖是廣東人孫逸仙。他從小聽人講述太平天國英雄的故事,朋友還替他取了綽號“洪秀全”。
攻下南京後的幾十年裡,雖有李鴻章與左宗棠等前將領和漢族官員推行改革,力圖振衰起敝,但中國國勢仍每況愈下。
-
3 # 沁蓮三分
所謂“無利不起早”,洋人扶持清朝還是太平天國?是要看扶持誰能使得洋人們獲得自身的利益或者是把利益最大化。
太平天國是由農民起義建立的農民政權,是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起義的領導人也都是常常受到滿清朝廷壓榨和不公的社會底層,他們所率領的起義隊伍也都是廣大被壓迫、無法生存的勞苦大眾。所以,太平天國所代表的是農民階級的利益。 而當時的滿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當時,滿清政府不只是代表封建的地主階級,同時還要保證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不平等權益。那麼,很明顯洋人只有扶持清政府的統治,才能得到他們在華的所有利益。一旦清政府被推翻,太平天國是不會同意這些列強所開的任何利益條件的。雖然太平天國有“拜上帝會”、“太平基督教”,領導人洪秀全稱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的弟弟。但也只是洪秀全在多次科舉不中,心灰意冷後,對中國的“君權神授”、“真龍天子”的傳統愚民信仰,“改其形,不改其心”的又一種愚民手段而已,也是為起義打起“名正言順”的大旗做的輿論宣傳。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也有類似的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其次,“聰明的洋人”也看清楚了,太平天國是不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的,這也是農民階級起義的階級侷限性導致的。雖然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卻放棄了起義的目的“反對地主階級壓迫,解救勞苦大眾,反對西方殖民者壓迫”,開始沉迷享受奢華,斷送了起義的成果。滿清朝廷雖然開始被太平天國打的節節敗退,但從軍隊裝備、軍人素質、所需軍費都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只要洋人能扶持一下,太平天國“內憂外患”,清政府是不會被打敗的。這樣清政府就更要倚仗洋人了,聽洋人的話。這對西方列強來說,是“非常划算”的買賣了。
由此可見,洋人一定會選擇扶持清政府來,滿足自己在華的一切不平等利益。
-
4 # 藍天i
早期是想幫,英國的大使曾經想幫助太平天國對付清朝,但是條件是平分中國,然後被太平天國嚴詞拒絕。其他國家也是一樣。後來,列強發現如果太平天國統一全國,撈不到油水,轉而幫助喪權辱國的清朝。
但是他們也是在幫他們自己,當時是八國聯軍怕農民軍,農民怕官怕政府,清政府怕聯軍。八國聯軍是為了藉助清政府的力量來鎮壓農民軍,因為他們當時總共在北京城的軍隊不足2萬,難以控制常受到農民軍的打擊騷擾,他們尋求一個傀儡來幫他們控制,
1854年的時候英國海軍“響尾蛇號”船長麥勒西給當時還是太平天國的二把手東王楊秀清寫了一封信,信上列了30個問題,這是其中一個。問:你們開科取士(就是科舉)嗎?怎麼考?答:咱們從上帝的教義(如《聖經》)裡面找題目,自由發揮,不會從什麼四書五經拿題目的。注:打個真實的比方,在太平天國初佔武昌時,東王出了道題:“太平天國天父天兄天王為真皇帝制策”,狗屁不通的題目,完全不知道怎麼寫吧?有人這麼寫“三皇不足為皇,五帝不足為帝,惟我皇帝,乃真皇帝。”,楊秀清看了很高興,就把他名列第一,當了新科狀元。
也許這就是他們為什麼幫清庭吧!
-
5 # Lx0825
開始西洋各國看到太平天國信仰上帝和耶穌,十分之驚喜,立即給予支援。結果洪秀全說上帝是他爹,耶穌是他哥,世間眾生對其應該跟對上帝一樣。西洋各國嚇了一跳,如果洪秀全真在中國搞成功,然後輸出到歐美,那還得了,所以立即轉頭支援清朝去了。
回覆列表
洋人沒有扶持清朝,也沒有扶持太平天國,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可以“長期合作”的合作伙伴。
至於合作的內容,便是開啟中國的通商口岸,開放中國的市場,共享中國的土地和資源等。我們可以換個立場看待這一問題,如果我們是洋人,我們如何面對眼前的一座“金山”及其守護者,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騙守護者放鬆警惕,驅走甚至消滅他們。因此,這個問題裡的“扶持”改成“合作”會稍微準確一點。
這個問題中有三個主體,分別是洋人、清朝和太平天國,接下來我就以這三個主體來進行分析。首先是洋人,這裡的洋人主要是英中國人和法中國人。自從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勝利後,明顯嚐到了甜頭,也通過武力試探了清朝的武力情況和清政府的反應。結果清政府的苟且和退讓,卻讓英國抓住了瓜分中國利益的機會。自此之後,多國都派人來細查清朝的情況。而其中與英國狼狽為奸的法國,更是和英國一塊謀劃進一步瓜分中國---這塊充滿巨大利益的淨土。但對於當時的中國,卻意味著主權的淪喪,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6年到1860年,英法兩國又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但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同的是,這次侵華戰爭的支持者還有俄國和美國。1958年,英法聯軍北上天津,進攻大沽口。這場戰役分為兩次,第一次戰役失敗後清朝被迫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天津條約》。也許是清政府已經成為了驚弓之鳥,之後又在俄國的武力恐嚇下籤訂了《璦琿條約》,並將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俄國,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中國土地改由中俄共管。除此之外,還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中國也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其次是清朝,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儘管在封建社會意識形態上已經達到了頂峰的層次,但由於社會性質的落後,才在自然科學、經濟體制等方面落後於西方國家。再加上千百年來天朝上國的優越感深入到社會每一個層面,才在改變革新中難以真正直達核心。
在洋人的壓迫下,清政府為了保守最後的富足和統治,做出了一次次讓步,但也許是退讓多了,在朝廷中也顯示出一種頹敗和蕭瑟,形成洋人強悍優越的低階心態。當然,我也不能極端的否定清政府的作為,畢竟清朝也做出了一系列改變,比如興辦洋務,公派留學,建設新軍和海軍等。這裡也不得不對清政府的外交能力表示肯定,能夠在洋人和農民起義的高壓下,靠懦弱的政府撐過19世紀。
在與太平天國的鬥爭中,清政府能夠派遣曾國藩等名將能臣,不僅能利用好湘軍的武力,還能利用外交等手段,借洋人之力,不得不說這是戰略上的一種高明。
最後是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運動起自1851年到1864年。這是一場由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組織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反對列強入侵的農民起義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一場大規模起義戰爭。
起義的原因在於清政府為支付洋人的高額賠款,彌補朝廷財政虧空,而在民間尤其是對農民加徵賦稅,導致農民生活無望而激起的民怨、民憤,再加上外國商品對國內市場的傾銷,致使手工業者也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在此背景下,地主們卻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壓榨,進行土地兼併,強行徵收人丁長工,整個社會都到了一種消極絕望的境地。
因此,在洪秀全等人發起起義的時候,才會有那麼多跟從者,才會形成一種“太平天國”的大勢,似與清政府分庭抗禮。但是,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落後性,沒有順應歷史大勢,仍然處於小民心態,他們想要的只是一個公平的封建社會,而不是一個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社會。因此,在1964年,由於爭權和內亂,太平天國很快就崩潰於曾國藩湘軍的攻打之下。
結語:洋人、清朝、太平天國其實是三個獨立的主體,都是在為自己的利益的互相鬥爭,鉗制,儘量擴大自己的利益。他們最終的目標也不一樣,因此,更不會有扶持一說,只是利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