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蜀山筆俠
-
2 # 詔俊
多謝邀請!史學界一般認定南宋滅亡於1279年,但從歷史實際情況來看,1276年宋帝趙顯、謝太后向蒙古人投降,京城臨安失陷,南宋中央朝廷分崩析離,南宋政權事實上已滅亡。其後三年裡雖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忠臣先後擁立趙顯的兄弟趙昰、趙昺為帝,但這個小朝廷在陸地上幾乎無立足之地,從1277年至1279年間一直駕船在福建、廣東沿海一帶飄泊,或者稱其為“船隊朝廷”更為準確。這個“海上朝廷”於1278年6月退至廣東厓山,1279年正月,元軍圍攻南宋小朝廷,結果宋軍戰敗,小朝廷最終覆沒。
歷史事實雖殘酷無情,但華夏民族還是留下很多遺憾。比如從物質層面來講,我們的造船技術當時是比較先進的,並已發明使用了指南針,對東南亞一帶海路航線是比較瞭解的。主要缺陷是在精神層面,我們的視野不夠廣闊,思想不夠靈活;“船隊朝廷”退至廣東厓山仍有兵民二十餘萬人,如果船隊根據已掌握的信自駕船往南撤退,說不定能到今天菲律賓、或馬來西亞等地,幸運一點的話說不定能摸到澳洲,那裡全是處於原始社會的土著,宋人一定可以在那裡立足生根。假如是這樣的話,華夏民族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比現在儲存得更加完整。
-
3 # 麟角1
南宋(1127~1279),共傳五世九帝,享國153年。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宋朝第九個皇帝宋欽宗趙桓,也是北宋末代皇帝;他和已是太上皇的父親宋徽宗趙佶,以及皇室成員、大臣、宮廷樂師、廚師等千餘人被女真人俘虜,擄走北去。北宋就此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欽宗異母之弟)倖免於難,跑到河南商丘,被擁立為皇帝,史稱宋高宗。因商丘的地理位置在先前的都城汴京(開封)的南邊,所以史稱“南宋”。女真人繼續大舉南侵,趙構一路南逃,過淮河、渡長江,於建炎三年(1129年),逃到南京落腳,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行都,稱“東都”。紹興八年(1138年)又逃到臨安府(杭州),在此定都。金國幾度南征都未能消滅南宋,而南宋在抵抗女真人進攻的同時,也進行了數次北伐。宗澤、岳飛、韓世忠、吳玠等抗金將領曾多次在黃河兩岸擊潰過金軍。岳家軍曾收復黃河以南一帶,離“汴京”只有45裡,但此時的宋高宗只是一心想議和,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收兵班師;北伐之功由此毀於一旦。紹興十一年(1141年),南宋與金國達成並簽訂了《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商州和秦州的大半,每年要向金進貢白銀25萬兩,錦絹25萬匹。” 女真人並口頭強調,要殺掉岳飛之後,此“和議”才能實施。宋高宗趕緊答應,於是在1142年1月27日,令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父子和大將張憲。自此,換得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穩定。
南宋雖偏於秦嶺淮河以南,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繁榮,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對外貿易額逐年上升,南宋政權過著“天下太平”的生活。由此,南宋詩人林升感嘆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題臨安邸》)。紹興卅二年(1162年)六月,56歲的宋高宗下詔退位,他因沒有生育能力,將皇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的第七世孫趙昚,史稱宋孝宗。歷史似乎開了個玩笑,也就等於又將“江山”重新奉還給了趙匡胤。(傳宋太宗趙光義於公元976年,奪取哥哥的皇位,留下了“燭影斧聲”的疑案。)孝宗即位後改革朝政,為岳飛平反昭雪,起用主戰派將領,力圖收復中原,但數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1187年10月,太上皇宋高宗去逝。此後,孝宗開始對政治日漸冷漠,決定讓位給其子趙惇,即宋光宗。然而,趙惇即位後不久,卻患上了精神疾病,兩年後日漸瘋癲。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孝宗病逝,趙惇不服喪,朝政混亂不堪。無奈之下,太皇太后只有另立新君,公元1195年,光宗的兒子趙擴即位,史稱宋寧宗。趙擴智商低,朝政被權臣操控,政治腐敗,國勢日漸衰落。公元1224年,寧宗去世,趙昀即位,史稱宋理宗。趙昀即位後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朝政有所改觀。正當國民經濟稍有好轉的時候,北方“大蒙古國”崛起,大蒙派使者來與理宗商談聯盟滅金,並答應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南宋。金哀宗得知後,也趕緊派使者來向理宗陳述“唇亡齒寒”的利害,希望理宗能與金聯合抗蒙。但理宗念家恥國恨,當即予與拒絕。公元1234年5月,宋軍攻克蔡州,金哀宗自縊。金國滅亡。理宗將金哀宗的遺骨帶到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金國滅亡之後,蒙古大軍開始大舉南侵。公元1264年,理宗去世,趙禥即位,史稱宋度宗。趙禥是理宗弟弟的兒子,理宗有二個兒子早夭,無後。趙禥因其母在懷他時服過墮胎藥,造成先天不足,趙禥即位後,不理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鹹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北京)建國號“大元”,在1273年攻破襄陽,此時的南宋全境大部分巳納入了“大元”的版圖。鹹淳十年(1274年),35歲的度宗病逝,年僅3歲的長子趙隰即位,史稱宋恭帝。當時南宋政權已完全進入癱瘓狀態。德祐元年(1275年)春,蒙古人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進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次年,攻佔臨安,5歲的宋恭帝被俘。以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大臣為首的殘餘勢力,逃到福州將8歲的趙昰推上皇位,史稱宋端宗。1278年,10歲的宋端宗逃到廣東湛江的一個島上病死。7歲的趙昺被立為皇帝,史稱宋懷宗。他是南宋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北宋也是到第九位皇帝亡國。或許是巧合,或許是天意。)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捨,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1279年“崖山海戰”,張世傑戰船被擊沉。走投無路的左丞相陸秀夫揹著這僅在位313天的可憐的小皇帝跳入了大海。南宋滅亡。至此,一個東方先進文明的宋朝,在遊牧民族的打擊下徹底毀滅。
-
4 # 活力四川
南宋滅亡的日期應為1276年臨安淪陷,南宋中止,1279年崖山會戰只不過是南宋餘部徹底滅亡,作為南宋政權在1276年已經亡了。因此,南宋滅亡應為1276
-
5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在歷史大的拐點中,“大統的大宋王朝”史學界也是“輕視”的。公元960年,陳橋驛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結束了自唐末之亂開始的近200年“亂世”,在開封建立了“大宋”,史稱“北宋”,國運167年。中華民族發展最鼎盛之時是宋朝(北宋),但是沒有開創出“盛世”,並且大都是“苟安”。尤其是“靖康之恥”,讓趙氏宋朝盡掃“皇顏”。經濟強大的北宋被“淪陷”,讓史學界百思不得其解。細分析,北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國度(有《清明上河圖》為證,有“瘦金體”為證),領導部隊的也是文官,更可笑的是部隊最高長官是“宦官”(童貫)。在戰略上,又聯金滅遼,助金做大,讓金無憂後,直接威脅宋朝。而南宋雖偏安杭州,但重視武攻(任用岳飛、韓世忠等),居嶺(秦嶺)居江(長江)之險而守。自公元1126年趙構繼位登基始,因奸相頻出,當政而誤國。蒙古鐵木真在滅金後,長驅南下,尤其是六年之久的“襄陽之戰”,大敗宋軍後,於公元1279年南宋最後一個“幼帝”趙昺跳崖殉國,南宋傳國152年而滅亡。又讓史學界“大開眼界”。
中國歷史上“統而短”的王朝,為什麼會在歷史拐點之後而“沉淪”呢?剖析一下有三點值得商討:一是“王朝來得不正統”,要麼“篡奪”,要麼“兵變”;二是除“開國皇帝外”,後世諸皇幾無建樹,就是有小建樹,也是窮兵黜武,勞民傷財;三是“皇位與皇權”來得太容易,珍惜感差。怎樣“文治”“武圍”,加強學習與借鑑,運用與拓展方面不能“與時俱進”,終被歷史淘汰掉。
回覆列表
在我心中,南宋的滅亡時間是公元1276年2月4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南宋皇帝宋恭宗趙㬎宣佈退位,並向蒙古(此時已稱“元”)投降,宋朝就此走到盡頭。
南宋投降
輸了,就是輸了,不能找藉口,而是要找原因。不是某個人或某個事能導致南宋的滅亡,而是某種文化、某種精神的缺失。其實我很喜歡南宋史,因為它給了我們一次從未有過的深痛教訓。
南宋滅亡後,南宋人的精神和信仰並沒有完全消失,他們組織起了英勇的抵抗,戰鬥到最後一滴血,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他們的名字深深地融入進了中華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是:他們引領了後來這片大地上無數次轟轟烈烈的自由之戰。
宋末三傑
從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南宋為什麼滅亡:宋恭宗都投降了,為什麼陳宜中、張世傑他們不一塊兒投降呢?還要跑到外邊再立一個皇帝,和元繼續做抗爭?說明一個問題,南宋已經失去了統一的信仰,我說的這個信仰不是某一個人的信仰,而是整個國家的信仰,國家,必須保持高度的一致!
可笑的是:當南宋滅亡的時候,四川的釣魚城和凌霄城還在和元軍做殊死搏鬥,釣魚城從公元1259年一直抗戰到1279年,整整20年,才在忽必烈答應不殺城中一人的情況下投降,此時距離陸秀夫揹負宋少帝趙昺跳海僅僅只有一個月。當南宋投降的時候,江南和揚州還掌握在他們手中,但沒有了統一的信仰,這些似乎都變成了別人氈板上的肉。
南宋滅亡圖
“宋末三傑”:張世傑、文天祥和陸秀夫組織起了南宋的流亡政權,他們力圖保住宋室國祚。但忽必烈會答應嗎?
蒙古此時已經進行了3次西征,建立了西方“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爾汗國,但基本上獨立了),同時征服了大理,征服了高麗,一徵日本失敗,正在準備二徵日本,包括南宋朝廷也被他們征服了,他們怎麼會容許這個“小朝廷”存在呢?
張世傑和文天祥在閩粵一帶和元軍進行了數次較量,但都因軍心不穩,上下離心,逃的逃、散的散,降的降,兵敗如山倒,已然不可能出現大反轉。讓人感動的是:當地的民眾為了國家的抵抗事業,出錢出糧出人出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為了心中的一個信仰,拋頭顱、灑熱血,和國家共存亡。
南宋要早知道如此,當初為什麼不對這些人好一些呢?南宋要真對這些人好,他們還會紛紛向蒙古投降嗎?所以,任何東西都是有前因後果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崖山海戰
南宋的流亡政權終於在崖山海戰後徹底崩潰,陸秀夫跳海,張世傑突圍後悲憤自殺,文天祥在之前就被俘虜,忽必烈很想用他,官位不在宰相之下,文天祥選擇了出家為道,但還是被同僚進讒害死。
南宋的滅亡並不意味著和平的到來,接下來蒙古南征安南和占城(今越南)、蒲甘(今緬甸)、爪哇(今屬印度尼西亞),以及日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從哪裡來?還不是從老百姓身上來。老百姓苦不堪言,最終引發了江南人民激烈的反抗。民,乃國之根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