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邊上

    古人的思想和古代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在封建時代,提出這樣的思想是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的。

    第一,一等人忠臣孝子,這樣的觀點和論語中的一句話是一個概念;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論語·顏淵》。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這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基本觀點,旨在重建周王朝末期分崩離析的社會治理結構,重新恢復秩序、和諧。

    每個人找準自己的位置,有條不紊的行使著自己的職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崗位,恪盡職守,守禮而不越禮,知禮而不廢禮。

    第二,二件事讀書耕田,這個和古代的職業排名有關,士農工商,是古人按照對當時社會的貢獻大小排序的。

    語出《淮南子·齊俗訓》:“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農工商,鄉別州異,是故農與農言力,士與士言行,工與工言巧, 商與商言數。

    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關係相較於現代社會更加簡單。士農對應的讀書和耕田重要性自然是排在首位,深入人心,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規律,具有深深的時代烙印。

    第三,這些話有著深刻的歷史內涵,但是也有自己的侷限性,可以說是文化的重要內容,談不上是文化精髓。

    我們常說理論能夠指導實踐,而理論又源於實踐。不論是君臣父子,還是讀書耕田,在新時代都有它的積極意義。教育我們懂規矩,知榮辱;引導我們重視文化教育,農業生產。

    相應的也有自己的侷限性,不能夠完全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

    我們既要懂禮守節,也要學會打破常規、勇於創新;既要守規矩,也要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既要知榮辱,也要求真實、敢於挑戰。

    我們提倡人人平等,打破階級的鴻溝,平等的交往,致力於社會的長效發展。

    我們崇尚職業不分貴賤,少些有色眼鏡看人,多些齊心協力共創發展。

  • 2 # 梳雨滴荷

    古代人說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我的理解是:古代人認為最好的人是忠臣孝子,即效忠皇上又孝敬父母,還有一句話說“忠孝不能兩全,”即兩者發生衝突時,就要舍小家顧大家。古代當官的人,如果父母去世,要回家守孝三年,古代做官都是年俸,三年不掙俸祿。三年之後再回去朝廷官復原職。這是指當官的。如果是老百姓,一邊守孝一邊也得幹活維持生活。總之,忠臣孝子是第一等的人。

    二件事,就是說人的一生要做好兩件事,讀書、耕田。古代民分四為,即士、農、工、商。士,就是學者,就像現在的公務員之類的。古代讀書人都是為了考取功名為了當官。有的人為了考上功名讀了一輩子的書。范進中舉就是說的范進72歲中了進士,只有考上進士,才能當上官1。古代科考制度沒有年齡限制。所以說,古代人第一要務是讀書,第二就是耕田,如果不想做官,那就耕田種地,做個好農民,中國古代是以農為主。農民的地位高於工人和商人。古代的工人就是手工業勞動者,古代把經商的看成最末等公民,認為最有出息的是士,其次是農民,第三是手工業勞動者,最後是商人。

    時代在變革,社會在前進,人們的認識和理念也隨著時代的變革而變化。四維理念已經成為歷史。

  • 3 # 通文鑑史

    “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出自我們熟知的清朝大學士紀曉嵐所寫的一副對聯,其意思就說既當忠臣又當孝子的人是一等人,讀書耕田是兩件重要的事。如何理解這副對聯含義?

    首先是“一等人忠臣孝子”這句話怎麼理解,俗話說“自古忠孝兩難全。”既要做到忠於君國,又要做到孝敬父母,可見有多難。自古以來,每朝每代,忠臣良將比比皆是,但要同時做到寥寥無幾。我所知的有婉拒晉武帝徵召的李密、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以及介子推。這邊重點說下李密,其代表作《陳情表》還被列為我們高中語文教材,他的文章感動晉武帝,既能在家孝敬祖母劉氏,又能對自己前朝君主的尊重同時不激怒於新君,待他守完孝後,再次踏入政壇,為官清廉、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等人”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其蘊含著千百年來儒家文化的做人、做事的理念。通過這種“忠孝”思想讓我們把家庭、國家緊密聯絡在一起,使得人民更有歸屬感。

    其次“二件事讀書耕田”,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各朝代的皇帝都重視農業生產和發展,就有“重農抑商”思想,對商業進行打壓,古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有句話可以反映出“士農工商”,“士”即讀書人、“農”即農民、“工”即手工業者、“商”即“商人”。由此可見在古代讀書人和農民社會地位是蠻高的,統治者通過傳播這種“耕讀文化”,來促進社會的發展,使得廣大讀書人思想更加接近於社會底層農民,養成務實的作風。可以說“耕讀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值得我們後世傳承。

    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放在我們當今社會也是很有道理的,我覺得是我們的文化精髓。首先對國家我們要愛國,對父母我們要孝敬。這表現出一個人道德品質。這種優良的中國承臺美德值得我們學習,其次“耕讀文化”告訴我們不僅要學會紙上談兵,更要學會貼近實踐,鄧小平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和發揮中華優良傳統!

  • 4 # 福州小菜

    這都是文人的說法,但是古代文人掌握了話語權的,也就成了貌似很有道理的樣子。

    一等人忠臣孝子,是達則兼濟天下的體現。

    古代帝王一般都大力宣揚忠臣孝子,原因在於褒彰忠孝治天下,以體現自己王朝的正當性。

    朝廷宣揚,首先就保證了道義高度,可以高人一等。而忠臣,首先得要是臣,是官,平民百姓可沒有這種說法,只能自稱愚民或者小民。所以忠臣是當官的說法,從待遇上也體現了高人一等。再次,誰都不會以當奸臣為榮,哪怕他就是奸臣,最少表面上也要做個樣子,越是奸臣越要裝出忠臣的樣子來,怒斥人家為奸臣,也可以體現出高人一等的心態

    二件事讀書耕田,是窮則獨善其身的體現

    古代階級劃分明顯,士農工商,讀書可入仕,實在沒辦法,退一步耕田吧。其實都是文人體現自我風骨的一種內在要求,真要是讓他去殺豬販鹽行走市井之間,感覺又丟了身份埋沒了臉面,不屑為之,哪怕真的是耕田,可能也僅僅是做個樣子

    做為我們平頭百姓,還是以溫飽求生存為主,為了能吃飽飯,啥髒活累活也得幹啊

  • 5 # 丘天鋒

    一等人,二等人,是文化精髓?可笑。

    忠臣孝子,讀書耕田,我比較贊同。

    再加(精工,創新),我更贊同。

  • 6 # 令劍14

    烏鴉返哺,羊羔跪乳,做為人生在世,連父母之恩都不知道報答,何況對待別人呢,人品肯定很差,我覺得任何對老人不孝,就不配做人!

  • 7 # 老頑童RSC202302099

    這副對聯的意思是,做一個一等人要當忠臣而且還要打孝子,俗話說忠孝難兩全,既當忠臣又是孝子才是一等人,兩件事是讀書耕田,中國古代重視讀書、重視農業發展,讀書耕田是很重要的兩件事。 出處:清朝乾隆年間的大學士---紀曉嵐寫的一副對聯。 晚清被譽為“百官楷模”的馬丕瑤故居立柱上鐫刻的一副楹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簡潔明瞭、質樸無華的語言,蘊涵著濃厚的儒家傳統思想,是馬丕瑤做人、處事、為官的核心理念,也寄託著他對子女、族人的殷切期望。

  • 8 # 簡單點2601

    這是中國清朝乾隆年間的大學士——紀曉嵐寫的一副對聯。意思是,做個一等人要當忠臣而且還要當孝子,俗話說忠孝難兩全,既當忠臣又是孝子才是一等人;兩件事即指讀書耕田,中國古代重視讀書、重視農業發展,讀書耕田是很重要的兩件事。

    這句話已經幾百年了,放在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忠臣就是愛國;孝子就是尊重長輩,有德行;讀書就是成長;耕田就是事業。愛國、德行、成長、事業,這是每個上進的男人都應該具備的。愛國會讓人產生使命感,做事可以更有幹勁;德行可以影響身邊的人,受到人們的尊重;成長可以讓自己進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事業可以讓自己更有成就,讓自己過上更富足的生活,兼濟天下。

  • 9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個人認為文化精髓在於修心克己,古人的話是從古代社會的角度所得出的結論,作為指南可以,不能生搬硬套,應該靈活運用。

  • 10 # 易理釋天下大道一陰陽

    個人愚見:不算是文化精髓。只是古代農耕社會的價值觀,迎合了古代帝王統治,普通人於國做忠臣,於家做孝子;讀書是科舉考試當官發財的必由之路當然重要,耕田,士大夫階層,親耕是不可能的,他們只會利用手中的權利兼併土地,剩下的耕田就是風花雪月吟詩作對的作秀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異女是否只能找離異男?未婚男性怎麼看待離異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