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絲雨呢喃
-
2 # 思維之謎
人生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最大的變化就是意識到,你需要專注一個領域,不斷的學習,不斷積累,才能增強個人競爭力。
我小時候屬於散養型,許多事情都是自己做決定,好處是自己獨立性不錯,壞處是自制力不足,做事沒有規劃,喜歡什麼就就一頭扎進去,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了。
這種習慣的壞處就是導致自己沒有積累,好像什麼都會一點,但都不深入,不能形成個人競爭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意識到積累的重要性。
我們必須透過不斷的學習來保持個人成長,但是選擇什麼發展方向去堅持,是行動前必須思考清楚的問題,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結合自己這些年的經歷,說說選擇個人發展方向要注意的問題。
1、複利思維愛思斯坦曾說: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不是原子彈,而是“時間+複利”。
複利思維的本質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反過來加強A,不斷迴圈。
當你在選擇方向時,首先要思考,這個方向是否能產生複利效應。
比如大學生在做兼職,如果去做發傳單、淘寶刷單等這類工作,是不會產生複利效應的,你得到的只是金錢,而在能力、知識,人脈等方面不會有積累。
而如果你選擇讀書、寫作、做自媒體等具有複利效應的事情,開始的收穫和進步也許都很微小,但是堅持下來,你的知識積累,粉絲量就會像滾雪球一般,只要時間足夠長,雪球就會越來越大。
2、內在動力
時間是取得複利效應的核心,如果你不能堅持下去,也不會有效果。而我們能夠長久堅持一件事情的動力,都是來自於內部。
在選擇方向時,問問自己,我的內在動力是什麼?
比如有的人是為了個人成長,有的人是為了家庭生活幸福,有的人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等等。
然後,再問自己,這個動力能否支撐我長久的堅持下去?理由是什麼?有什麼措施能保證自己長久的堅持?
無論你是否已選擇好方向,希望你都能停下來,花點時間思考下,現在做的事情是否能給你帶來複利效應。
小的時候心裡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好好學習和玩耍,體諒爸爸媽媽不容易,不給爸爸媽媽找麻煩,並想像一個小大人一樣去保護她們。
上高中以後可能是青春期的緣故,一直想找一個愛的人,並且愛情至上,覺得有情飲水飽,其他的好像什麼都可以不在乎。
上大學以後,真正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不一樣,心裡憤憤不平,覺得自己將來也可以過上很好的生活,並試著去接觸社會,做一些兼職,並且覺得只有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參加工作以後,心境又發生了一次很大的變化,本來想著鞠躬盡瘁,卻發現同事們都尸位素餐,並且非常的自私,覺得我應該多為自己考慮一些,不應該再像以前那樣傻乎乎了。
現在,經歷了很多事,失去了很多東西,明知往事不可追,卻還是覺得過去的自己最好,因為我現在我只想過一天算一天了。因為人活在世,不過為了責任,真正能為自己活的日子太少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