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鴿L
-
2 # 隨性好玩
月餅本身生產也不是很複雜,材料成本也有一些差異!成本只是成本,如果是自己吃的包裝簡單一些,防潮防黴變乾淨衛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作為禮品就不同了,不僅僅是乾淨衛生,還有一定的意義,甚至是高階大氣上檔次,這樣送禮的人覺得就能拿的出手了,如果包裝一般,那就不好說了!收禮的人可能就不會太重視啊。這是華人的普遍看法,送禮的人往往是對禮品給予了太多的含義,月餅被送禮人賦予了太高的期望,而忽視了月餅本身的屬性!
過度包裝實在是浪費,讓月餅也好還是其他禮品迴歸它的本來屬性才是它的價值!
-
3 # 鋼仔美食
《“面子”到“日子”,一字之差背後的文化危機》
在中國,食品分兩類,一類是居家生活過日子用來吃的,另一類是走親訪友撐面子用來送的,禮盒裝月餅就是後者的典型代表,而這種看似見怪不怪的現象背後,掩藏的是傳統文化被惡意曲解的危險,應該在重塑社會新風尚的今天及時予以糾正。
中國是禮儀之邦,古人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似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往就是華人再平常不過的禮儀實踐,天性含蓄的民族性情裡,“面子”彷彿也是無法擺脫的衍生物,因此空手上門似乎是一件沒面子又極其失禮的事。而月餅是從祭祀食品逐漸發展為象徵團圓平安的節日食品,因此有人說月餅誕生之初就是祭祀的“禮品”,似乎是想證明“禮品”屬性就是月餅最大的特點,“禮”就是月餅天生的使命,既然是禮品,賣貴一些也並無不妥。一切看上去有理有據,儼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常傳承。
誠然,月餅最初就是古人用來“送月亮”的禮品,“禮”字當頭是事實,但需要注意的是,由古至今祭祀食品從來都是儀式過後供人們吃的,換言之“食品”屬性才是月餅最根本的屬性,一味強調“禮”字而忽視“食”字,其本身就是對古代祭祀文化的誤讀。
如果說屬性問題只是誤讀,那麼在商品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打著“禮”字旗號過度營銷月餅就是故意為之的伎倆。再回到“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句出自《禮記》的經典,其中的“禮”本意是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而細究中國文化我們會發現“禮”字本身更多的是突出精神、意識層面的禮節,絕非物質層面的禮物。如今,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情況下,商家們大肆鼓吹和宣揚“講禮”就一定要“送禮”,甚至明目張膽的喊出“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某某某”之類的廣告語,實則是有目的、惡意的曲解傳統文化。令人憂慮的是,商家的這種行為,似乎正中許多華人的下懷,於是我們看到一個怪現象,消費者明知那月餅就值幾塊錢,卻非要心甘情願花幾大百去買,一副“一個願宰一個願挨”的樣子。
節儉是華人的傳統美德,過度禮品化的月餅迎合了華人日漸富裕下膨脹的虛榮心,這既是傳統文化流失的不幸,也是某些商家曲解傳統文化的惡意之作,應當警惕。
回覆列表
其實這只是商家知道部分消費者的要求是為了面子,包裝好以後雖然貴,但是拿出去送禮很有面子,你拿兩個袋子裝50元一斤的月餅,送到誰那,第一感覺都是:月餅買的便宜的,其實不單單是月餅,水果,酒等很多東西都一樣,比如去醫院,拿一個包裝好的水果籃比掂幾斤水果有面子。不是東西貴,是有的人吧面子放第一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