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業通

    此病害屬於小麥黃花葉病毒病(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偶然發生於個別年份,又稱梭條斑花葉病,由禾穀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傳播引起的病毒性病害,靠病土、病殘體和水流傳播,該病苗期侵染,秋冬症狀不明顯,來年返青階段表現症狀。適宜土壤溫度5~15℃,當土壤溫度超過20℃以上時病情停止發展。小麥感病後,一般減產10~30%,嚴重者減產50%以上直至絕產。

    推薦化學防治辦法:

    嗎胍.乙酸銅40克/畝或辛菌胺醋酸鹽100克/或80%乙蒜素40mL 十 鋅元素微量肥 25克 或生物刺激素50克 十 蕓薹素10mL或苄胺基嘌呤10mL 十 2.5%聯苯菊酯50克或2.5%氯氟氫菊酯50克,同時加蕓薹素或苄胺基嘌呤等刺激生長的藥劑,多打水。

    預防措施:

    種子包衣:對黃矮病、叢矮病、紅矮病等蟲傳病毒病,只要控制其傳播途徑,就能有效地防治病害,播種前用吡蟲啉拌種可有效防治小麥蚜蟲,降低病毒傳播媒介。

    農業防治措施:如改良輪作制度、作物合理佈局、調節播種期和其它栽培管理措施等都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小麥黃矮病發生區要減少糜子種植面積或集中種植,注意治蚜。因為糜子是麥蚜與小麥黃矮病毒越夏的重要寄主。對上述幾種病毒病,適當推遲播種期均能減少發病數量。許多雜草是飛蝨、葉彈、蚜蟲的宿主,也是小麥病毒病的毒源,清除田邊、渠旁雜草也有防病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岳雲鵬又一部電影上映,被貼上爛片標籤的小嶽嶽能打個翻身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