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星柔光

    “描寫出真情實感的景物”?寫作者需要️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加上沉浸式的生活體驗,再加上敏銳的觀察能力;就能寫出“真情”加“實感”的景物。所謂“真情”,就是作者的情感投入;所謂“實景”,就是客觀準確的描繪;只有將“真情”融入“實景”之中,達到情景交融時,才能感動到讀者。

    妙文例項,我們一同欣賞:

    周立波《山鄉鉅變》下冊第1頁,朝陽:

    正月裡的一個清冷的黑早,太陽還沒有出來,東方山後的天上,幾片濃雲的薄如輕綃的邊際,襯上了淺紅的霞彩;過了一陣,山峰映紅了;又停了一會,火樣的圓輪從湛藍的天海湧出了半邊,慢慢地完全顯露了它的龐大的金身,通紅的火焰照徹了大地;紅光又逐漸地化為了純白的強光。白天開始了。

    馮德英《苦菜花》第183頁,朝陽:太陽剛從東山露出臉,射出道道的強烈金光,象是在大聲地歡笑,藐視那層淡霧的不堪一擊。蔚藍色的天空上,沒有一絲雲彩,越發顯得它的深邃無邊。

    郁達夫《秋河》月光:月光灑滿了這園庭,遠處的樹林,頂上載著銀色的光華,林裡烘出濃厚的黑影,寂靜嚴肅地壓在那裡。噴水池的噴水,池裡的微波,都反射著皎潔的月色,在那裡盪漾,她腳下的綠茵和近旁的花草也被上了月光,柔軟無聲的受她的踐踏。

    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晨:

    破碎的、藍中透紫的、東方泛紅的雲在風前飛馳過去。天色越來越亮了。經常生長在鄉村路旁的捲曲的草變得顯然可見了,依舊含著夜雨;赤楊樹下垂掛的枝子也溼的,在風中搖擺,把明淨的水滴彈向一邊去。

  • 2 # 秦皇島木雕老王

    要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景物描寫首先就要對景物確實有真情實感,真情實感源於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對大自然的熱愛一般來講是每個作者的基本素質,一般文學作品都離不開對景物的描寫,對景物沒有充分的認識,沒有充分的情感就寫不出好的作品。

    對景物的描寫最好的的作家我認為是屠格涅夫,因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似乎無人能比,所以他對大自然的觀察細緻入微,擬人化的手法更讓人感到親切,這是我們特別需要學習的地方。

    巴爾扎克也擅長對景物的描寫,因為他勵志要記錄真實的社會,那就免不了也要記錄真實的景物,所以他往往特別注重景物隨年代變化的痕跡,有一種歲月滄桑感。

    我們在描寫景物的時候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去描寫,把景物描寫好也會升級文章的價值,也會提升文章的趣味,也會讓人體味你的視覺,讓人感知你的內心世界,所以注重景物描寫很關鍵。

    我覺得你提出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最後讓我們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爭取把景物寫好,把文章寫好,和大家一起享受分享的快樂!

    祝大家共同進步。

  • 3 # 弘文學堂

    “景語皆情語也。”所以要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字,需要對所描寫景緻投入真情。

    淚雨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是主人公對流逝青春的嘆息。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乃陶公寄情田園,遠離凡俗的淡然與自得。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透過一組意象無非表達作者春夏中的悠然情趣。

    還有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一幅壯闊的邊塞景象,詩人若沒有一種胸懷和氣度是寫不出來這樣的豪邁詩歌。

    體驗豐富者,情感自然細膩,對人情有體察,對風景有分辨,時間長了,雖成不了作家,也必然是一個善於溝通的人才。

    所以,把自然當成一個溝通物件去聊,去培養,也和人一樣,日久生情的。那時候,寫一個老朋友,還難嗎?

  • 4 # 邊隴陽

    最重要的就是平時多善於觀察周圍環境,隨著四季變化而慢慢地發生改變的瞬間。這個瞬間可能很快,又可能很慢。需要有這種觀察的習慣。下面是我的幾個觀察示例:

    某天,窗外下起了梅雨,一念心動。感受到了秋天的樹葉都枯萎了,雨水落在上面綿軟無力。而六月的梅雨卻是在嫩葉上彈跳,雨聲蓬勃而朝氣。

    下雨的日子聽雨聲,下雪的日子看落雪,運用全身感官,品味當下的瞬間,夏天感受炎熱的暑氣,冬天感受刺骨的寒風。

    就是這種每天感受的點滴積累,才會有真情實感。

    春天聽鶯歌燕舞,夏天聽蟬鳴蛙叫,秋天聽落木蕭蕭,冬天聽西風烈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臘汁肉夾饃的滷肉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