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子侃史

    鑑真和尚是唐代高僧,俗家複姓淳于,至於叫什麼無從知曉。他不光精通佛法,還懂律法和建築,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的醫者。

    至於鑑真如何向日本皇室和僧侶傳揚佛法,這個很好理解。鑑真肯定用漢語宣講,而當時日本會漢語的貴族和僧侶眾多,完全可以翻譯給日本皇室和僧眾。

    隋朝時。日本就大量派遣學生僧侶,來中國學習律法,建築,軍事,醫學,佛學等等!到了唐朝派遣使團規模更大,日本稱為遣唐使。所以日本絕對不缺少精通大唐語言文化的僧侶和學者。

  • 2 # 元和拾一年

    鑑真和日本人用什麼來交流,當然是唐語(漢語)了。當時日語、韓語只有口語,還沒有書面語呢,書面語都是唐語,唐語是當時東亞通行的文字,當時日本、半島政府文書都是用唐語寫成。彼時日本人已經借用漢字來指代他們的發音(此即假名的起源),這種寫法多出現在和歌中。

    唐招提寺

    鑑真有一部傳記叫《唐大和上東征傳》,這部書就是日本人真人元開寫的,真人元開即淡海三船,此君曾長期任大學頭(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相當唐朝的國子祭酒)。其中講到為日本僧人榮睿、普照請鑑真的情形。

    榮睿曰:“佛法東流到日本國,雖有其法,而無傳法人。本國昔有聖德太子曰:‘二百年後,聖教興於日本。’今鍾此運,願和上東遊興化。”

    (和上問座中弟子誰願去日本,弟子皆惜命不敢言。)

    和上曰:“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這都是用唐語在交流。

    又鑑真到達日本後,日本命吉備真備來宣詔。吉備真備第一次入唐時間達十八九年,簡直就是大唐通了。詔曰:

    大德和上,遠涉滄波,來投此國,誠副朕意,喜慰無喻。朕造此東大寺,經十餘年,欲立戒壇,傳受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諸大德,遠來傳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後,授式傳律,一任和上。

    此詔書是唐語寫成,這就是把傳律授戒之事交給鑑真了。這是剛剛的唐語,所以答主就不用擔心鑑真和日本人如何交流了。

    鑑真墓

    鑑真墓前文字

  • 3 # 直江信綱

    鑑真和日本人交流無疑使用的是漢文。因為當時日本雖然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文字。

    日文被稱作“假名”,“假”就是“借”,意思是隻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或者草體漢字的形和音,而不用它本來的意思。(比如假名中的“の“就是取自草書的“乃“,讀作no,但是意思已經和“乃“無關)

    萬葉假名在傳抄過程中被日益簡化,很多人用草體代替了正體,也就形成了後來的平假名,其形成大約在9世紀前後,主要使用者為傳抄和歌和物語小說的女性。

    而片假名的形成則要略晚,它是貴族子弟在學習漢文時為了方便記錄讀音而形成的(大概可以理解成我們學英語的時候,在don"t旁邊寫上“東特“),形成時間大概在10世紀。

    所以當時的日本人要想和鑑真大師交流,只能拿一張紙,兩個人在紙上“筆談”了。事實上,直到近代以前,中國和周邊國家的交流,都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透過筆談的。浙江工商大學的王勇教授就曾經主編過《東亞的筆談研究》一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家長把小孩送到校外輔導班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