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河之北G
-
2 # 崩口狗
本人是個作家。早年中國文學還熱。我就是那一茬80後作家。我覺得我見識過那麼多作家,老少都有。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那必須是一個認真生活和反思的人。很多作家搞點創作,但是你透過作品,見到本人,會發現他們真是你都不會高看一眼的人,下流下作。所以把人的精氣神搞好,比什麼都重要。
-
3 # 閩南閒人
作家是知識分子,是社會的急先鋒,是民族的鞭策者,是社會發展的導師。作家應該弘揚民族精神,保持中國文人應有的氣節。作家應對人,對己,對大自然表示尊重和敬畏鞠躬,拱手,問候等。
我不知道作家的禮儀是什麼,我想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為什麼還要回答,我想說說我認為的作家禮儀。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作家是知識分子,是社會的急先鋒,是民族的鞭策者,是社會發展的導師,比如魯迅先生。既如此,作家應該弘揚民族精神,保持中國文人應有的氣節是最起碼的,否則何來禮儀。
何為氣節?
氣節是指堅持正義,在敵人或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質。以下斯人斯事就是大寫的氣節。
1.不食周粟。商朝末年,孤竹國賢者伯夷和叔齊不滿武王伐商,堅決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兩個離開周朝的統治區,到一個叫首陽山的地方隱居下來,靠採集山上的薇菜充飢。一位婦人看到他們後說:“你們不吃周朝的糧食,可你們現在採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長的呀!”二人隨絕食餓死於首陽山。
2.蘇武牧羊。忠於信念,決不屈服。
3.廣陵絕響。曹魏時期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嵇康,拒絕權臣大將軍司馬昭的徵招,拒絕出仕。駁了當時最有權力之人的薄面。之後嵇康涉呂氏兄弟案,司馬昭藉機殺之,自此《廣陵散》成為絕唱。
4.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崖山之戰。公元279年,元將張弘範率元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大宋軍民亦相繼跳海。
6.方孝孺不懼滅十族。方孝孺本身是建文帝的託孤大臣,燕王殺建文帝后欲登基,方孝孺作為大儒是這種重要文書沾些的最好人選,既可以取更多的人支援燕王一派;又可以減少爭議,爭取建文帝一朝遺臣的反對。可是方孝孺只寫「燕賊篡位」四字。氣的朱棣要滅方孝孺九族。方孝孺說“滅十族又如何”,朱棣命令將方孝孺車裂於市 ,並滅九族,另外加一族朋友。
7.滿清之初“剃頭令”之“江陰十日”。滿人進關推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漢族男兒蓄髮,在他們看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令"一下,對他們來說如晴天霹靂,各地百姓瞬間激起滿腔怒火,他們高呼:"寧為束髮鬼,不做剃頭人!"據史書記載:最悲壯的要數"江陰十日"。是年閏6月2日,江陰人為誓死捍衛顱上發而起義。他們堅守城池81天,有六七萬人戰死,殺死清兵7.5萬餘人。
8.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糧。朱自清害了嚴重胃病,卻無錢治療,因為那時物價飛漲,他的薪水,僅夠買三袋麵粉,全家十二口人吃都不夠,那有錢去治病呢?但對美國扶日政策拒絕領美援麵粉。寫道“寧可貧病而死,也不領取這種侮辱性的施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