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誕生,其目的是要透過對西周制度的修補完善,解決當時周天下的系統性風險。
所以,其實儒家思想的模子,是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沒有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就沒有秩序井然的“家天下”(如下圖),那麼孔子也就沒有要維護的東西了。
原始儒家倡導的,是透過恢復人們對這一套等級秩序的皈依,實現天下安定。因為在周代的制度體系之下,貴族之間最原始就是家庭關係(父封嫡長子之外的兒子為下一層貴族),“孝”本身就是“忠”,所以孔子倡導孝,從家庭出發,推廣到社會層面乃至於宗教層面。
但是時代的大勢,是這套等級制度塌毀為後世的“君主-臣僚-百姓”三級,所以儒家甫一誕生就是危機,因為實權派們並不想也不能夠回到西周了。
孔子周遊列國的失敗,孟子游說諸侯的失敗,都是這種危機的註腳,真正願意迎合時代的儒們,後世卻大都不被當成正統儒家了。
而到了秦,這種危機就達到了頂峰。“儒以文亂法”,儒生透過對禮儀制度的規範,推著秦始皇復古,去搞分封制,徹底和皇權鬧崩了。
於是“焚書坑儒”的惡性事件爆發。
但秦帝國以文法吏治國的實踐失敗了,到了漢朝,皇帝們面臨著解決這一問題的尷尬,儒家這時候抓住了時機,透過對自身的進化完成了地位的逆轉。
這一進化的本質是迎合了大一統帝國皇帝需要透過禮儀制度強化自身權威的需求,又因為劉邦家族出身不高,格外需要論證自己的合法性,所以儒家更進一步同陰陽家合流,透過“天人感應”的理論進步,為皇帝提供了足夠強勁的合法性。
故而兩漢“獨尊儒術”,實際上背後真正搞的,還是秦帝國那一套,文法吏的身影,整個漢朝都還是有的。
儒家奠定了決定性地位,徹底蓋過文法吏的時候,也就面臨著新的危機了。
這次危機的本質是:透過儒學晉身的官僚們成為了新貴族,新貴族要向皇帝分更多的好處,而這一需求是反皇權的。
一個為透過為皇權提供合法性立足的學派,最後扛著紅旗反紅旗,所以最後崩了。黨錮之禍是皇權與士族矛盾的產物,伴隨著曹魏篡奪漢稷,司馬氏篡奪魏稷,皇權這個東西真的崩了。
於是儒家也崩了,陷入了漫長的中衰。
儒家的再次興盛,是在北宋之後。這次復興的背景,是唐代後期軍閥割據,武人勢力太強導致的系統性危機,五代五十三年,換了八個姓十三個皇帝,武人篡位,兵強馬壯者居之,甚至趙匡胤也是這麼上臺的。
對這種結構性問題的預防,是儒家復興的大背景。所以儒學在這一時期發展為一種加強皇權,強調人臣道德規範的學術,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清末。
然後儒家就又陷入了危機,這次危機的本質是:依靠科舉晉身的科舉小地主們,實際上是被皇帝徹底捏在手心裡的,他們擴大自己利益的舉措往往是攻擊其他官僚,所以宋之後的王朝,大多黨爭激烈,極大消耗了政府的效率和增加了不穩定性。
最後清末,大家發現儒家面對洋槍洋炮一點用也沒了,儒家就再次陷入衰落了。
儒家的誕生,其目的是要透過對西周制度的修補完善,解決當時周天下的系統性風險。
所以,其實儒家思想的模子,是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沒有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就沒有秩序井然的“家天下”(如下圖),那麼孔子也就沒有要維護的東西了。
原始儒家倡導的,是透過恢復人們對這一套等級秩序的皈依,實現天下安定。因為在周代的制度體系之下,貴族之間最原始就是家庭關係(父封嫡長子之外的兒子為下一層貴族),“孝”本身就是“忠”,所以孔子倡導孝,從家庭出發,推廣到社會層面乃至於宗教層面。
但是時代的大勢,是這套等級制度塌毀為後世的“君主-臣僚-百姓”三級,所以儒家甫一誕生就是危機,因為實權派們並不想也不能夠回到西周了。
孔子周遊列國的失敗,孟子游說諸侯的失敗,都是這種危機的註腳,真正願意迎合時代的儒們,後世卻大都不被當成正統儒家了。
而到了秦,這種危機就達到了頂峰。“儒以文亂法”,儒生透過對禮儀制度的規範,推著秦始皇復古,去搞分封制,徹底和皇權鬧崩了。
於是“焚書坑儒”的惡性事件爆發。
但秦帝國以文法吏治國的實踐失敗了,到了漢朝,皇帝們面臨著解決這一問題的尷尬,儒家這時候抓住了時機,透過對自身的進化完成了地位的逆轉。
這一進化的本質是迎合了大一統帝國皇帝需要透過禮儀制度強化自身權威的需求,又因為劉邦家族出身不高,格外需要論證自己的合法性,所以儒家更進一步同陰陽家合流,透過“天人感應”的理論進步,為皇帝提供了足夠強勁的合法性。
故而兩漢“獨尊儒術”,實際上背後真正搞的,還是秦帝國那一套,文法吏的身影,整個漢朝都還是有的。
儒家奠定了決定性地位,徹底蓋過文法吏的時候,也就面臨著新的危機了。
這次危機的本質是:透過儒學晉身的官僚們成為了新貴族,新貴族要向皇帝分更多的好處,而這一需求是反皇權的。
一個為透過為皇權提供合法性立足的學派,最後扛著紅旗反紅旗,所以最後崩了。黨錮之禍是皇權與士族矛盾的產物,伴隨著曹魏篡奪漢稷,司馬氏篡奪魏稷,皇權這個東西真的崩了。
於是儒家也崩了,陷入了漫長的中衰。
儒家的再次興盛,是在北宋之後。這次復興的背景,是唐代後期軍閥割據,武人勢力太強導致的系統性危機,五代五十三年,換了八個姓十三個皇帝,武人篡位,兵強馬壯者居之,甚至趙匡胤也是這麼上臺的。
對這種結構性問題的預防,是儒家復興的大背景。所以儒學在這一時期發展為一種加強皇權,強調人臣道德規範的學術,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清末。
然後儒家就又陷入了危機,這次危機的本質是:依靠科舉晉身的科舉小地主們,實際上是被皇帝徹底捏在手心裡的,他們擴大自己利益的舉措往往是攻擊其他官僚,所以宋之後的王朝,大多黨爭激烈,極大消耗了政府的效率和增加了不穩定性。
最後清末,大家發現儒家面對洋槍洋炮一點用也沒了,儒家就再次陷入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