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淨鄴
-
2 # 不知道叫啥子3
嚴格來說,兵部,或者說六部制度的演變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單從兵部的情況來看,主要分為三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隋唐時期。這個時候的兵部和六部都還是在草創階段,權責定位本身就不清晰。而且從隋朝到五代,實際上都是武將的強勢期,最典型的就是唐朝節度使(以及隋至唐前期的府兵制時期),兵部作為一個純文官衙門,完全管不了這些各種大將,權力很小。
再後來,宋朝,文官勢力抬頭,強人武官消失。按理來說兵部就該牛逼了,但實際上宋代有個樞密院…相當於是掛了宰相銜的總參謀部,又把兵部壓得很慘…但兵部此時的權力還是稍微抬了些頭,成為了正兒八經的後勤部門…
兵部做後勤,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明朝中前期,準確來說是土木堡之後。
在這之前,明朝的兵部也是受氣媳婦,上面還有五個正一品的五軍都督府(此時兵部尚書品秩為正二品)。五軍都督府直接管轄全國四百多個衛所,真正行軍打仗策略也是五軍府的大佬商定的,領兵大將也是五軍府的大佬,兵部依然負責後勤,只不過加上了一個人事權,但其實最開始很弱…畢竟人家五軍府的國公、侯、駙馬一大堆(全是超品,兵部根本管不了他們的任命,只是報備中下級軍官而已)
但在土木堡之後,情況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其一是有能力的超品武將突然被一鍋端,以于謙為首的兵部文官站出來統領全域性,兵部也得到了直接的兵權。明朝著名的三大營,土木堡之後重建,統領權就一直在兵部手上了。
失去了武勳的壓制,兵部又掌握著人事權,一般衛所的軍官任命就被兵部真正控制。(比如,戚繼光、李成梁,是世襲軍戶中的軍官出身,但在年輕時要承襲實職,就必須走兵部的路子)
武官至此徹底被文官壓制。
第二個問題是,土木堡之後,也基本預示著明朝前期的衛所制崩潰。
五軍府主要管的其實是衛所兵,但中後期的作戰主力變成了募兵(戚繼光的戚家軍,關寧鐵騎等,都不是世襲的衛所兵,而且專門招募來的)。
如此一來,五軍府就成了個空架子。而掌管後勤的兵部卻翻身做主!因為募兵要專門的經費啊!而兵部正好逮著錢袋子…
在之後的幾百年裡,除了少數亂世特殊時期,兵部就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國防部兼總參,權力就都很大了。純武將也一直被文官統領的兵部所壓制。
-
3 # 北斗實驗室小胖
兵部其實相當於現在的後勤部兼裝備部的一部分、國防部一部分職責,做的是保障及傳輸軍情管理軍隊等的職責,領兵打仗的當然是由將軍及各級將領領啦!
-
4 # 文古平說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古代兵部的職能:“掌管全國武官的選用,兵籍及士兵的操練,軍械的製造和保管,軍令的釋出等事務。”
再來看一下軍隊中將軍的職責:“按照他們不同的級別,所統領軍隊的數量也是不同的,這個很好理解。他們主要的工作就是帶領麾下軍隊執行兵部(也就是皇帝)的命令,有駐守邊疆的,有討伐叛亂的,他們所執行的任務,也不能自己說了算。”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兵部和駐外將領他們都是有自己不同的職責的,並不存在上下級的關係,因為一些大將軍的官職甚至高於兵部尚書。
有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是一句很反動的話。其實古代的兵權既不在兵部,也不再那些將軍手中,都是在皇帝手中 ,因為調兵必須有兵符。問題中說的兵權都在幾個大將軍手中,那也都是在特殊情況下。
回覆列表
兵部為古時的六部之一,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軍委、總參、總後勤部等多個部門的集合體,要負責的事情很多,權利很大。
兵部要負責徵兵、訓練、軍隊調動、徵發隨軍後勤保障的民夫、軍情傳遞、武官考核、將領舉薦、邊關防禦計劃制定、邊境土司首領任命、邊關軍事要塞修建、軍械打造、兵書整理儲存等等!
另外還要在朝堂上爭取軍事方面的資源,為在外的軍事將領溝通朝內等。
調動軍隊需要皇帝的旨意和兵部的文書,在外行軍打仗就是將領的事了,不可能兵部直接指揮。一支軍隊就是個大的團體,在外行軍打仗時,它需要一個首腦,來思考並貫徹落實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