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滔天男裝
-
2 # 讀書寫心
認知的這四個層次,對一些小技能而言,能夠解釋,但放大到學科、知識,特別是認知來講,由於我也只是處在第一層次,猶如夏蟲語冰,只能揣測一下。
先從小技巧說舉個例子:
我兒子3歲時看到別的孩子騎單車,非常羨慕,也要上去試一下,結果一試就摔了,他不知道自己不會騎車,有點自以為是,這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摔疼了哭著爬起來,讓他再試試,他不敢了,這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終於騎得比較遛了,在人群中穿來穿去,他知道什麼時候快,什麼時候捏剎車,很有自信,這就是“知道自己知道”。
後來別的孩子有平衡類的玩具比如滑板車,我們讓他玩,他開始有些猶豫,一上去才發現自己是可以的,這就“不知道自己知道”。
對於平衡的掌握,雖然是後天學的,卻像天生的一樣成為了他身體本能的一部分。
從先賢的智慧中,也能找到一些答案: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重點來了,當你的某項技能到了猶如“生而知之”的程度,也就到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層次。
前三個層次還好理解,“不知己能之”是個什麼境界呢,就我淺薄的理解,大概是在某個領域有極高的建樹,所以解類旁通,在其它領域也很容易直指本質。可是,我想像可能到達了這個層次的大能,往往很謙遜,都說自己還沒到。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 他把自己放在第二層次。
牛頓說:“如果我見的比笛卡爾要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至少承認自己知道一些,放在第三層次。
貝多芬說:“只學會了幾個音符”,也把自己放在第三層次。
愛因斯坦說:“真像小孩一樣的幼稚”,我們能說什麼呢?
笛卡爾說:“學習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無知”,把自己放在第二層。
笛卡爾另外一句話恰巧說明了他們這類人為何如此的謙遜:“哲學家芝諾不是解釋過嗎?他曾畫了一個圓圈,圓圈內是已掌握的知識,圓圈外是浩瀚無邊的未知世界。知識越多,圓圈越大,圓周自然也越長,這樣它的邊沿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當然顯得就更多了。”
那麼到底有沒有這個層次的人呢?我相信是有不少的。原鳳凰衛視的梁冬,寫過一本書叫《處處見生機》,裡面有講北京大學的朱清時教授,在接受他的採訪中,用量子物理學層層推出禪定和色空的關係,具體怎麼推的沒寫,我想這個不至於杜撰。這樣的人,應該是觸類旁通、達到第四層的明證。
再放到認知……真的講不了,我自己的認知根本還在第一層,講不出更高層的。
回覆列表
不知己不能無知無畏狀態。
不知己已能膽小謹慎狀態。
知道己已能對自己有所信心。
知道己不能對自身有清醒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