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範鯉學社

    今讀儒家學說,由於朱子和GCD的二次曲讀,儒家學說可以說是走偏了,這句話很多人是這樣理解的,學習後要經常複習,才會更好地做人。這樣的理解太過表面,就象解讀王陽明“知行合一”是知識和執行要一致是一樣的偏見和可笑。

    古人常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認為,如何讀古人的書,在於二點:

    一是要讀正確,理解古人的原意。

    二是要讀自己,成為自己的知識。不能為已所用,這“知”也未“真知”也。只是你記住別人的一句話而已。

    學而時習之,不學不知做人。習”字,本意就是“行”的意思。意思應該是學別人的知識,要自己及時親身去實踐,這樣才能明白做更好的自己。“不是說學習別人才能明白做人,如果是這樣,沒道理啊。學習別人就能做人?不見得。你首先要判斷別人的知識是全對的、全科學的,做不到嘛。

    所以,古人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書是古人的智慧,要學而時習之,學後要自己親身實踐、執行,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真知。

    https://m.toutiao.com/column/v2/index/column/landing/?column_id=6668541426470502660

  • 2 # FangCaoAn
    謝謝。只是結合自己談點體會。書,亦稱史冊,典章,竹帛,傳紀等。書是對古今一切文明文化和知識智慧的紀錄載體。書,是用文字元號紀錄的古今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個體在思維活動中發生的事件,或者故事。讀書,就如同舞臺上的一道道序幕,只有拉開才能見到真切的歷史,故事,人物,景緻和場面。讀書也一樣,叫開卷有益。讀書,可以獵見到在浩瀚的歷史場合中,人類用智慧導演出的一幕幕或驚天動地,或慷慨悲壯,或物是人非,或可歌可泣,或仰天長嘯,或俯察民情,或紅塵遺事,或愛恨情仇等等歷史畫卷。讀書,就是人們對古今一切文明文化和知識智慧的繼承和延續。古書今書,時事皆書,昭示千載興亡遺夢;多讀勤讀,忙暇都讀,啟迪一腔坦蕩胸襟。不動筆墨不讀書。詩人杜甫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文章從來千古事,腹有詩書氣自華。都說的是讀書的宜處良言。每一個人的興趣興致不同,工作職能不同,專業技能不同。所以如何讀書,讀什麼書,就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但是,不論每個人的差異與不同有多大,讀書應成為我們的共識。因為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到用時方恨少。說的是人們對讀書的一種反省。總之,讀書可以明理,可以修身,可以增智,可以強魄。亦可充實精神食糧,儲蓄精神財富。還是一句老話,在今天的資訊社會,在我們已躍身入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東方太陽昇起的地方的中華民族,只有多讀書,才能讀懂自己;也只有多讀書,更能談懂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植物吸收的養份是離子態的,化肥是混合物,如何被植物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