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nyboy

    我已經在不同的場合表達過很多次同樣的意見:從來就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的、原貌的儒家思想。也就談不上什麼“致命性的偏移”。

    我說的這話肯定會有很多人不同意:難道後世就沒有對孔子進行過歪曲嗎?難道後世所有的打著儒家旗號的主張哪怕極為反動也是合理的嗎?

    當然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不妨就拿題目裡的董仲舒和朱熹來解釋。

    首先,沒有一個絕對原始的、成體系的儒家思想

    儒家誕生於先秦,建立在“先王政典”也就是周代的檔案基礎之上,源於周代的王官學,成於孔子之手。這些都是對的,孔子及其弟子也的確提出過很多基本的主張、概念。但是,這些思想都是以一種渾樸的狀態呈現的,不是體系化的,也充滿著含混的多義性,或者說,是一種“微言大義”。

    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宣稱自己理解的儒學就是唯一的真理。這種開放的、可詮釋的性質,才決定了儒學能夠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如果把儒學看做是一種“真理”,但每一種關於儒學的解讀和觀點都只是“意見”,而並不是真理。

    正如懷特海所說:西方兩千年來所有的哲學,都是對柏拉圖做註腳。我們可以照此理解儒學,中國兩千年來的儒學,都是在為孔子做註腳。

    二、 既然談不上歪曲,那麼如何理解董仲舒、朱熹等對儒家的全新解釋?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解決不同時代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方法。儒學之所以能夠到今天還如此活躍——我們且先不論這種活躍是好還是壞,是需要弘揚還是需要批判——至少能夠說明儒學的生命力還挺強。這種生命力,就來自於歷朝歷代的儒學學者針對自己時代的問題,透過對儒學的闡釋,來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今天看到董仲舒關於“天一合一”的儒學思想,看朱熹發展出來的“理學”,會很自然的將其與我們今天的環境去比較,並且想當然的認為自己還掌握了孔子活著的時代的儒學的面貌(這怎麼可能呢,史料不足徵啊),所以就會覺得董仲舒、朱熹等不全面、不正確,是歪曲和誤解。

    可是我們要考慮到,西漢前期的根本問題是什麼?儒學在進入大一統王朝之後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簡單的說,是政統要創造自己的合法性基礎;儒學要在大一統體制內介入國家政治和制度的構建。因此,董仲舒的出現是必然的,你們去讀《春秋繁露》,讀《天人三策》,同時認真讀讀《史記》《漢書》,就能很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同樣,宋代面臨的根本問題是什麼?儒學在進入一種類似於市民社會、宗族社會之後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簡單的說,是佛教的興盛挖掘了華人對心性的需求,而原來的漢唐儒學主要講制度構建,很少涉及心性修煉。同時,宋代市民社會發達,經濟繁榮,社會風氣較為開放自由,在這樣的社會里,一個儒者如何自處,就成為迫切的問題。你們去讀《二程集》,讀宋代的一些筆記,就能很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董仲舒也好,宋代理學和明代心學也罷,都是時代的變動,促使儒學內生出不同的闡釋,從而提出的不同解決方案。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活學活用儒學的人,在熟讀經典的同時,應該主要考慮一下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是什麼,怎麼解決。

  • 2 # ps小妙招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對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孔子學說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一代代進化一步步完善,時至今日,孔子學院延展到了全球,成為影響世界的寶貴的財富。然而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一些偏離孔子本意的思想,冠著儒家的名頭橫空出世,對後世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1、天人感應

    “子不語怪力亂神”。季路曾向孔子探求鬼神的事,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用這句話來告誡弟子首先要多學現實中的東西,而不要痴迷於虛無飄渺的鬼神世界。季路接著問:‘敢問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意思人應該首先知道人生在世的事情,人生在世的事情沒有理解透,怎能去理解死的內涵呢?

    孔子對鬼神的態度敬而遠之,傳至西漢便成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將世間的人事歸結為天的獎賞或懲戒。這在一定情況下增強了君主的權威,也對君主的行為形成了限制。然而從後世實行來看,歷代君主也只是摘出來對自己有利的學說來加以宣揚,對自己有害的則自然擯棄,天人感應說並未起到明顯的作用。

    2、程朱理學

    程朱理是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創立,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集為大成。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觀點即是“存天理、滅人慾”。通俗講就是要防範個人慾望的過度膨脹,追尋維護社會、道德、政風和民風的和諧與美好。這個觀點出自於孔子學說中的“克己復禮”。然而“理”和“禮”是否是統一個意思?二程提出“視聽言動,非理不為,即是禮,禮即是理也。禮者,理也。聖人,人倫之至。倫,理也。人倫者,天理也。”如此說法可能使人信服?

    另則,程朱理學被元、明、清的統治者奉為至宗,然而也是從程朱理學風行後,“科學不研究、藝術不發展,一門心思都在端正男女關係上”

    儒學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積極改造是好事。無論“天人感應”還是“程朱理學”在歷史上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卻逐漸轉變成了禁錮人民思想的枷鎖和統治者玩弄政治的工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股技術中都有哪些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