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千秋文史

    晁錯,在漢文帝時歷任太常掌故、中大夫,太子舍人、門大夫和家令,太子劉啟把他視為老師,深得太子的喜愛和信任。景帝劉啟即位後,曾任內史、御史大夫,深得皇帝的恩寵,經常與景帝單談論事,可謂榮寵一身。可晁錯的結局卻是著朝服腰斬於市。

    據記裁,竇太后亦曾說“晁錯,可能是個忠臣”。這樣一個忠於朝延、深得皇帝寵信的人,結局為什麼會這麼慘呢?: 一是 除了皇帝別人都不喜歡他 。景帝即位沒多久,晁錯就做了內史,上任沒多久就把申屠嘉氣死。申屠嘉是非常廉潔的清官,晁錯氣死了申屠嘉,就得罪了很多景仰申屠嘉的正人君子。晁錯提出削藩後,朝野震動,他老爹專門從老家趕來勸他,說“皇帝才即位,你掌握著權力,侵奪削弱諸侯的勢力,疏遠隔離人家的骨肉……劉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卻要有危了……”,他不聽勸告,害老爹服毒自殺。而且他的“削藩策”更成了吳王等人造反的藉口,要“誅晁錯,清君側”。在《史記——晁錯列傳》中對晁錯做了評價,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評價晁錯。峭是嚴厲;直是剛直;刻是苛刻;深是心狠。這樣的一個人,好人壞人家人都不認可!到頭來皇帝不得不為了對得起天下,親手殺了這位大忠臣。

     二是 持寵而驕,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由於和景帝的特殊關係,他傲氣凌人,目空一切。連丞相、三公、九卿都不放在眼裡。晁錯仗著漢景帝的信任,不停地提意見,不停地提建議,今天要改革這個,明天要改革那個,而當時漢朝是以道家的治國理念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張無為而治。晁錯天天折騰,幾乎要顛覆了漢家的治國理念。就在匈奴進犯的時候,他還認為邊患不足為懼,諸侯王勢力日漸強大,諸侯不削,國本之不存,不同意給兇奴以軍事打擊,而用和親的柔性政策來安撫他們。吳王起兵造反後,晁錯提出請從未經歷過戰爭的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誰都知道外出打仗是危險的,留下來看家是安全的,他把最危險的事情交給皇帝,最安全的事情留給自己。用腳想想也能想到後果怎麼樣。

    三是太心急,沒有對策就匆忙下手 。晁錯被殺的原因是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的起因就是他提出的是削藩。按說削藩對於加強中央集權是件好事。可削藩一提出,卻引起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呢。忠臣不同意、賢臣不同意、太后集團也不同意。擔心諸侯王越來越強大,朝廷不能控制,加強皇權,這確實是好的建議。但他所提出的辦法,卻有人為地激化矛盾的因素在裡面,與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逐漸削弱的辦法相比,不免性急了一些,效果也是不同的。他也沒考慮過諸侯王真的造反,怎麼辦。吳楚叛亂以後,晁錯自己也都傻了,完全沒有主張。如國不是太尉周亞夫臨危受命,加上竇嬰、欒布的支援,景帝能否過得了這一關還真是難說。就這一點看來,晁錯差點害了皇帝。

  • 2 # 時間的穿越者

    漢景帝時晁錯,一心為國,大智大勇,敢於揭發針砭朝廷,進行削藩。試問一下,如果景帝不削藩,到了武帝時,還能征伐匈奴嗎?歷史一環扣一環,因此說晁錯有大功於景帝和武帝。

    晁錯被殺,原因就在於,景帝的性格不堅定,兩面性,後來削藩成功了,大臣提起冤殺晁錯時,景帝自己感覺有愧於心,但是景帝並沒有給晁錯平反,到了武帝平反。

    總而言之,晁錯大功臣,大忠誠,為國。他的死值得惋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金的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