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人都是比較有名兼有才的,為什麼眼睜睜看著東漢王朝墜落卻無所作為?
4
回覆列表
  • 1 # 國史拾遺

    三國前期,實力最強的諸侯就是袁紹、袁術兩兄弟了。如果他倆聯手,足以平定天下,曹孫劉都沒有活路。但是他倆親兄弟不僅沒有聯手,反而如仇敵般互相爭鬥。

    這是為何呢?人都是自私的,想的都是自己獨佔天下。親兄弟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血緣關係極其疏遠的漢室宗親了。宗親們僅僅是幾百年前一個祖先而已。

  • 2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不錯,東漢末年漢室皇親出任州牧的並不少,比如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等等。但是這不代表他們就能挽救東漢末年的危局,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不奉詔無法合力出擊。他們是漢室宗親,不過,更是漢的臣子,一方官吏,首先,他們要匡扶漢室必須得到皇帝授權,得有聖命。你像董卓進京,是奉了何進請的聖旨,人家董卓雖然弄權,可是合法進京,還有袁紹討伐曹操,人家也有衣帶詔不是?你雖是漢室宗親,不奉詔就自行組織力量,說是匡扶漢室,但是誰信?沒有聖旨就私自調動軍隊,等同謀反,誅滅三族,就是皇帝的親兄弟都不能隨便亂來,漢室遠親就別瞎鬧了,首先你得動機就不純。

    二,漢代自西漢武帝時代起就廣泛執行推恩令讓諸侯王把領地分給次子和庶出子,就是為了削弱宗室的力量,避免出現七國之亂那樣的事情,漢代皇帝防宗室甚至比防外人還嚴格,誅殺的諸侯王別外臣還多,遇到中央混亂這種事,宗室誰敢妄動,誰動誰就有窺測皇位之心,所以宗室更不敢隨便動了。

    三,即便是漢室宗親,也得是有才能,有本事,能駕馭亂世的人才能匡扶漢室。兩漢綿延四百年,漢室宗親多了去了,你像王莽新時期赤眉軍擁戴的劉盆子,之前都幹放羊的活了,而東漢末年那些州牧,養尊處優,他們加起來反倒不如一個織草蓆的劉備,你把希望寄託在一群這樣的人身上,根本是沒有希望。

    綜上,地方宗室有各種問題,又是皇帝防範的物件,遭遇亂世,是沒有可能把匡扶漢室的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的。

  • 3 # 什麼也不說305

    東漢末年其實已經,屬於一個大時代變革的時候,從東漢中期所存在計程車族,已經漸漸取代了,皇室宗親的統治地位,氏族在於日常政治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而是足的發展,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了黃石,宗族所能夠控制的。

    當時天下幾乎也都可以被分成各路諸侯,而其中在諸侯當中,袁紹和袁術兄弟他們,的勢力是最強大的,而袁紹和袁術也幾乎可以被認為,是繼董卓之後最佳有影響力的天下爭奪者,但,連曹操和,劉備,關羽,張飛這樣的英雄都先後投入了,袁紹和袁術兄弟帳下,包括孫策,這樣的情況,其實天下已經處於原是兄弟的囊中之物,但是可惜,兩個親兄弟最終還是因為矛盾而鬧敗,最終天下,再次混亂,兄弟反目,兩個人之間再也沒有,迴旋餘地,雙方斃命

    所以這樣看了一下,袁紹和袁術的兄弟都不可靠,更不要提那些,皇室宗親,就像劉表,劉璋等等這些人,他們所代表的地方勢力已經完全是自保,而已,而且是自己各地為王,所以自己的天下自己來掌握,他們並不管,東漢皇室的死活,這樣的情況你讓他們去如何會有秦王的作用,而且當時天下之所以鬧得那麼亂,就是因為地方不服從中央,所以和他們的關係也都非常的大。

  • 4 # 江左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們從外在環境和人物本身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看過三國相關作品的朋友肯定都看到過州刺史和州牧這兩個名詞。這兩個看上去差不多的職務在兩漢四百年的歷史里根據統治者的需求輪流坐莊,有你沒我,有我沒你。

    州刺史,是屬於御史臺派往各州進行監察工作的官吏,奉秩600石,相當於現在中紀委派到各個省的巡視組長。而州牧則是一州的長官,一州之中黨政軍的一把手,奉秩2000石。可以看出州牧的權利是非常大的,大到皇帝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實行這種制度的,所以東漢大部分的時期都是隻有州刺史而沒有州牧,直到黃巾起義爆發,以郡為基本單位的軍事力量無法有效的鎮壓聲勢浩大的農民軍,才將州牧搬了出來,用來統領數郡的軍力組成集團軍來和起義軍打仗。所以東漢除了特殊時期外地方上都只有郡、縣兩級行政機構,郡守是直屬中央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再說藩國,漢朝開國之初雖然依靠劉氏藩王除掉了呂后一黨,但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讓皇帝認識到了藩王尾大不掉的危害,於是乎漢武帝的一紙推恩令奠定了漢朝藩國的命運。藩國的疆域最多不超過一個郡,有些小的甚至只有一個縣,於是藩王成了縣長。此外藩國的官吏任免權基本上掌握在朝廷中,這樣比起來藩王還不如一個縣長,有多少實力就可想而知了。

    總之,東漢的地方行政機構是以郡為單位的,管轄區域都比較小,而且不互相統屬,在面臨大規模的叛亂時無法獨立應對。藩國的王爺還不如郡守權利大,有些甚至連縣長都不如。藩王尚且如此更別提那些被推恩令推到成了普通士族的劉姓遠親了。試問這種外在環境下能有哪個劉家人能夠登高一呼,天下響應呢?

    人物本身

    說完外在環境,我們再看看人物本身,因為是坐鎮一方的,所以除開了到處流浪的玄德公,拿劉虞、劉表和劉焉這三個表現最為出色的劉氏宗親來舉例子吧。

    劉虞

    演義中劉虞是幽州牧、劉表是荊州牧、劉焉是益州牧,都是一方諸侯,實力雄厚,感覺三個聯起手來曹操也要抖三抖。那麼這三個人物到底如何呢?

    有方伯才略《後漢書.劉虞傳》四年,純等遂與烏桓大人共連盟,攻薊下,燔燒城郭,虜略百姓......眾至十餘萬,屯肥如。......朝廷虞威信素著。恩積北方,明年,復拜幽州牧。裴注《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焉受命而行,以道路不通,住荊州東界。裴注《三國志.魏書.劉表傳》劉表之初為荊州也,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眾。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表初到,單馬入宜城。

    由於漢末天下大亂,州中郡縣之間不相統屬,各自為政。三個劉家人到任上時,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百官夾到相迎,百姓簞食壺漿的盛況。而是帶著關傳印綬和為數不多的隨從去替朝廷收拾爛攤子的,作為一名空降的地方長官,要將一幫郡縣的不服管收拾好,難度係數一點都不比曹操、袁紹這種地方豪族低。而三個人最終還是能夠坐穩州牧的位置,可見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

    劉表

    無英雄之質裴注《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焉內求交阯牧,欲避世難。議未即行,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焉聞扶言,意更在益州。裴注《三國志.魏書.劉表傳》劉表鹹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跨蹈漢南,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後漢書.劉虞傳》四年冬,遂自率諸屯兵從合十萬人以攻瓚。......戒軍士曰:“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時,州從事公孫紀者,瓚以同姓厚待遇之。紀知虞謀而夜告瓚。瓚時部曲放散在外,倉卒自懼不免,乃掘東城欲走。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敕不聽焚燒,急攻圍不下。瓚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虞遂大敗,與官屬北奔居庸縣。

    三個人都姓劉,也都有過於常人的謀略,能夠在紛紛亂世之中佔據一州之地,稱雄當世。但終究還是離英雄差了那麼一截。劉焉平定益州後避亂保身,坐觀成敗。劉表和袁紹一樣,好謀無斷,官渡之戰和曹操北征幽州時都不發兵偷襲許昌,坐失了大好時機。劉虞無將帥之才,又婦人之仁,一戰就敗在了公孫瓚手下。

    劉焉

    最後回答問題,東漢末年坐鎮一方宗室不少,為什麼不能合力匡扶漢室,最終被各個擊破?很多人都是比較有名兼有才的,為什麼眼睜睜看著東漢王朝墜落卻無所作為?

    東漢末年坐鎮一方的宗室是不少,但大部分都是縣長,能量小到可以忽略,在沒有強勢領袖的帶領下很難聯合在一起扶正自己祖宗的江山。表現得最出色的的三個人在當時都可以稱作一方諸侯,可惜劉虞很早就被公孫瓚消滅了。劉表和劉焉(劉璋)勢力範圍相鄰,但政治理念卻南轅北轍,自然也談不到一塊去。

    至於說眼睜睜看著東漢王朝墜落卻無所作為,就有點冤枉他們了。其他的藩王宗親不知道,劉家的三位州牧在收拾祖宗留下的爛攤子上表現還是可以的,只是沒人有實力讓漢朝三興罷了。

  • 5 # 漩渦鳴人yy

    大家還記得劉備一直給自己的自稱是什麼嗎?中山靖王之後,這個中山靖王,歷史上沒幹其他的事情就是一直在那生兒子,生了二十幾個的兒子,而他們的祖先漢武帝劉徹,更是直接頒佈了推恩令,當時漢朝的人口有2000萬,但是姓劉的估計就有兩三千人。

    大家都有權利嗎?沒有漢朝經歷過七王之亂以後,對於這些外放的宗族的子孫是格外的嚴格把控。

    我們暫且看一下當時能夠去救駕的是幾個人,一個是遠在幽州的劉虞這個人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從幽州發兵到關中這一段路太長了,途中還要經過千里的冀州,誰也不會放心這麼一支軍隊去京城勤王救駕,誰都怕這隻軍隊直接來一個假道伐虢,況且,對於劉虞而言,當時最要緊的威脅是在北方的胡民。

    另一個是在益州的劉焉,其實對於劉焉而言,當時去益州上任的時候,所有人都不對他抱任何希望,益州當時在鬧叛變,而且鬧得特別兇,當時的話,朝廷為了防止劉焉背叛,將他的兒子,也就是未來的劉璋給滯留在了京城,對於這樣一個朝廷,劉焉是什麼樣的心情,當他費盡千辛萬苦將叛亂平定以後,對於朝廷,他肯定是內心充滿失望

    最後一個也就是劉表他面臨的情況比以上這兩位情況還要複雜的多,他當時去荊州的時候袁術把荊州給站著,袁術手底下還有一個打手叫孫堅,當時討伐董卓的聯盟剛剛解散,劉表此時是要兵沒兵,要糧食沒糧食,只能夠拿著一個空的官職去上任,但是不得不感嘆當時劉表實在是太強了,他把袁術給趕跑了,把孫堅給弄死了。

    這三個人一個離得太遠,管不著一個對朝廷心生怨念,不想去管,還有一個根本就沒有能力去管,這樣一趟繞下來,當時的話,朝廷是真的沒有宗姓子弟去幫。

    其實不得不說最基本的原因的話,那就是黃巾叛亂,給整個大漢王朝的根基帶來了一場徹底性的權力洗牌,在我以前的話,大漢王朝雖然個個地方豪強實力強勁,但是仍然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劉姓子孫去壓制他們的就是地方上中央與地方的實力是扯平的,或者說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但是黃巾起義發生以後,黃巾軍對於那些毫無防備,整天作為作福的劉姓子孫進行了毀滅性的屠殺。而地方豪強由於天天要防備著這樣那樣的事情,反倒是在這場叛亂之中存活了下來,這就使得很多地方上的宗姓子孫的權利,就出現了真空地帶,這樣的話地方豪強毫不客氣地把這些權力都給攬在自己的懷裡,這就造成了劉焉和劉表兩個人去上任的時候會出現根本沒人聽他們的,也管不了,地方上的事情,直到他們拉攏了地方富豪和地方豪強以後才漸漸掌控了他們所在的地區。

    但是,這種由地方的大家族掌控的權利,很難走出自己的土地,去對外進行掠奪!為什麼劉表不願意北伐,為什麼孫權一直都被困在江東無法出去,原因便在於此。諸葛亮做到了蜀國的獨攬大權,才導致了蜀國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原因為何,就是諸葛亮把蜀國內部的本地的地方豪強給打壓的一乾二淨。

    並不是不想救,而是條件實在不允許。

  • 6 # 歸零一飛

    其中有個原因是危機意識不夠,因為歷史上七國之亂登的原因,諸侯王劉氏過於強大的話,會受到中央政府的打壓削弱,於是很多劉氏選擇保境安民守護一方。另外個原因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後面的動亂會顛覆漢朝。因為曹...全文

  • 7 # 知三四

    首先感謝邀請,巧了小編也姓劉,真是氣啊,我前輩皇族,竟然這麼完蛋。

    真是人心難測、心竅不一啊。東漢末年,為了剿滅黃巾賊,導致中央集權下方,以至於群雄割據。連中央皇帝的場子都被各個黑佬大,輪番砸了個稀巴爛。更別說劉姓諸侯了,不信咱們挨個數一數。

    劉焉,這廝一開始在幽州混,就是這個王八犢子拍腦門想出來的州牧制,然後皇帝被他吧啦吧啦的給說服了,然後就是地方坐大,中央失去全國的控制權。然後劉焉一看,尼瑪劇情不對啊,漢朝快不行了,自己也得跑路了,街頭找了個算卦的,又是一頓吧啦吧啦。術士說:說四川好,姑娘白,去四川吧,然後就跑到益州割據去了。董卓佔據京師,18路諸侯一起輪董卓,這廝假裝不看新聞聯播,也不去出力。後來還想自立當皇帝,這樣的貨色你讓他和誰聯合?他和誰聯合也不可能和宗室聯合,將來成功了怎麼分啊?

    劉表,這哥們和劉焉差不多,關羽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這廝單騎走馬入荊州,然後一統荊州,當年的七賢八駿之一嘛,自然是有點水平的,可惜了就是喜歡附庸風雅,寫字作畫,還沒小編寫的666。但政治手腕還是有的,那就是娶媳婦,和親嘛,這我們老劉家駕輕就熟的生存技巧,都是遺傳的。娶當地大族的姑娘,一個不夠再來一個,關你好不好看,有沒有德,只要你家有屋有田,這一系列的神操作很快就把荊州連城了一塊兒,以至於利益盤感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官渡大戰的時候,也不去偷襲曹操,人家孫策想去,卻怕這廝背後偷襲,畢竟當年他爹孫策就被劉表偷襲了。這把孫策熬得呀,天天想去,時間長了看誰都像劉表,許貢門客三人刺殺他,硬是給看成了三個書生劉表,對飲成三人嘛,直接被刺客給砍死了,可惜了師未出,身先亡,多特麼遺憾啊。跑題了,再說劉表,一手坐山觀虎鬥的好主意,卻變成了下一個遇到城管的漁翁,漁翁得利,利沒得著,網還特麼被沒收了。曹操封了士氏家族,封地交州。這劉表氣乎了,拉著部隊和士氏家族互相轟趴。總結下:劉表自保有餘,進取不足,另外,知道劉焉想自立是誰說的嗎,是劉表。。

    劉虞,這傢伙估計才是對漢室最忠心耿耿的,蒼天可鑑啊,人生座右銘,啥都能崩就是人設不能崩,在他的地盤上各族親和,社會安寧。其人也是一副六畜無害的表情。袁紹當年曾想推他當皇帝,袁紹特壞,為了當太子就推劉虞當皇帝,劉虞的人設當然是不能崩了的,果斷拒絕了,啥忠誠不可懷不軌之心,皇天后土的吧啦吧啦一大堆。袁紹是個外人,但公孫瓚不行啊,劉虞是他的頂頭上司,天天被各種:歐來油。對就想唐僧對孫猴子一樣,直接被公孫瓚,不對,是白馬將軍公孫瓚給打死了。劉虞仁義是仁義,但是不適合在亂世生存,連自己的手下公孫瓚都壓不住,反過來被弄死,實際上他的面板、裝備、補刀都相當不錯,和戎狄關係也比較和睦,可惜就這手段不被公孫瓚弄死也逃不過袁本初。

    劉岱、劉繇,這是哥倆,本來是最有希望聯合的,一個是兗州刺史,一個是揚州刺史,離得也不遠,可惜劉岱是個特麼的就是當代的劉能,整天狂拽炫酷。18路經驗寶寶討董卓的時候讓他殺了一路,補兵最早反補的一代宗師。喬瑁父子被他打死了,直接導致大量玩家退出遊戲,聯盟崩盤,說好的人設呢?然後青州黃巾進犯的時候又特麼的夜郎自大的出兵,吹去的牛還沒得及實現就去找400多年前的夜郎王去了。這充分證明了一個道理:陷害隊友的、搶藍爸爸的都容易被封號。同樣是一個爹媽生的,劉繇就比劉岱強多了,上的了廚房也上的了戰場,帶著太史慈一路橫掃江東,雄踞建鄴,吃香喝辣。可惜了碰到了周郎了,三國大外掛公司的之一吳國科技最牛程式設計師,你說你多倒黴,諸葛亮當年寫碼都被同行周郎擠兌的,電腦被植入了病毒,差點失業。。不是國軍太無能,實在是G軍太狡猾啊。

    劉備,河北人,搞義烏小商品批發的:草鞋、草帽,其實跟上面幾位沒法比。人家都是正兒八經的官二代,紅二代。手裡都有實權,皇叔只是被皇帝當棋子才拉關係封的,不過劉備的傳銷能力賊強,拉攏關羽張飛,這倆兄弟為了表忠心還互殺家人老小。堪稱人類的傳銷骨灰級大師啊,但皇叔就是皇叔,雖然劉備是漢獻帝為搶上單故意拉攏的棋子,但人家就是皇帝的叔叔,怎麼滴?人家愣是能從棋子變成棋手,最後還能開象棋廠子,走江湖,一招鮮吃天下,你行嗎,別吧啦吧啦的,這就是軟實力。老謀深算不屈不撓,縱橫天下,終成梟雄,如果他們全聯合起來,估計笑到最後的就是這位了,但這位哥們最後自己當皇帝了,其實沒啥忠心,就是個幌子,就像傳銷其實沒啥產品一個道理。

    劉曄,這位是有最純的皇家血統的,可惜人家不打不鬧,是個安靜的美男子,絕對的漢末頂級謀士,指點江山、決勝千里,荒唐的是決勝的對手一般是自家遠方親戚,尼瑪狗血啊,幫著曹委員長的帶路黨。所以他與漢室的切割也最徹底,沒辦法,大廈將傾,華蓋已頹,老子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愛誰誰。

    總結下啊,忠心的死的早,糊塗蛋到處跑,有能力的對方更屌。

  • 8 # 沙中土大溪水

    魏晉無法統一的原因

    統一的路複雜而漫長,根本原因就是士族不滅統一無望。

    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禦外族入侵,中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黃河中下游一馬平川的平原,耕種是個好地方,但打仗真不是好地方,無險可守。只有國土外擴至長城一線才能,有效防範入侵。在這地理範圍以南,沒有那個地理結構能可以完全獨立。在這背景下,只有統一才是有效防止戰爭的辦法。否則,就是春秋戰國上百萬人的廝殺。這是其他早期文明體系不多見的,走向兼併,統一是我們的歷史趨勢。秦始皇一統六國就是這一歷史趨勢。

    統一背後也帶來一個大問題,就是管理的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效的管理範圍也就是馬一天跑的距離。所以,邊緣地區根本無法有效管理,秦成功於嚴刑峻法,管理上也順其自然實行嚴刑峻法。但地方上的情況千變萬化,簡單的嚴刑峻法能管過來嗎?秦始皇以滅六國之威還壓得住。但始皇一滅,秦二世即亡。秦末的起義就是秦的管理不顧實際的情況,一味強調嚴格執行。陳勝吳廣起義不就是誤了行程,怎麼都要死,只有起義。這個就是仁義不施,攻守易也的感概。

    秦二世而滅給漢朝的教訓深刻。西漢早期只能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也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史稱文景之治。可一味無為帶來就是地方豪強勢力興起。到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至邊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實國庫,充實邊塞,打擊匈奴的目的,二來就已經顯示出地方豪強勢力的已經影響到漢帝國的政策。此時,漢武帝敏銳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威脅,然後放棄黃老之術,採用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治國理論。這就是以後所有帝國的大政方針。

    但帝國太大瞭如何管理就依然是個麻煩是事,儒術就是一個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覺管理自己多少比嚴刑峻法有效果。這就為什麼要獨尊儒術了。

    但皇帝的是一個人,必須要依靠一部分人間接管理這個國家。漢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齡登基,有客觀條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為之。中間的爭鬥,對錯不論,但帝國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強勢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透過把持察舉,薦舉控制了帝國地方政治形態。到東漢時期就形成了事實上計程車族。東漢光武帝也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援下才建立的東漢,也就開國是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對地方豪強,士族勢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這其後大多是幼齡登基,估計背後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體系有意為之。漢朝就在這些勢力爭鬥中搖搖晃晃走著,無法平衡時,但國家還要管理,這些人只管顧自己利益,沒事還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還是爭爭吵吵,農民只有起義,然後在鎮壓農民起義中,豪強勢力雄起,漢朝滅亡。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援。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援。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援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援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援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併,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利益。於是借隋煬帝東征北韓半島的失敗,關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後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援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樣繼續執行打擊關隴軍事貴族辦法。從開唐,經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後遺症。其實背後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煬帝其實不是什麼昏君,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動機不純。大運河的開鑿,對後世益處甚大。徵高麗也不是什麼錯事,唐朝建立,最後不一樣要繼續徵高麗,這是必須的國家大事。

    由後世遼對宋的威脅來看,以及安史之亂興起於河北三鎮,徵高麗是必須。否則,一開國就在幽州和東北那裡有個地方獨立的敵對勢力,那就什麼事都別幹了。隋煬帝的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失去對這些人的控制,僅此而已。

  • 9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東漢末年的漢室宗親,與那些名為擁漢實欲篡漢的諸侯是一丘之貉,他們怎麼會“合力匡扶漢室”呢?東漢還沒有滅亡,他們自己就想當皇帝了,只是因為時機沒有成熟,不敢貿然行事而已,不然便會落得袁術一樣的下場,剛剛稱帝就被剿滅了。

    東漢末年坐鎮一方宗室,主要有以下幾個。劉虞、劉岱、劉繇、劉表、劉焉,以及後來大器晚成的劉備。這裡面劉備雖有漢室宗親之名卻無漢室宗親之實,他的發跡是完全是白手起家,與前面幾個人不同,所以最後來說。

    這裡對漢室最為忠心的,要數劉虞。他本來治理幽州便政績卓著,後來被封為幽州牧。討伐董卓時,袁紹還有心擁立劉虞為帝,劉虞大怒而拒,並斥責袁紹“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可惜,這樣一個忠於漢室的漢室宗親,最終在與公孫瓚的混戰中被殺了。

    除此之外,心繫漢室是還有劉岱與劉繇。這二人是兄弟,前者為兗州刺史,後者為揚州刺史;前者死於黃巾軍之手,而後者在與孫策的戰爭中病逝。劉虞、劉岱與劉繇都有匡扶漢室之舉,可惜志大才疏,在諸侯混戰中消亡。

    劉焉與劉表是漢室宗親極有韜略而能坐鎮一方的諸侯,但二人均有不臣之心。劉焉趁黃巾之亂勸靈帝分封州牧並毛遂自薦,最早他想去交州,但聽說益州有“天子氣”於是改牧益州。之後,劉焉一方面藉口張魯佔據了漢中,不再與朝廷往來,另一方面“造作乘輿車具千乘”,事實上已經成為了益州的“土皇帝”。劉表也是一樣,荊州穩定之後,也開始“郊祭天地,擬儀社稷”,可想而知如果劉琮有能力繼承荊州,荊州之後也會朝分裂的方向發展。

    劉備也未必好到哪去。曹操稱魏王,他就稱漢中王。曹丕稱帝,他也稱帝。稱帝后不北伐“國賊”曹丕卻要東征孫權,其心可見。王夫之認為劉備只是“利曹丕這弒而已可為名”,是非常有道理的。

    綜上,東漢末年的漢室宗親中,有心匡漢的都沒有能力;有能力的都欲自立,也只能說是天厭漢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6平的房子怎樣裝出大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