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精粹
-
2 # 內在生長
如果你認為時間是屬於自己的,就不會有上下班之別!
上班,你用你的時間去博取集體口中的卻屬於自己的成果,下班你用你的時間去贏得自己的目標,都是自己的時間,全然高效利用,才是時間的真諦!
一旦你去區別上班下班,必有一個會達不到最高效率!
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怎麼樣去運用你的時間!
-
3 # 紹52763895
我不認同這句話。
下班幹什麼並不能代表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比如我下班偶爾會看看書、玩電腦遊戲、買菜做飯、打掃家裡衛生、飯後戶外運動一下等等,我下班做的這些也都不能讓我成為另外的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將這句話改為“你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哪裡,可能會決定你未來是什麼人”會更加準確一點。如果是放在學習上,那麼未來的路可能就會依靠自己所學的東西;如果只是浪費時間,漫無目的的事情上去,未來也就不會有太多的變化了。
-
4 # 備個伴情感樹洞
首先我認同這個觀點
為什麼認同呢?
有個說法叫“一萬小時理論”。
這個理論主要表明,如果想在某一個領域獲得被人認可的成就,那就要在該領域投入的時間大於等於一萬小時。
舉例說明,郎朗透過一系列比賽,贏得“鋼琴王子”稱號,獲得全天下的音樂愛好者關注。而他在練習鋼琴投入的時間大於等於1萬小時。不妨算一筆帳,假設他每天練習8個小時,連續1250天才能達到10000小時。而1250天,假設每天都練一年內連續不休息,則需要3.5年的時間(當然郎朗的練習時間遠超3.5年)。
一萬小時理論說起來很深奧,回味一下,本質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或者“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道理很簡單,想改變自己獲得成就,那就需要在某一個點成為專家,而在成為專家的前置條件是專注修煉1萬小時,正巧你又是一位上班族,每天至少有8個小時消耗在工作上,那麼怎樣才能快速湊夠這1萬小時,答案顯而易見了吧。
不過有種情況例外,假設你從事的工作正巧是你喜愛的方向,並且想在這個方向成為專家……
回覆列表
下班後你幹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認同這句話。
對於一個工作了的成年人來講,白天上班,是被動時間,我們必須跟著單位、領導的安排進度走;下班後到入睡前的時間裡裡,才是我們的主動時間,我們可以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裡,有人選擇刷劇、打遊戲;有人選擇逛街、看電影;有人選擇讀書、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默默努力提升自己。
在前公司裡有個同事,剛進公司時候是品質部的員工,但是人家影片做的好,公司活動影片、宣傳影片、年會影片都是他一個人拍攝製作,經常在朋友圈裡看到下他發的動態,就是在家制作影片、研究影片製作,就這樣過了兩年的時間,公司決定成立一個新的部門:策劃部,並且任命他為部門經理。
如果你有目標,有追求,想提升自己的能力,那就好好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和休息日的時間,社會上有許多人都在默默努力,不斷奮鬥,就像那些在職想考研究生、公務員的人們,利用下班後的時間複習備考,成功上岸的也有許多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