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史春秋
-
2 # 一個人的歷史
丁公確實在楚漢戰爭時,放過了劉邦,也算是救了劉邦一命。但劉邦殺丁公,和丁公本身是否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對於劉邦這樣的人來說,他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順應時變之舉。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同樣的事情,他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這就叫做順勢而為或者說順應時變。
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於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及項王滅,丁公謁見高祖。——《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那麼丁公是什麼時候來投靠劉邦呢?是天下已定,項羽已經被擊敗,劉邦已經成為天子之後,丁公才來投靠。而這個時候,劉邦對於丁公的態度就和楚漢爭雄時有所不同,劉邦的政治策略也從進取便為了守城成。這個時候劉邦最需要的就是臣子的忠誠,而丁公背叛項羽投靠自己,就成了反面教材,這樣的人不殺,天下的人都要仿效他不忠於自己的主公,那自己剛剛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國家秩序如何建立。難道讓這些叛臣賊子得到利益,讓那些治世之臣寒心嗎?
高祖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斬丁公,曰:“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因此,劉邦命人將丁公五花大綁推出轅門斬首示眾,他要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立場:現在天下已定,我需要的是忠於主公,替我治理國家的忠順之臣。而像丁公這樣吃裡扒外、背叛主公、見利忘義之徒,不是我所需要的,但現在想憑藉這種方式,獲得入仕的途徑,對不起,此路不通,反而會丟掉你們的性命!
-
3 # 品茗讀歷史
殺雞儆猴。
丁公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在楚漢相爭中,劉邦已成甕中之鱉,只要丁公下命令,劉邦必定碎屍萬段,以後中國歷史上也就沒有什麼大漢王朝了。
丁公對劉邦是有恩的,對自己的上級項羽是背叛的,吃著西楚的飯,卻為漢家辦事,項羽沒有虧待丁公,不知道丁公怎麼辦了這樣的蠢事。
雖然丁公救了劉邦,但劉邦心裡並沒有真正感激他,也沒有瞧得起他的為人,既然能對項羽那樣,以後也可能對自己那樣,這樣的人反覆無常,一到關鍵時候就可能反水,這樣的人往往要比戰場上正面交鋒的敵人可怕的多,而且示範效應很大,弄不好就會像多米諾骨牌起到連鎖反應。
劉邦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也是基於漢室以忠孝治國,“忠”是排在“孝”前面的,如果臣子對君王不忠,那對君王的統治是個很大的威脅,所以,那個不識相的丁公來管劉邦要官時,劉邦不但沒有給他官,還立即把他殺了。這固然有劉邦翻臉不認人的流氓嘴臉,但也是出於大漢王朝長治久安的需要,對手下大臣敲山震虎、殺雞給猴看,意思說,說對我大漢不忠,這就是下場。
-
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提到丁公對劉邦有大恩,當年彭城大戰,劉邦打得丟盔棄甲,拋妻棄子,狼狽非常。在兩軍短兵相接,萬分危急的時候,劉邦對已經迫近自己的丁公說,大家都是英雄何必相互為難呢。最終,丁公放了劉邦一馬。但是,在項羽被滅後,自以為對劉邦有大恩的丁公,想去劉邦處再謀得一官半職,卻被劉邦斬首示眾。
其被殺原因,劉邦說的明白:
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此時已經時過境遷,逃亡之中的劉邦對與丁公自然是感激涕零,但是安定天下的劉邦需要的卻是對自己忠心的部下,他要借用丁公這顆人頭,給大漢的臣子們上一堂政治課,首鼠兩端的人到哪都吃不開,一定要對自己的主子忠誠,否則丁公就是榜樣。
但是,劉邦殺丁公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彭城之敗,是劉邦敗的最慘的一次,不僅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三萬大軍碾壓,而且在這一戰中,劉邦為了逃命不惜屢次把自己一雙兒女踢下車,自己的父親劉太公、妻子呂雉等都被項羽俘虜,而劉邦自己為了活命,也不得不低聲下氣的祈求丁公。可以說,這是劉邦最狼狽的時刻。此時的劉邦,看到丁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狼狽樣子,而丁公此時要劉邦報恩,正提及了劉邦的痛處,讓劉邦惱羞成怒,最終導致被殺。
拿丁公與他的外甥季布相比,兩人同是項羽大將,季布勇猛非凡,而丁公能夠參與彭城反擊戰,相比也是非常勇猛。兩個情況相似的人,卻境遇大不相同,因為季布多次讓劉邦陷入絕境,讓劉邦深入痛恨,懸賞千金捉拿季布,而且,對敢於藏匿的要罪及三族,處罰不可謂不嚴厲,可見劉邦對季布的痛恨。但最後,季布卻轉危為安,而且在劉邦、呂后、孝文帝三朝被重用。與丁公相比的境遇差太多,還有其他原因:
季布則先有濮陽周氏、大俠朱家以及夏侯嬰幫助,才最終免於殺身之禍。顯示了季布自身的影響力,赦免季布等於又爭取了周氏、朱家等一批在民間有著影響力的豪強,漢朝要長治久安,離不開這一批人的支援。而丁公孤家寡人一個,殺他完全不用考慮這一層關係。
同時,丁公投奔劉邦缺少一個領路人。我們看一下,從項羽陣營投奔過來的,韓信有夏侯嬰、蕭何,陳平有魏無知,季布有夏侯嬰。有這些懂得劉邦內心想法的,提前在劉邦面前美言兩句,"重恩去羞",或許丁公也能得到重用,畢竟劉邦還是聽人勸的。
-
5 # 劉一千五
一 ,劉邦危急之中巧遇"貴人"
劉邦與四路諸侯聯軍五十六萬人馬在彭城會戰中被項羽的三萬精銳擊潰。整個聯軍如同蟻穴被大水衝散,漫山遍野盡是奪路奔逃的諸侯兵。劉邦急忙中被馬車伕滕公夏侯嬰拉上馬車,慌不擇路地見路就跑,一路上奔逃。
滕公越是狠抽馬匹,感覺到馬匹越是跑得慢,心頭越著急,越覺得慢,甚至覺得一切都停了下來。正在惶恐處,山角轉過一隊楚軍,橫著滕公的馬車攔住漢王前進的道路,塵埃散盡處,疲馬嘶鳴。漢王的前面排開一列剽悍的楚國騎兵。兩軍相對,沉默得死地一樣。漢王不得已只得插劍拱手對楚將軍說:我與將軍均是戰場上有聲名的賢人,英雄應該相惜,怎麼可以苦苦相逼,丁將軍是大度之人,請行個方便,日後重謝。
楚將一聽,拔轉馬頭,麾兵而去。漢王奪路衝過。這個放了漢王的楚將就是丁公。他是大俠季布的舅舅。
季布母弟丁公,為楚將。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於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
記住,是丁公在危難中放了漢王一回,如果一刀下去,漢王就沒有了,也就沒有了後來的一連串事情。
可以說,丁公壞了項王的大事。
二,漢王逃脫了,他一路逃亡即使在路上碰上自己的兒女,他也不顧了,因為他怕丁公反悔追來,他照樣跑不掉,搭上兒女,一家人被捉,值不值?後人有的用這件事說漢王無情無義,不配當爹。回頭一想,戰亂中成人男人盡被殺,而婦女兒童還是可以逃生的,何況,楚兵在路上看到蓬頭垢面的兩個孩子,誰知道這對娃娃是漢王的兒女?肯定不知道的更多。漢王這一逃,就逃脫了,幸好在滕公的堅持下,抱上他們逃出了危險之地。
三,漢王劉邦,對待下屬罵歸罵,該捨得的時候還是捨得。從亭長起,跟大哥混的人就多,連信陵君的門客張耳也拖著小弟陳餘來拜訪劉亭長。由此可知,劉邦捨得,與此相應,他也得到相應的人緣。在社會底層時,他明白人心的多樣性和重要性。他恐怕已經明白,這是一個人治的社會,得了人心,何愁大事不成?
四,攻城掠地在戰場,爭取爵祿靠情商。丁公公事私用,找退路,落下不忠的把柄劉邦入關中後,關中地區及巴蜀漢中地區案堵如故,該幹什麼就幹什麼。由於秦王子嬰的投降,武安侯劉邦自認為按照楚懷王的約定,自己應該做關中王。劉邦善待秦人收買人心。目的是要做關中王。
在與秦與楚作戰中,只要能攻城掠地的,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有能力拿下城池的,都用,不管有沒有道德水平,也不管你有沒有忠於劉邦的思想 是不是雞鳴狗盜 之徒 ,反正有能力打仗,在劉邦手下都有地方使用。這是在戰爭時代。引一段《陳丞相世家》的文字說明能與行,也就是能力與道德在戰爭中的運用。魏無知推薦的是能力,不是道德;而前文中的丁公,不珍惜自己的能力 而是以苟且之心對待項羽,從而壞了大事,這讓人十分鄙視。
劉邦從政治需要出發,樹立一種新的思想意識。他要求在家盡孝,在朝忠君。忠孝依舊是這個朝代尊崇的,推尚的。所以,凡與此相悖的均在被摒棄的範圍。
在劉邦看來,丁公不忠於項羽,不忠於自己的本職工作,不盡一個將軍斬敵搴旗的本份,放走國家最大的敵人,應該殺十遍不止。當時的人,都覺得丁公壞了項羽的大事。如果丁公一刀下去斬殺了劉邦,項羽就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歷史可能會有另外的走向也說不定?遺憾的是丁公沒有,而是放了劉邦
在劉邦看來丁公個人對我有恩, 但是為了現在的政治需要 ,還是殺了他為好,因為正好借了他的錯誤,警告現在的臣子們不能向丁公學習,不要犯他這樣的錯誤。
及項王滅,丁公謁見高祖。高祖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斬丁公,曰:“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
首先一條即是忠君。在漢朝,忠孝應該是並列而忠在孝之前的。這是漢王劉邦迫切需要的。漢王要做皇帝,沒有臣子不行,沒有忠心的臣子更不行。
基於此,丁公到死都不明白劉邦為什麼要殺他。丁公實在愚蠢,自己送上門去找死。一是劉邦冷酷無情,二是丁公自己做錯了事。但是丁公不明白。
-
6 # 天晴愛睡覺
劉邦殺丁公並不是因為丁公要官職,而是因為丁公不忠於項羽;劉邦為了拯救世道人心,樹立忠君思想,不得不樹立一個不忠的典型,然後打倒他!
古往今來的皇帝都是造反起家的,但是登基之後卻要求臣民忠君愛國。典型的位置變了,思想也變了;
劉邦和項羽作戰,屢戰屢敗,幸虧項羽陣營裡的叛徒項伯和丁公放水,劉邦才幾次死裡逃生;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為了劉氏江山永固,就不得不宣傳忠君思想!於是勢必對不忠之人進行清算,但是項伯是項家後人,有一定的象徵意義,肯定是不能殺,容易激化矛盾;那麼丁公就必死無疑了;
說白了就是樹立一個典型:不忠之人不得好死,哪怕是不忠於項羽,我劉邦也容不得他;所以如今我劉邦做了帶頭大哥,各位一定要忠心耿耿,否則下場如同丁公!
-
7 # 萊恩校尉
人嘴兩張皮,怎麼說怎麼有理。丁公找劉邦的時間不對,如果是天下未定,劉邦還需要告訴世人只要能放他一馬,給他活路他就會知恩圖報的時候丁公來投劉邦會重賞。
當天下已定劉邦需要的是讓臣子絕對忠誠於自己是丁公就是個好教材,正好可以殺之佈道,讓臣子們都記住不可背叛主人。
-
8 # 2許雲輝
丁公即丁固,楚漢時項羽部將,季布(原楚將,後為漢臣)之同母異父弟。
公元前205年4月,楚漢發生彭城大戰,楚軍3萬發動突襲,半日內擊潰漢軍56萬。劉邦主力被殲,最後“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丁固率部圍困劉邦殘部,將劉邦在內的數十騎壓迫在彭城西予以圍殲。兩軍短兵相接時,狼狽鼠竄的劉邦披頭散髮哀求丁固:“丁公何相急之甚!兩賢豈相厄哉!”丁固不忍痛打落水狗,“引兵而還。”
劉邦撿了一條小命,惶惶如喪家之犬,拋下妻兒逃生。其後,他捲土重來,最終滅楚。
劉邦建漢後,丁公謁見劉邦。劉邦喝令將救命恩人捆綁示眾,宣佈罪名:“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丁公也!”
丁公被斬殺後,劉邦得意洋洋宣稱自己斬殺救命恩人的目的在於:“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毋)效丁公!”
-
9 # 長島男爵
丁固,薛縣人。
早在劉邦攻破彭城之前就先攻破了薛縣,劉邦有一個習慣——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必然拜訪當地的名人名士,丁固作為薛縣有頭有臉的人物必然受到劉邦的拜見,這也是為什麼丁固和劉邦認識的原因。
也就是說丁固先降了劉邦,後來看劉邦敗了又投降了項籍……先有劉邦放過丁固,後有丁固“放過”劉邦,其人兩面三刀,如果躲起來也就算了,非要出來噁心人,不殺他殺誰?
而且丁固能夠做主“放過”劉邦,很有問題,丁固這麼做其他楚人答應嗎?說明丁固身邊沒有忠於項籍的人,進一步說明丁固不是項籍嫡系,並且追趕劉邦的人很少雙方拼起來丁固不見得能佔得了便宜,所以“放過”劉邦的作用其實是大打折扣的。
-
10 # 好話說不完
丁公,秦朝末年薛縣人,西楚霸王項羽的武將,是季布的舅公,同季布都是項羽手下的將領。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決戰。項羽被劉邦打敗,自殺於烏江旁。
項羽失敗後,丁公想著要不是當初我放了劉邦,他不可能有今日。於是去找劉邦想著要個一官半職,劉邦卻殺了他,理由是“丁公為項羽手下,卻對我仁慈,不但不殺我還放我走,這種背主求榮的人當然要殺了”。劉邦這時霸業已成,丁公想用之前的恩惠換取官職。但翁城時劉邦沒有殺他,彭城時他沒有殺就邦,按理來說一命還一命已經兩清。丁公卻還要以當初劉邦戰敗時放過劉邦為理由換取官職,這對當時的劉邦來說留著他就是恥辱,肯定要殺了他。
回覆列表
丁公是項羽的部將,史書把他的身份記模糊了,多認他是季布的舅舅。季布名氣很大,項羽“五虎上將”之一,多次把劉邦打得屁滾尿流。另外,“一諾千金”的成語就是為季布量體裁衣。項羽被滅後,劉邦不計前嫌,重用了昔日仇敵季布,給了他中郎將一職。而曾經救過劉邦一命的丁公卻被殺頭。劉邦什麼套路?一頭霧水。
丁公為什麼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呢?故事還得從彭城之戰說起。
秦朝滅亡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封分十八路諸侯,以“天下共主”自居,設國都於彭城。不久,齊國田榮因沒有得到封賞,憤憤不平,發動叛亂。田榮故意拆臺,項羽很沒面子,於是率軍平叛。彭城遂成了空城一座。
讓項羽做夢沒想到是,原本打算老死蜀地的劉邦卻趁機殺出關中,並糾結起56萬大軍將彭城佔領。最讓項羽氣憤的是劉邦還整天在城裡大吃大喝、享用他的妃嬪。是可忍孰不可忍,項羽怒髮衝冠,遂率3萬精兵殺回彭城。
讓項羽再次意外的是,劉邦的56大軍不堪一擊,很快被殺得七零八落。而劉邦則趁亂出逃,直奔沛縣去接家人。項羽得知劉邦行蹤後,馬上派部將丁公前去追擊。
其實,劉邦的家人早已得到劉邦兵敗的訊息,為了不被楚軍抓獲,他們自行出逃避禍。劉邦回到家後,發現家裡空空如也,只好折返他處。而就在趕路的時候,恰好遇到了自己的一雙兒女,於是把便他們裝上馬車。
這時,丁公率追兵趕到,劉邦只好快馬加鞭,拼命的往前奔跑。但是由於車子太重,始終不能擺脫丁公的追擊。最後,劉邦走投無路,乾脆也不跑了。
丁公指著自己的鼻子,用懷疑的口氣問劉邦:“鄙人算是英雄嗎?”
劉邦哈哈一笑:“你把我堂堂漢王搞的如此狼狽不堪,難道還不算英雄嗎!”
劉邦明顯是給丁公戴高帽子,而丁聽了很受用,於是放過了劉邦。
隨後,死裡逃生的劉邦到下邑投奔大兄哥呂澤。在呂澤的幫助下,收拾殘部,再戰項羽。由此,楚漢之間在滎陽、成皋、廣武一帶展開了長達三年之久的拉鋸戰。最終,劉邦將項羽圍殲於垓下,楚漢之爭結束。
公元前202年,劉邦於定陶稱帝,建立大漢王朝。劉邦稱帝后,第一時間頒佈了追殺項羽舊部的命令。這時,丁公也只好躲藏起來。
可是沒過多久,劉邦又改變了做法,不僅不再追殺項羽舊部,而且還將許多人赦免重用。這下丁公又坐不住了,因為劉邦重用了許多人,且封了許多功臣,可偏偏對他這個救命恩人不聞不問。
也許是貴人多忘事。丁公決定親自走一趟,到長安向劉邦請賞。劉邦高座龍椅,見來者是丁公,馬上一聲令下,將丁公斬首。丁公臨死前,大罵劉邦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殺丁公呢?有三條理由。
一、怕自己當年的狼狽事兒被說出去。因為在被丁公追擊的過程中,劉邦數次將自己的一雙兒女踹下馬車。而且,劉邦還主動低聲下氣求丁公放過自己。如今丁公出現,猶如在揭劉邦的傷疤。另外,當年的糗事一旦被丁公“炫耀”出去,他這個皇帝的臉更不知道該往那兒擱。
二、殺雞儆猴。丁公問劉邦:“你為什麼殺我?”劉邦說:“你對項王不忠,害得他失去江山!”這頂“賣主求榮”的帽子扣的真大!實際上劉邦是在做給臣子們看,對主人不忠就是這樣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