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弋南海
-
2 # 繁榮昌盛186050430
定性基本準確!康熙是滿人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從少年天子做到老成持重,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雍正中年繼位,在位時間雖短,但勵精圖治,改革創新,是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乾隆成年繼位,坐享其成,自命“十全武功”,然一生寫了4萬多首詩詞,卻廣為傳誦的很少,而清朝下滑從此開始!祖孫三代帝王中乾隆歷史地位最低!
-
3 # 小沈雜談
康乾盛世前後持續100多年,是封建社會最後的輝煌。由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清高宗乾隆共同創造的。這三位皇帝裡面,我個人認為康熙作用最大,是盛世的開創者。雍正是著名的守成之君,保持住了清朝的繁榮局面。乾隆最差,將父親留給他的大好局面毀之殆盡。
但評價歷史人物又是非常困難的,我們要站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去客觀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去認識封建君主。
乾隆,名愛新覺羅-弘曆。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在位時間長達60年,在中國歷史上僅次於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他25歲繼位,年輕的天子渴望做出一番事業,於是在繼位後 ,果斷的採取措施來發展經濟,整頓吏治。他在位的前半期,應該社會經濟還是得到了發展。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乾隆好大喜功的性格也就逐漸展現出來了,他於1751年開始下江南,每次都是花費巨資。他還自稱“十全武功”,經常發動戰爭(僅管有些戰爭為中國現在的疆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與此同時,還有後期的官場吏治腐敗,貪汙盛行。整個社會在此時已經毫無盛世的樣子了,以至於再嘉慶初年就爆發了白蓮教大起義 ,清朝從此一蹶不振,康乾盛世也就成了歷史。
-
4 # 悠悠觀星雲
就這三位來說,乾隆的確是最差勁的,雖然年輕的時候乾隆也的確是勤勤勉勉,但後來越來越好大喜功,總想標榜自己是十全皇帝,千古一帝,但卻勞民傷財,單是幾次遊歷江南就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搞的國家最後國庫空虛,人民負擔沉重,國家整體實力也停滯不前
回覆列表
是也不是
許多電視劇常說乾隆因為好大喜功、多次南巡、大修園林,才導致晚年國庫空虛。我必須強調一點,這是不正確的,整個乾隆年間國庫一直是保持充裕狀態的。
乾隆時期是中國古代財政制度的集大成,但問題是西方人搞出了銀行,貸款,債券這些技術爆炸,中國只能面對未來的“降維打擊”
雍正時代的三大改革讓清代的財政制度保持了一貫的高效和節制,並保證了政府的財政充裕。國家每年獲得的財政收入每年都在四千萬兩白銀上下。
以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為例,這一年的財政收入為4854萬兩白銀,財政支出為3451萬兩白銀。
由於乾隆時期的統計制度還不完善,這次統計也並不完全,各有一些專案沒有統計,但整體上的大數都應該包括在內了,可以說這一年是中國古典財政制度的輝煌……
財政收入方面,最主要的專案是地丁銀,為2991萬兩,佔總財政收入的60%。為給官員發養廉銀而收的耗羨也達300萬兩。清廷按照規矩,每年會向社會的富裕人家出賣一定的監生功名,這又能獲得300多萬兩。
鹽是許多王朝的大利,清代仍然實行一定的專賣。但是,和漢、唐、宋的鹽稅佔了總財政的一半相比,清代的鹽稅收入是適度的,只有574萬兩,僅僅佔總收入的12%不到。
除了鹽之外,另一個收入是關稅。這裡的關稅不是對外關稅,而是在國內的各個關卡收稅,相當於一種間接商業稅,這種稅有540萬兩。關稅所代表的商稅在總財政中佔比只有11%,也可以看出清前期的財政重心仍然放在了農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