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東港區任家臺碧海旅館

    主要與中國文人的特殊情感所決定的。中國詩人大多是懷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們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不免要寓於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當詩人看到欣欣向榮的景象,而自己又無法作為的時候就會傷春;秋天則是收穫的季節,又是將近冬天的時候,看到那凋零的落葉,詩人們一方面感嘆歲月不饒人,另一方面也為自己一事無成所慨嘆,這樣就會產生悲秋的情緒。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悲秋詩人是宋玉,他的《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可看做最早的悲秋名句。

    首先,中國文化是各國文化中最講究天地自然的了。

    除卻詩詞,我們在看古人的賦、記、行、散文等各種題材的文章和史書、傳奇、小說中的言論時,常常看到古人用大自然中動植物的習性規律打比方講道理。

    道家作為我們中國的本土宗教,也提到“道法自然”,講究陰陽五行,順應自然。

    中國古人有著觀察自然和體悟自然地習慣。這是一種其他國家的歷史風俗文化所不能提供的氛圍,一種隨血脈流轉的社會習性。

    所以對於時時徜徉在自然中地中國文人來說,春去冬來的轉換是最鮮明不過的了,也最容易情隨事遷,影響到他們的情緒。何況古人也不會有什麼鋼筋水泥根本感受不到自然地問題,幾乎是時時刻刻都處在自然中。

    第二點,說白了也確實是閒的。

    中國自古看重讀書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統治者給了讀書人極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福利。朝廷總把讀書人供著,提供衣食讓他們生活無憂。所謂“刑不上大夫”只是讀書人的特權與優待的一種,甚至除了謀逆,皇帝都是不能殺讀書人的,只能流放到很偏遠的地方,蘇東坡就是這樣。一個窮秀才,保暖都無法保證,但秀才是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就憑這一點他就有了縣令都很難輕視的底氣和地位。

    讀書人的幸福生活是掙扎求存的老百姓難以想象,更是夢寐以求的。而安逸計程車大夫不用操勞,也就只能風花雪月吟詩作賦了。而隨手拈來、俯首即是的作詩素材,也就是大自然了。

  • 2 # 明月奴

    古人喜歡悲秋,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秋天中原地區逐漸轉涼,百花凋零,草色枯黃,給人一種荒涼的心理對映,反應在文化上多是悲壯,消極頹廢。

    第二,天涼了,行人,征夫也是該加衣的時候了,這時候夫妻之間的思念應該特別的深吧,所以八月十五是團圓節,也是催促人趕快回鄉,有人在等你,也有人在思念你。

    第三,候鳥開始想南部遷徙,成群結隊,讓人也生出思鄉之情,想念家人。尤其是那落單的鳥兒悽迷的叫聲更是令人難以自持。

    第四,我們是農耕文明,秋天意味著該收莊稼了。農忙季節正是需要勞力的時候,這一年的收成全在這幾天。

    第五,秋天行人越是孤單,尤其是冷冷清清,怎麼叫人不思念,但是行人闖出名堂家裡人的期望要有落空了,悲壯悲的是有家難回壯的是有一種建功立業的期許。

    這幾天秋日更濃,我生活的城市已經開始供暖了,我也想我的父母,可是有什麼辦法呢。我想古人也同今人一樣,只是他們更有文采,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曖昧的感覺是怎樣的?有哪些曖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