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曉夜談

    武安君白起在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有人覺得他戰神無敵,英雄蓋世,一生南征北戰為秦國的崛起以及最後秦朝的統一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但也有些人則覺得白起太過殘暴,一生殺人無數,長平之戰更是屠殺四十萬降兵。

    當然,歷史真相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後世之人只能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

  • 2 # 左岸淘沙

    其目的是為了誅心。

    公元960大年初四宋太祖趙匡胤被黃袍加身。諸位是被迫,也就是說是不願意的,事實真是如此麼,其實不然,這個其實蓄謀已久。

    趙匡胤黃袍加身

    天時它來了。時間正是大年初四通曉天文的苗訓說他看到了2個太陽這不預示著要改朝換代?時辰已到直登那皇帝寶座。螢火之光豈敢與日月爭輝,至此柴宗禪位。歷史是相似的開創了開皇盛世隋文帝楊堅不也是接受了北周靜帝的禪位嗎,區別是一個是忠臣,一個是外戚奪得了皇位。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公元96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此時趙匡胤是以登基3年。深知跟隨他多年的部下早已大權在握,怕他們起兵謀反,太祖是任慈的,想當年齊王韓信是被呂后與蕭何用計殺害(一種說法是被呂后的侍女們拿鐵錘打死,另一種死於長樂宮的大鐘之下,被竹刀或桃木劍下},死得相當之慘。太祖只是通過比較溫和的方式卸掉將領兵權,善。

    宋太祖崇武廟祭拜

    公元963年4月宋太祖武廟祭拜,看那秦國將神白起立於武廟左側首位。古時以左為尊

    怒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隨即將其移除。其說法自然是為了誅心,也是為了告誡下屬說只有忠於國家才配尊享與廟堂,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實在是高,過後天下就是趙家之天下。

    武廟十哲: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副祭祀,名將十人,左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右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總結

    在古代功高蓋主必受其主猜忌,唯有避其鋒芒才能明哲保身。樹秀於林風必毀之,宋朝的崇文抑武導致金軍壓境以求和納稅來解決戰爭,但同時宋詞是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的繁榮景象。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抒寫了報國無門的悲涼。

  • 3 # 小可時間

    趙匡胤去武廟祭拜,因為看到白起勃然大怒,表示白起不配待在上面,其實原因只是這麼單純嗎?咱們先了解一下武廟,秦武安君白起,宋太祖趙匡胤。

    據《新唐書》卷十五 禮樂五所記載的“武廟十哲”的史料:唐朝開元十九年,玄宗皇帝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秦武安君白起出自羋姓,楚國白公勝後裔,唐代許多白氏墓誌銘詳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孫白公勝。《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白乙丙之說已考證為以誤而錯。

    白起善於用兵,與來自楚國的秦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是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徵南唐,多有功績。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宋初,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漢,南有南唐等一些小國家。宋太祖在位期間,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使國家逐步走向統一,同時通過採取“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定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國家呈現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趙匡胤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

    二:趙匡胤為人仁和,注重義氣,還有就是他因為不忍對以前對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大開殺戒,所以才杯酒釋兵權讓他們得以善終。

    據傳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份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朝打敗宋朝,佔領皇宮時,才發現這份檔案的存在。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三點:(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王朝的政治上。

    三:自己姓趙,白起殺的四十萬降卒是趙國士兵,所以公報私仇,不過這個說法應該有點勉強。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 4 # 我是趙帥鍋

    其實呢,趙匡胤此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這是在公元963年,趙匡胤先是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們的實際權力,接下來趙匡胤還需要在思想上、在精神文化上對武將進行洗腦,讓他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光榮,這樣才能真正長遠解除武將的威脅。於是,趙匡胤便將目光拋向了歷代武將的聚集地——武廟。

    武廟,它與祭祀孔子的文廟相對,主要是祭祀武成王姜子牙及歷代良將的廟宇,始置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當時以姜太公為主祭,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分別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他們又被稱之為“武廟十哲”。

    後來,歷代君王對配享武廟的成員都做過或多或少的調整,等到北宋建國時期,在武廟享受祭祀的武將人數,已經增加到七十二人,又稱之為“武廟七十二將”。

    在這一年的四月,趙匡胤來到了武廟,在去武廟之前,他先去文廟,在看完眾多配享孔子的文臣之後,趙匡胤臉色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隨後他又來到武廟。前面說過,趙匡胤來看武廟絕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目的的,他想要給武將們樹立一個新的思想風氣。

    所以,當趙匡胤來到武廟之後,立馬就開啟了找茬模式,排在第一位的白起立馬被趙匡胤擰了出來,他指著白起的畫像說道:“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

    這段話翻譯一下就是:白起殺過降兵,這是為人所不齒的,所以不配待在武廟裡受人祭祀,於是白起就這樣被趙匡胤踢出了武廟。

    要知道,白起從武廟建立之時,就被放在武廟之中供世人祭祀,而且是排在左列第一個,這一晃僅三百年過去,沒有哪一個君王對此提出過異議,結果趙匡胤上來就拿白起開刀,顯然並不是真的因為白起殺過降,因為從軍事上來說,當時白起殺降是非常明智的決定,趙匡胤作為軍旅出身的皇帝,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

    事實上,趙匡胤之所以上來就拿白起開刀,主要是因為白起晚節不保,尤其是他曾忤逆過秦昭襄王。

    對趙匡胤來說,白起的這種行為,本質就是不忠的表現,所以必須踢出。只有這樣才能讓武將們明白,哪怕你戰功再高,但只要對君王有一絲的不敬,也不配享受祭祀。總而言之,要以聽君王的話為榮,以忤逆君王的話為恥。

    接下來,趙匡胤便以“功業始終無瑕者”為標準,大刀闊斧的對武廟七十二將進行大調整。

    於是又有22人被踢出了武廟,分別是: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慕容紹宗、樑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

    與此同時,趙匡胤又重新補進去23人,分別為:漢灌嬰、後漢耿純、王霸、祭遵、班超、晉王渾、周訪、宋沈慶之、後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後周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璟、渾瑊、裴度、李光顏、李愬、鄭畋、樑葛從周、後唐周德威、符存審。

    細心的人可以發現,上面那些被踢出武廟的人,要麼是沒有做到從一而終,要麼是晚節不保,要麼是在道德上存在汙點;至於那些被補進武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皇帝從忠心耿耿,說通俗點,就是老實本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趙匡胤通過這樣一番操作,也是向世人創達了一種新的觀念,那就是北宋帝國需要的是老實本分、安分守己的武將,而不是有抱負有雄心有魄力的武將。總而言之,武將要以聽皇帝話為榮,以不聽皇帝話為恥。

    明白這一點,大家就應該能明白,趙匡胤做的這一切,其實就是為了在思想上控制武將。

  • 5 # 千古君

    建榮二年(961年),趙匡胤在親臨武廟時,看見白起的畫像在各名將中時說了一句:“起殺已降,不武之甚”。

    而兩年之後,等趙匡胤再次親臨武廟面對白起之像時,他又說了一句:“此人殺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於此”?並且還讓人把白起的畫像從武廟剃除了。

    趙匡胤為何如此呢?

    主要是趙匡胤不滿白起殺降兵。

    這裡就要說一下,趙匡胤稱帝后對武將的武德標準了。

    在趙匡胤經歷過五代十國那個戰亂的時期之後,他十分清楚武將如果濫殺無辜或者凶悍跋扈會對國家產生多大的混亂。

    也是因此,他在立國與統一的實踐過程中非常在意武將的武德。

    比如,在曹彬、潘美受命率大軍征伐南唐時,趙匡胤特別預先告誡二人: “城陷之日,慎無殺戮。設若困鬥,則李煜一門,不可加害”。

    再比如,趙匡胤在收兵權時,他選擇並採用了和平的方式,即杯酒釋兵權。

    這些,都是趙匡胤對武將武德的態度,他不希望武將們濫殺無辜。

    趙匡胤這麼做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宋朝初期的政權建設和社會穩定的要求。

    最後,如果有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看看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一經出版,暢銷數十年,成為讀者瞭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物。

    本書不僅對想了解中國歷史大事的讀者有用,而且對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 6 # 晨曦中前行的人

    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齊楚趙魏韓、燕、秦、………

    三家分晉,晉國當時是中原第一大國;秦居西部,楚居南方,齊魯居東方,晉居中原。

    晉國後期廷臣居功的六卿:韓趙魏智範、中行氏控制了晉國的命脈。後期範氏、智氏、中行氏作亂,魏氏、韓氏、趙氏平定叛亂;晉國勢萎、三家分晉。魏武侯、韓哀候、趙武侯三家各霸一方,成一方之國!

    在攻伐略戰時的白起,在秦朝是戰神聯盟中的領軍人物。在攻戰趙國時因趙括紙上談兵致趙國兵敗國衰,數十萬大軍投降;被白起坑殺。累累白骨成就了將名,故有一將功成萬骨枯……

    白起在秦朝兼併天下結束之際被秦始皇賜死也不足為奇。

    趙匡胤的先祖就是趙國後裔,所以趙匡胤所做也就在情理當中。趙匡胤建國後採取“杯酒釋兵權”在歷史上留下千古美談。

    趙匡胤看到唐朝分權而亡,故宋朝建國後採取集權制;自己亦在斧光燭影中身死,趙光義在鮮血中坐上了龍椅。宋朝採取的集權制最終導致了軍隊的退化乃至後期國破家亡。

    天下紛擾皆為利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治國方略焉有常勢,寬則嚴之、嚴則寬之!

    得民心者得天下!

  • 7 # 元二使安西

    趙匡胤將白起從武廟中剔除,主要原因是因為白起殺降,具體經過且聽我仔細說來。

    一、何為武廟

    武廟其實是武成王廟簡稱,裡面供奉的是太公,因此也被稱為太公廟。唐高宗上元年間,太公被加封為武成王,廟內始置亞聖、十哲等,後又加七十二弟子。

    是否覺得這配置很眼熟?對,是仿照文廟,也就是文宣公廟來的。

    五代十國時期,樑廢從祀之祭,後唐復之。

    宋建國之後,太祖建隆三年,下詔重修武成王廟,與國學相對,並對配享的謀臣、名將重新整理,特別加入唐末以來"勳績尤著者以聞"。

    因此,宋初重建武廟時,對供奉人員進行了一次大調整,但此次調整時,白起並未被剔除,他的除名,乃是太祖親自點名。

    可見白起被除名,關鍵原因就在於宋太祖對他殺降的名聲非常不滿,覺得此人不配被稱為武將。

    事實上,宋太祖一直不主張濫殺,尤其是殺降。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詔令屬下不得濫殺後周大臣,結果王彥昇擅殺韓通,儘管他有擁龍之功,最後也被宋太祖算賬,"終身不與節鉞",也就是沒有與官職對應的符節儀仗。

    王全斌伐蜀立下大功,但因為殺降貪財,反而被問罪。

    由此回溯前事,宋初太祖將白起逐出武廟,實際就是一個訊號,表明他不願望殺降的強烈願望,可惜王全斌並未接受到這種暗示,或者說明知故犯,最後吃了大虧。

    比如建隆年間的調整,就增加了23人,舊配享者退22人,被清退出去的有十哲中的白起、吳起、韓信,以及六十四將中的廉頗、彭越、周亞夫、關羽、張飛等人。

    宣和年間,白起、孫臏、廉頗、關羽、張飛等人又被請回。

    由此可知,時代不同,名臣武將們的待遇也各不相同,然而,配享與否,都是活人的事,地下無知,死人又知道什麼?

  • 8 # 小祁說歷史

    武廟是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的廟宇,始置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當時以姜太公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而秦武安君白起正是這十人中排名第一的!

    但是北宋建立後,當宋太祖趙匡胤巡幸武成王廟看到白起的畫像時,突然指著白起的畫像說:“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然後就命人將白起的畫像摘除了,白起也就這樣被趙匡胤踢出了武廟,而他的理由就是白起殺過降兵,這是為人所不齒的,白起也就不配在這武廟裡受人祭祀。

    眼看著趙匡胤挑了一個功業有瑕疵的白起出來,左拾遺知制誥高錫就上疏說王僧辯不克善終,也不適合在配享之列。趙匡胤一想,那就順便對武廟進行清理一下,命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和高錫一起裁定,取功業始終無暇者。

    結果就是武廟的一次大洗牌,有22人被踢出了武廟,分別是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慕容紹宗、樑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這些人都是他們認為功業有瑕疵的人,然後就都被踢了出來。

    在我看來,趙匡胤之所以要這麼做,也是有其時代背景的。雖然趙匡胤兵不血刃就篡奪了後周江山,但是想要統一天下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統一天下,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投降了之後呢,殺降的先例又不是沒有,所以誰心裡也沒個準。而趙匡胤在這個時候將殺降的白起踢出武廟正是給那些仍想做困獸之鬥的君主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只要你們來降,我大宋一定予以優待!我想這正是趙匡胤這個武將出身的皇帝的智慧吧!

  • 9 # 楓葉0829

    武廟是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左起第一人武安君白起。後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

    而到了宋朝初年,武廟裡共有古今七十二將,直到乾德元年,趙匡胤去了武廟,將武廟七十二將大換血,可知的是趙匡胤並不僅僅是將白起換出,當時一共換了三十二將,而對於白起,趙匡胤有言曰:

    “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

    而這所以趙匡胤將武廟大換血,只不過是四個字“始終無暇”。

    趙匡胤將武廟中武將的判定標準由武功優先變為了道德為先,而這一切趙匡胤是早有預謀的。

    宋朝的建立,相對於其他朝代來說,腥風血雨少了很多,但是整個宋朝對於武將的抑制是作為國策一直未變的。趙匡胤以武將之身,行篡位之事。其心中對於武將是充滿了警惕的。

    白起移出武廟一事,可以看成是趙匡胤對當朝武將的一種警告,警告其不要有不該有的心思,否則的話,無論戰功如何,都將不會有好下場。此外,趙匡胤獨指出白起殺俘一事,也是在向天下人展示自身的仁德,畢竟白起殺俘一事確實是飽受後人詬病,也是白起最令人爭議的一點。

    將白起移出武廟,既警告了武將,又能展示自身的仁德,何樂而不為呢。

  • 10 # 中天月孤流

    關於武廟的由來及歷史發展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皇帝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並稱武廟十哲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

    宋朝建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

    左拾遺知制誥高錫因上疏論王僧辯不克善終,不宜在配享之列。乃詔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與錫別加裁定,取功業始終無瑕者。

    乾德元年(963年,北宋太祖趙匡胤的年號,共計6年)六月癸巳,昭等議升漢 灌嬰、後漢 耿純、 王霸、 祭遵、 班超、晉 王渾、 周訪、宋 沈慶之、後魏 李崇、 傅永、北齊 段韶、後周 李弼、唐 秦叔寶、 張公謹、 唐休璟、 渾瑊、 裴度、 李光顏、 李愬、 鄭畋、樑 葛從周、後唐 周德威、 符存審二十三人;

    退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 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 慕容紹宗、樑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 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二十二人。詔塑齊相管仲像於堂,畫魏西河太守吳起於廡下,餘如昭等議。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對武廟的祭祀名單又有調整,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兩廡六十二人兩組,雖無十哲之名,仍有其實。

    名單如下:主祀:武成王姜太公(無考)。配享:留侯張良(河南),陪伴在姜太公旁邊。配享於殿上:共十人。

    東側西向: 管仲(安徽)、孫武(山東)、樂毅(河北)、諸葛亮(山東)、李績(山東)

    西側東向: 田穰苴(山東)、范蠡(河南)、韓信(江蘇)、李靖(陝西)、郭子儀(陝西)

    從祀於殿外廡間:共六十二人。

    按省份劃分西向:

    白起 (陝西) 、孫臏 (山東)、 廉頗 (無考) 、李牧 (河北)、 曹參(江蘇)、周勃(江蘇) 李廣(甘肅)、霍去病(山西)、鄧禹(河南) 馮異(河南)吳漢(河南)馬援(陝西)皇甫嵩(甘肅)鄧艾(河南)張飛(河北)呂蒙(安徽)陸抗(上海)杜預(陝西)陶侃(江西)慕容恪 (遼寧)宇文憲 (內蒙古) 韋孝寬 (陝西) 楊素 (陝西) 賀若弼 (河南)李孝恭 (甘肅) 蘇定方 (河北) 王孝傑 (陝西)王晙 (河北) 李光弼 (遼寧)東向:吳起(山東)田單(山東)趙奢(河北)王翦(陝西)彭越(山東)周亞夫(江蘇)衛青(山西)趙充國(甘肅)寇恂(北京)賈復(河南)耿弇(陝西)段熲(甘肅)張遼(山西)關羽(山西)周瑜(安徽)陸遜(上海)羊祜(山東)王浚(河南)謝玄(河南)王猛(山東)王鎮惡(山東)斛律光(山西)王僧辯(山西)於謹(河南)吳明徹(江蘇)韓擒虎(河南)史萬歲(陝西)尉遲敬德(山西)裴行儉(山西)張仁亶(陝西)郭元振(河北)李晟(甘肅)

    宋朝建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

    關於這句話,通俗的理解就是:白起殺降,特別不是英雄,怎麼能在這享受祭祀呢,叫人把他拿走。

    1.其中“受享於此"的此是否有其他含義呢,當時白起的位置,位於武廟主殿左起,古代以左為尊,白起此時相當於,除主祭太公,配享張良之外的第三人,或許對於趙匡胤看來,殺降的武安君不適合呆在這個位子,下詔將之換成管仲,可見當時趙匡胤對於管仲的喜愛,從十哲之外一下子,提到十哲之首,濃烈的個人情感因素,不得不讓人懷疑,此為有預謀的操作。

    2.再看當時由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商定“功業始終無瑕者”二十二名單中,退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 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 慕容紹宗、樑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 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二十二人,並沒有白起,可見白起只是不適合呆在第三的位置,並不是不能待武廟,所以說趙匡胤只是在找藉口。

    3.從宋徽宗宣和五年的名單中,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白起的名字,因此可以推測白起只是被從主殿換到了殿外廡間,畢竟一句“有違祖制”的帽子,不是徽宗所願承擔的。

  • 11 # 小常故事

    武安君白起在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有人覺得他戰神無敵,英雄蓋世,一生南征北戰為秦國的崛起以及最後秦朝的統一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但也有些人則覺得白起太過殘暴,一生殺人無數,長平之戰更是屠殺四十萬降兵。

    但不管怎麼說,白起在歷朝歷代武將當中的地位卻是毋庸置疑的,看遍古今中外,能與其在軍事才能當中比肩的也是鳳毛麟角,在整個戰國時代,白起更是位列四大戰神第一,在秦漢時期也受到了無數武將的追捧。

    到了唐開元十九年時,唐玄宗大筆一揮,下令建造專門祭祀的廟宇,經過一番商討後,決定命名為尚父廟,以周朝開國太師姜子牙為主祭,並以張良為副祭,隨後又選取了歷代良將為十哲,陪伴在姜子牙的身邊,共同享受香火,白起便位列這十哲之中。到了唐上元元年時,唐肅宗又對該制度進行了一些調整以及改革,首先是改尚父廟為武廟,尊姜子牙為武成王,跟孔子一文一武比列,並且將其廟宇也仿照孔子文廟的建造規模來翻建。之後,唐德宗在任時,又選取了如霍去病王翦等六十四將,與文廟當中的七十二子所對應,而白起等人也就成為了所謂的武廟十哲。

    武廟自建立以後,香火就一直頗為昌盛,唐朝許多皇帝以及一些王公貴族都曾去武廟祭拜過。即使在唐朝滅亡後,武廟也受到了之後歷朝統治者的重視,不過都按照其想法刪減了一些東西,尤以元代刪改的最為嚴重,剔除了許多武將。到了明清時期,武廟便指供奉關羽的廟宇了,姜子牙的武廟逐漸被取締。

    在宋朝建國初期,趙匡胤一統天下後,也來到了武廟對姜子牙進行祭拜。來到此處後,趙匡胤按規矩上香,在這之後,他繼續端詳了上面供奉的諸位武將,在看到白起時,趙匡胤勃然大怒,並表示白起不配待在上面。

    而白起不配的理由,就是因為趙匡胤屬於貶白起一派。趙匡胤比較注重義氣,為人仁和,從他杯酒釋兵權,以及在奪了老柴家江山後對他們的愧疚,就可以看出趙匡胤脾氣算是比較溫和了,起碼比同為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好上太多。正因他具有如此性格,才對殺人無數的白起產生了厭惡。所以他下令將白起的雕像搬了出去,從此不再讓其享受武廟香火,武廟十哲就變成了九哲,雖說後來又被頂替上來一個郭子儀,但其中有太多私人感情,按郭子儀的度量以及成就而言,不配待在武廟十哲的位置。

    不知趙匡胤是否有考慮過,若是昔日長平之戰,白起不殺那些降兵,那他該如何去處理呢?釋放無疑是放虎歸山,而留下卻足以把秦國給吃窮,甚至還可以作為內應,所以說,雖然殘酷,但白起那時的選擇似乎頗為正確.

  • 12 # 蝴蝶花雨

    趙匡胤去武廟祭拜勃然大怒,認為白起不配作為十哲,享受香火,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恐怕要從跟深層次去考慮。

    白起太過殘暴,長平之戰坑殺十四萬降卒太過血腥。趙匡胤注重義氣,為人謙和。就是自己奪了柴氏的江山,他也覺得自己對老柴家心有愧怍。他白起面對已經投降的士兵,還能舉起屠刀,這自然是他不可以承受的。

    宋朝建立,趙匡胤就開始通過“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來加強中央集權,展開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改革,努力革除五代十國以來的弊端。而趙匡胤正是這個轉折階段中的關鍵人物。趙匡胤自己為人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崇尚節儉,嚴於律己,為史學家所津津樂道。但是,他為什麼要將白起請出武廟呢?

    第二,為了推行自己政治主張的需要。趙匡胤認為白起殺人太多是失德行為,但是他自己殺人又何其少呢?一個朝代要想興起,征伐殺戮是一種必然,而現在卻說什麼殺人過多。這不明顯是個悖論嗎?他這樣做,目的就是表明自己是一個仁愛的君王,自己要愛民如子,給天下人和平與幸福。白起呢,就很不幸地被趙匡胤挑中,成了被打倒的物件。他哪裡和白起對不上眼呢,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了。

    為了限制武將,他重用文臣,重建綱常倫理,以文制武,甚至為了保護文官,甚至留下了“不殺士大夫”訓示。他文武並用、相互牽制,通過提高文官的地位來進一步降低武官造反的可能。而到了宋太宗的時候,就是樞密使曹彬走在街上,無論品級高低,看到文官的馬車都會讓路。你說,這武官的地位低到了怎樣的程度。如此一來,武將還能興風作浪嗎?

    因此,趙匡胤怒斥白起不配做十哲,其實就是一種政治手腕,用以表現自己的“寬厚仁義”,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讓重文抑武的策略得到落實,使之深入人心。

  • 13 # 大夢哆啦A夢

    白起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人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武安君白起在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有人覺得他戰神無敵,英雄蓋世,一生南征北戰為秦國的崛起以及最後秦朝的統一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但也有些人則覺得白起太過殘暴,一生殺人無數,長平之戰更是屠殺四十萬降兵。 但不管怎麼說,白起在歷朝歷代武將當中的地位卻是毋庸置疑的,看遍古今中外,能與其在軍事才能當中比肩的也是鳳毛麟角,在整個戰國時代,白起更是位列四大戰神第一,在秦漢時期也受到了無數武將的追捧。 到了唐開元十九年時,唐玄宗大筆一揮,下令建造專門祭祀的廟宇,經過一番商討後,決定命名為尚父廟,以周朝開國太師姜子牙為主祭,並以張良為副祭,隨後又選取了歷代良將為十哲,陪伴在姜子牙的身邊,共同享受香火,白起便位列這十哲之中。到了唐上元元年時,唐肅宗又對該制度進行了一些調整以及改革,首先是改尚父廟為武廟,尊姜子牙為武成王,跟孔子一文一武比列,並且將其廟宇也仿照孔子文廟的建造規模來翻建。之後,唐德宗在任時,又選取了如霍去病王翦等六十四將,與文廟當中的七十二子所對應,而白起等人也就成為了所謂的武廟十哲。此後兩百餘年,白起在武廟十哲中的地位穩如泰山,沒有人可以撼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貢菜可以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