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依據又是什麼?
5
回覆列表
  • 1 # 雪夜彎弓

    不錯,無論是現在的教材《中藥學》,還是歷代的中醫典籍,都對中藥的使用劑量有一個嚴格的標準。特別是《傷寒論》上的某些方劑,單味藥的劑量變化直接可以改變一個方劑的性質和名稱。較著名的如“桂枝湯”與“桂枝加芍藥湯”,以及“桂枝加桂”湯等等,藥物組成一樣,但其中的某些藥物的用量卻不一樣。

    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用藥的依據是取決於疾病的性質,和藥物的功效特徵。

    有了這個指導原則,中醫用藥的劑量變得靈活多變了,甚至已經把學校教材上規定的劑量拋到九宵雲外了。

    比如附子吧,教材說用5到15克,李可老中醫在救治危重病人時,有時用到120克之上。再說石膏吧,教材說用20至50克,清代某些溫病名家可以用到200多克。

    可見,中醫治病用藥重在理和法,不是腦袋一拍,計上心來就可以決定的事情。

    這裡說說我個人是怎麼掌控用藥劑量的(因為我的中醫是自學的,所以自認為有點特殊心得)。最初我是嚴格按照書上規定的的劑量用藥,所以開出的方子經常有幾點幾克,不容一絲含糊。逐漸的我意識到:藥店的店員似乎根本不顧及我的感受,稱杆一翹,多一克了;稱杆一彎,又少一克了。但是不管怎樣,我喝了都有效。

    過了幾年,我再到藥店買藥,都是張口就來:我買點黃芪、人參、當歸、地黃!店員問要多少?我說隨便,——那就每樣100克吧!

    這時候凡是我和家人自己喝的藥,我都是隨手抓,不問劑量的。到最後連經方劑量也不管了。你問我有不有效果?我說無效你信嗎?

    但是我給別人(朋友、親戚)開的藥,一定會斤斤計較的。我會把相應的藥抓到我需要的劑量,往稱盤上一放,多少多少,折算出來告訴別人。

    這些年有種說法,院校畢業的中醫學生似乎治不好病。我仔細看了一下教材書上的藥物劑量,總覺得太輕描淡寫了。當然,我肯定也不會質疑,既然白紙黑字印刷在上面,他總有其道理。

  • 2 # 天馬怪聖

    中醫開藥,因人,因時,因地,根據君臣佐使,四氣五味,及用藥禁忌,毒性有無,及藥味多少,來判定用量。藥物多少,也是用量的參考,因物極必反?同性藥數量過多就可改變其用途。象鴻茅藥酒方,就是一典型的違背藥理,沒有半點用藥理念及章法的一大堆爛藥,副作用肯定有,對人健康肯定有害,決對不可服用。包裝的越華麗,裡面假越多!!

  • 3 # 辯症施治

    中醫藥物用量,都是根據醫書,流下來的量配置的,但是每個經方的量,都不能瞎弄,比如《桂枝甘草湯》就兩位要,桂枝四兩,甘草二兩,不能把任何一味藥弄多或少了。弄多或弄少,那療效就差多了,這付藥的比例是二比一

  • 4 # 竹林草堂王圓茗

    中醫開藥是對症下藥。方藥組成一般取決於醫者對病症的認知程度和對中藥的藥性藥理的理解度,以及直接或間接經驗。所以不同醫者對同一病會開出不同組方,此所謂同病異治。至於每味藥的數量,又需根據該味藥所在方劑的作用,如君臣佐使之不同,此所謂用藥如用兵。不同醫者用藥特點不同。這就如不同將軍帶兵打仗會有不同方式一樣,能當時當機而用。比如黃柏與蒼朮,二者比例不同就有不同的效用。取數不能隨便臆想。中醫主要是以易經為指導的,不懂易不足以為中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能全部機械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