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字油

    這個是指國家秩序,當然並非所有秩序都合理,比如三綱五常。按歷史的觀點,孔老夫子的禮法制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破除一個,以至於孔老夫子的原始倫理觀被批鬥。其實孔老夫子的倫理觀繼承了西周的分封制道德基礎,原始、人與人的依附性很強,適合落後的生產力。

    其實現代的倫理觀,有很多也繼承了孔夫子的倫理觀。比如孝,按孔子的原意有很大部分繼承了,比如子諫父、小則受大則走。比如貞操觀,除了把男女地位拉平,哪裡也不提倡亂來。比如禮儀,衣冠整潔,姿容端正,待人和善,不卑不亢都是現代禮儀所提倡,只是去掉附屬性和繁文縟節。

    按狹義的禮治觀,今天的社會就是禮法制度崩壞的時代。按照儒家理論的神髓,今天是理想的社會。禮崩樂壞當然不好,比較亂來。

  • 2 # 老叟蜀山散人

    禮崩樂壞在當時是指諸侯紛爭不敬周王,周朝是十分講究禮儀的。現在就是指美德和素質的降低,什麼碰瓷的訛人的動刀的貪汙受賄的,凡諸一切與“真善美”相背的事物。

  • 3 # 南坡二月

    禮崩樂壞最突出的壞處是,人們思想混亂,不知道應該相信誰,相信什麼?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思相混亂導至社會混亂、動盪。人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正義的,所以相互功伐,民不聊生。這時最苦的是老百姓!

    世界上的事,都是善惡相隨的,禍福同門的。春秋時百家爭鳴,思想繁榮,這對於華夏文明是有益的,但對於當時的老百姓卻是有害的。每個時代的變革期,思想都開始先變,隨之而來的就是戰爭。戰爭是誰也不願看到的,但戰爭能結束戰爭,戰爭能根治社會毒瘤。

    禮崩樂壞的禮,是指周朝,周公建立的一種禮樂制度。這套制度用了八百年左右。有了這套制度,各諸侯思想統一,人心思定,社會安寧,沒有爭吵,沒有戰爭。但到了春秋時,時代變了,人們開始不相信這套說詞了,各個地域有了自己的一套新的不成熟的思想。你們看當時三個人對於周禮的態度,就能看出社會的混亂,以及人們思想的不統一與不和諧。首先孔子對於周禮是認可的,認為周禮沒有錯,錯的是人心。所以他主張恢復禮樂制度,尊崇禮樂制度。他主張人們透過修身,知禮,迴歸於禮。但在那個時代沒有人聽他,用他的思想,人們認可的是伸手可及的利。是那些能看在眼裡,抓在手裡的實在東西。而那時影響力不輸於儒家的墨家主張變革禮樂制度,他們認為周禮大部分還可以用,把一些不合理的改一下就可以。他們認為透過改革禮樂制度能做到人心思定,國家統一。墨家的思想對於實行者太苦,統治者對此道也不感興趣。那時相對於以上兩家影響力不是很大的道家,卻主張廢除禮樂制度。他們認為時代變了,周禮過時了,人們應該與時具盡,不應死抱著那個死禮不放。最後證明還是老子的道家學說對了。戰國後期,由道家演變而來的,容入了儒家等思想的法家統一了全國。一種思想取代了另一種思想。從比法家的思想統治了華夏大地幾千年。這幾千年裡也不是純用法家的思想,儒道法三家相雜。有時明裡一套,暗裡一套。

    禮崩樂壞在每個朝代更迭時都會出現。這就像一座房子住久了就會老化、腐爛,過了若干年就得翻新或推倒重建。禮崩樂壞對當時那個時代不一定是好事,但對於後來者絕對是好事。這有利於歷史的發展與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心中的最佳美劇單集以及選擇的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