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量說歷史
-
2 # 沉睡的天堂
我覺得會的。
諸葛亮對於蜀漢的意義,絕對不止是謀士。他是君主的知己,是被劉備一手培養起來的股肱重臣,是季漢1.5把手,是能在昭烈崩後強行延續季漢國祚的人。
哪怕不提荊州本身的戰略意義,就說他本人的重要性,你一國總理被盟友背刺了,這是赤裸裸抽季漢政權大耳刮子啊,怎麼可能不宣戰呢。
劉葛之間更是能引起關張不滿的關係,說魚水不如桃園,也說不通啊。
劉備一輩子都重義氣。葛亮是他三顧茅廬領進這個亂世局中的年輕人,是他心裡定好的丞相,是相依為命的戰友,怎麼可能不打呢。
有說關張的,但哪怕看演義,關張對孔明股肱地位也是認可的,推斷他們在這件事的態度上和原版有大的差異,我認為證據不足。
我唯一考慮的是,葛亮鎮成都,備備有底氣去賭國運,因為他知道葛亮一人能撐得起季漢;但如果葛亮沒了,太子又不行,沒了退路,備備會不會做事更慎重一點。
後來我想想,劉備是什麼人啊。
只有一千軍的時候,敢從曹操手下救徐州。
知道東吳有禍心的時候,敢親自去見周瑜。
剛拿下益州不久,就敢跟打敗自己無數次的曹操爭漢中。
emmmmmm……
暴躁老劉雖然要光復漢室,但他也一直活得鮮衣怒馬俯仰無愧。
稱帝那時候他已經六十歲了。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太久,並且因為葛亮死而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按他的性格,可能乾脆率性而為,拼一身剮也要拿下十萬狗頭吧。
-
3 # 談古論史xiaodong
1.魚缺水,尚可補;桃園義,不可替。
劉關張三人“不是兄弟,勝似兄弟“,這份出生入死的“桃園義”,諸葛亮是取代不了的。
這是一份發誓要"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情義,諸葛亮比他們年輕二十歲,辦不到,也沒必要。
諸葛亮對於劉備的感情,重在感激,感先帝“三顧臣於草廬”知遇之恩,又受先帝託孤之重,所以他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
劉備以“如魚得水”比喻諸葛亮對他的重要性,因為先前他的賬下一直沒有出色的謀士,而諸葛亮第一個來到他的身邊,因此如魚得水,而後與臥龍齊名的龐統也來了,待遇只能亞於諸葛亮了,因為劉備這條魚已經有水了。
也正因為如此,水是可以代替的,如果龐統、法正先諸葛亮一步來到劉備身邊,那麼“如魚得水”的恐怕就是龐統或者法正了。
由此推理,水是可以替代的。
而劉備對待關張那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即使後來同為猛將的趙雲來了,也代替不了。
因此關羽死後,劉備不惜以傾國之力討伐孫吳,報仇雪恨。諸葛亮深知劉關張三人有“桃園之義”,情深義重,他是勸不動的,而是說了句:“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也。”這更說明,劉備這個時候對他已經不完全信任了。
龐統殞命落鳳坡,劉備為他報仇了,但這並說明不了什麼,因為不管龐士元死不死,劉備對益州都是志在必得。
2.諸葛亮若死與東吳之手,也許有這麼一種可能:
諸葛亮奉命鎮守荊州,魯肅多次過江討還荊州,皆被亮三寸不爛舌打發走了。魯肅心生一計,邀請諸葛亮過江赴宴,期間二人交談飲酒甚歡,突然冒出500刀斧手,魯肅生稱“若不歸還荊州,就令刀斧手把你按在地上摩擦”,諸葛亮雖有“舌戰群儒”之才,無奈秀才遇到兵,實在不堪受辱,於是英勇就義。
3.劉備會為諸葛亮報仇嗎?
劉備聞此訊息,大怒,欲起兵討伐江東。
此時部下意見不一:
關羽:江東鼠輩,著實可恨,羽願為先鋒討伐江東。
張飛:俺跟大哥同去,為軍師報仇。
趙雲: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國家之仇,公也,軍師之仇,私也,願主公以大局為重。
龐統:若起兵伐吳,曹操必乘機取利,主公三思。
法正:龐士元所言不無道理,主公難道忘了孔明《隆中對》所言“東和孫權”了嗎?
魏延:豈可因一人之死而壞天下大計。
劉備:哎……此事容後再議。
-
4 # 葉子寫實
其實劉備在關羽死後不聽勸阻,急於伐吳的最終原因並不是因為關羽,而是因為荊州。
在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戰略計劃中《隆中對》就曾經多次指出荊州在整個計中的重要作用。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中指出荊州雖然不能作為成就帝業重振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本營,卻在這個計劃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荊州的戰略地位
益州易守難攻,更適合作為大本營的,但任何事都是有兩面性的,益守難攻的益州同時也會限制向外地發展。當初項羽在分封諸侯時把最有威脅的劉邦分到益州,就是有意要限制他向外發展的機會,而項羽的智囊范增也是認可的。
有長江天險為拒的荊州,擁有它可以順江東下,從側面打擊東吳;向西進軍則可以奪取富饒的益州。在三國時期,擁有荊州是曹魏集團向南擴張的先決條件;對於東吳來說,進可以窺視北方,退可以用長江北岸的軍事力量抵禦曹魏的攻擊;而劉備要想實現自己復興漢室,統一天下就必須有荊州這塊跳板。
劉備集團丟失了荊州,也就讓《隆中對》的戰略計劃成為了泡影。
關羽的過失
劉備在進川時把關羽安排鎮守荊州也是用心良苦的,他希望關羽能夠像《隆中對》中的那位上將一樣,等到天下有變能夠帶兵進攻中原,幫他完成自己的霸業。然而關羽雖然是萬人敵的上將,情商卻很低,看不起人。孫權為了促進東吳和蜀漢聯盟的緊密性,曾經派人過來為求娶關羽的女兒聯姻,卻被關羽罵慘了。而當關羽敗走麥城時,劉備的義子劉封、大舅子糜芳都不願派出援兵相救,可見是多麼的恨關羽呀。
而關羽的貿然進取也觸犯到了東吳的逆鱗,在三國時期,三足鼎力其實更像是一種平衡。平衡的對峙是在實力相當的條件下才有的,蜀漢和東吳弱小必須聯盟才能對抗北方的曹魏。如果有誰想打破平衡就要有足夠對付雙方的實力,或者在一方出現漏洞時。蜀漢的進取,特別是關羽水淹曹操的七軍後,打破了平衡,使東吳出現了危機感,孫權才又和曹操結盟共同對付關羽。
劉備稱帝后已經近60歲,他不顧眾臣的勸阻執意發動夷陵之戰討伐東吳,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奪回荊州,重新那拿回能夠統一天下“入場券”,不給自己的後來留下遺憾。
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同樣是有著長遠戰略眼光的陸遜也看到了些這一點,他曾經給孫權上疏:“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 陸遜清楚東吳要想霸州荊州,就不能失掉夷陵;劉備要想奪回荊州,就要先取得夷陵。
劉備夷陵之戰給關羽報仇只是給了自己一個向東吳發兵的理由罷了,真正的目的是荊州。
-
5 # 何方秋水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以下【秋水】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覺得以諸葛亮的本事,是不會被東吳所殺的。孔明一生,足智多謀,能言善辯,舌戰群儒,罵死王朗(雖說是小說虛構,但足見其思路之清晰,言辭之犀利),一人進東吳都能將吳國群儒一一辯服,進而說服孫權與劉備同盟,怎麼會被東吳所殺?
劉備強行出兵討伐東吳原因有二:(一)劉備重義,當年桃園三結義時立過的誓言,使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關羽被殺而不去報仇。同樣的,諸葛亮在劉備的心中也是超然的存在,再者劉備這樣做也能給其他蜀漢眾臣留一個主愛臣的好印象。(二)伴隨著關羽被殺,蜀漢失掉了荊州,荊州對蜀漢的戰略意義劉備比誰都清楚。換做諸葛亮也一樣,荊州不再,劉備勢必也會傾盡全力再奪荊州以保蜀漢大後方。
-
6 # 葉飄刀
殺誰劉備都會起兵的,哪怕只是一條狗
劉備起兵你真當是為了關羽啊,劉備要真是這麼感情豐富,你當他能從一個賣席子的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就好比你當劉備摔孩子,真是為了趙雲,那是為了人心。
劉備之所以出兵東吳,當時是曹操剛剛死去,曹丕繼位,曹魏內部不穩的情況下,劉備看到了機會,並且認為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
關羽之死只是藉口,在這個機會面前,劉備不顧勸告,就出兵了。
換言之,只要還是劉備,只要機會還在,死的是誰其實並不重要,藉口而已。
-
7 # 天晴愛睡覺
如果東吳殺了諸葛亮,劉備的悲痛不下於關羽被殺,但是劉備不會急於報仇,因為謀士喪盡,沒有人坐鎮後方,劉備也不敢放心大膽的對外用兵!
一個人要做一件事,不僅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動機動力,還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力量!
人只有衡量這兩點覺得可行之後才會下手,而所謂聰明人則更是三思而後行!
-
8 # 小豬羅紀
這個確實不好說,劉備伐吳是因為先是關羽被呂蒙所殺,雖然當時劉備氣憤但是諸葛亮等人極力阻止,劉備也意識到大局,當時並沒有立即伐吳。但是後期張飛又遇害,凶手逃往江東,江東又是間接凶手,所以這是壓垮劉備的最後一根稻草。桃園三結義,結果兩個兄弟遇害都與東吳有關,這是多大的仇恨,基本上失去理智了。
因此劉備盡起川中並去伐吳,如果是諸葛亮遇害,可能劉備怨恨沒有這麼厲害,也可能不會伐吳。
-
9 # 使用者加減乘除
如果被東吳殺的是諸葛亮,劉備不會起兵討伐。因為聰明的人他死不會連累其他資源,只有莽夫,有勇無謀,不計後果,不聽勸諫!
諸葛亮一生,靠算計,預謀,巧取豪奪,罵死人,氣死人,知道進退,懂得禮讓,衡量得失成敗,就算死,也會留下錦囊妙計。
天命不可違,既然是三結義,性格,脾氣相投互補,你看在東吳招親,娶了美人忘了江山,還要人去請才肯回來。可想而知,沒有諸葛亮輔佐,很難三國鼎立。諸葛亮又怎麼會把自己往刀口上送,他會全身而退!
-
10 # 建平249504053劉建平
這個問題說的有點挺新鮮的,我覺得不大可能會發生,自周瑜死後,東吳基本上沒人像周瑜那樣嫉妒諸葛亮,並把他至於死地而後快,諸葛亮一直奉行聯吳抗曹的方針,假如諸葛亮在荊州,絕對不會對東吳不友善,所以他會避免東吳和曹操貧煩來往,這樣以來諸葛亮不可能被東吳所殺,假設諸葛亮被東吳所殺,劉備會不會急於報仇呢?我覺得不會,劉關張桃源三結義,願同生共死,感情深厚,劉備其實也不是馬上就去報仇的,劉備利用結拜之情,來證明自己攻打東吳的理由,實際是想謀奪天下,恢復正統,名正言順的做漢家皇帝,而不是什麼昭烈帝。三國演義,強調的是個義字,劉關張結義成了異性三兄弟,生則同生死則同死按照這個邏輯,劉備一定會給關羽報仇的,諸葛亮是劉備請來的軍師,就是封為丞相也應該是君臣關係,無法和兄弟情相比。劉備作為君主我想不可能為他的謀臣興師動眾,大張旗鼓的報仇的。
回覆列表
不會的,就是劉禪被東吳所殺,劉備也不會發兵攻打東吳的,更別說諸葛亮了,劉備乃世之英雄,有巨集圖大志,其終極目的是統一天下,豈能為了私怨壞了自己的大事,在當時情況下,孫劉聯盟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劉備來說,聯合東吳是他唯一的選擇。
相對於劉備,孫權的自由度更大,因為孫權沒有什麼顧慮,而劉備不一樣,劉備自始至終都是樹立的恢復漢室的大旗,大旗在他在,如果大旗不在了,他就沒有什麼正義可言了,所以他的攻擊目標應該始終定位於漢之國賊曹氏集團。
別管是三國演義,還是司馬遷的史記,都把劉備攻打東吳的原因歸於關羽之死,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關羽之死,劉備是非常傷心,但還不致於讓劉備發傾國之兵,與自己的盟友火拼,劉備是知道輕重之人,否則也不可能走到今天。
讓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是荊州的丟失,他想奪回荊州,因為他知道荊州對他的重要性,沒有了荊州這塊跳板,統一天下的夢想將成為泡影 ,失去了東大門,諸葛亮的隆中計劃再難實現,劉備從起兵開始,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一直堅持到現在,才剛有了起色,如今眼看著就要落空,心裡如何不急。
其實不光劉備急,提出隆中計劃的諸葛亮更急,他也知道失去荊州將意味著什麼 ,所以在劉備決定起兵時,才沒有以死力誎。因為他心裡也同樣希望,能把荊州奪回來,與其死誎,不如賭一把,贏了,則統一天下有望,輸了大不了重來。讓諸葛亮沒想到的是,劉備發揮失常,兵敗身死,估計諸葛亮腸子都悔青了。